五千年看山西之二十五:‍九曲黄河第一镇 ‍——碛口古镇

大唐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拍摄地点: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镇</p><p class="ql-block"> 拍摄时间:2025年7月9日</p><p class="ql-block"> 背景音乐:《就恋这把土》  </p><p class="ql-block"> 作者:大唐</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877769</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碛口古镇位于临县城南50公里处,依吕梁山襟黄河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内西湾村、李家山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镇和周边村落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公布为二00六年“世界百大纪念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黄河水运成为北方商贸重镇,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誉。碛口的繁荣缘于大同碛的惊险,大同碛是一段近500米长的暗礁,落差10米,水急浪高,船筏难以通行,碛口遂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当时,西北各省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由河运而来,到碛口后,转陆路由骡马、骆驼运到太原、京、津等地,回程时,再把当地的物资经碛口转运到西北。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150艘之多,各类服务型店肆300多家。日复一目,碛口便以“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传遍南北。现镇内有数量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主要有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和庙宇、民居、码头等,几乎包括了封建制度下民间典型的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由于古镇至今还是原始质朴的居民生活形态,所以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碛口是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为繁荣边区经济和解决八路军、解放军的物资发挥了重要作用。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东波黄河夜宿于碛口寨子山村,后转到西柏坡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p><p class="ql-block"> 碛口镇及其周边相关古村落作为黄河中游清代至民国年间重要的水旱码头,是黄土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文化典型,拥有杰出的世界性文化与历史价值,具有提名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潜力。</p> <p class="ql-block">  黑龙庙:始建于明代,后又多次增补修缮。庙内正祀龙王,左右分祀风伯、河伯,传说是 保佑风调雨顺的神灵,也是船家供奉的保护神。</p><p class="ql-block"> 黑龙庙内戏台型制尤为奇特,一是乐楼奇异的三空舞台,视野广阔,宏伟壮观;二是罕见的左右看台,今称包厢,古代戏场,实属罕见;三是音响奇特,古无扩音设备,却声音远扬,十里之遥,清晰悦耳,故有“山西唱戏陕西听”之说。</p> <p class="ql-block">  十义镖局:十义镖局是由碛口西头村人王奉勇与马明贵等十位结拜兄弟开设的,这十位兄弟个个武艺高强。据说在一次押镖透中,马明贵一人独战十名悍匪,毫无惧色,直至匪徒全逃。此后,只要插上十义镖局的旗,方圆几百里是无人敢打货物主意的。因有特别贵重的东西在此存放,所以建有用木头做的防盗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湾,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碛口北1公里处,东临湫水河,西傍卧虎山,背靠卧龙岗,因地处卧龙岗西的小山湾而得名“西湾”。西湾村也叫陈家大院,明朝嘉靖年,陈氏始祖陈儒公从方山迁居于此创村,历经11世共300余年修建而成。陈氏家族当年是碛口的巨商,第五代陈三锡是碛口招商设肆的创始人,极盛时期,碛口半条街的买卖都属陈家所有。</p><p class="ql-block"> 西湾村民居建筑群坐落在卧龙岗和卧虎山之间30度的斜坡上,依山而建,层层叠置,最高处可达六层。全村竖巷五条,寓意金、木、水、火、土五行,也代表着陈氏家族五个支系。堡门三孔,寓意老子天地人合一、人居天地之间的哲学理念。村内巷巷相通,院院相连,可谓“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村外高墙围护,形成一个庞大的城堡式村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家山村: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著名画家吴冠中一生三大发现之一,中国优秀景观村落。李家山位于碛口古镇南3公里,隐于大山深处,空灵幽雅,村落远望如展翅的凤凰,又名凤凰山。主体建筑以明清时期窑洞为主,依约七十度的山坡而建,从山底一直建到山顶,叠置十一层,一气呵成,形成了“立体村落”。</p><p class="ql-block"> 因为黄土高原的土层结构是垂直肌理,易崩榻,因雨水冲刷而导致的山体滑坡是常有的事故,所以李家山村修有大小石质排水构,最高的落差有30—40米。村内道路也不强调整齐划一,该绕就绕,该转就转,整体构思既宽松又严密,达到了“疏可跑马,密不插针”的意境。这里的砖雕刻做工精细,外表装修十分讲究,建筑形式多样,桥、庙、房、厅、堂、厦、窑、照壁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层楼院:一层大门上书“诗礼传家”,原有仪门,1990年左右被拆。该院建筑价值并不太高,整体上看层次感极强,典型地表现了山地建筑群的特色。1989年10月,著名画家吴冠中赴李家山后,以此院为背景创作过速写作品,并写道:“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一一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p> <p class="ql-block">  谢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