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上图: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姜德荣(左三)现场采访时,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b>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们有时会幸运地遇到一些人,他们如星辰般照亮你前行之路,成为你生命中的贵人,从此改变你的人生。对我在黑龙江电台工作而言,姜德荣大姐等人,便是一颗永远闪耀在我心中的星辰。姜德荣大姐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她孱弱的身影以及她细声慢语的叮嘱和教诲,永远铭刻在我的灵魂深处,她和那些在关键时刻,拉我一把的贵人一样,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的记忆。 <b>下图(右一)为姜德荣。此时,她正在黑龙江省首届“哈洽会上”采访前苏联经贸部领导人。</b> <div><br></div><b>省台“名记” 邻家大姐</b><br><br><div>2025年6月22日,我接到姜德荣大姐仙逝的讣告,当晚便飞赴哈尔滨,参加第二天早8点30分的葬礼。在飞机上,我洒泪写下了下面这段文字,痛悼大姐:<br>“惊闻噩耗泪雨下,痛悼良师大姐大。广袤龙江留身影,话筒随身手中拿。业务精专称典范,访谈高端誉京华。今朝驾鹤西归去,风范长存众口夸。昔日并肩同逐梦,谆谆教诲润心芽。音容笑貌今犹在,德艺双馨映晚霞。长念大姐真情在,永生追忆寄天涯。”</div> <b>上图:本文作者尹景羽(左一)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期间,采访牡丹江市郊区菜农。</b> 我出生在北大荒腹地一个偏远贫困的农家,是一个朴实勤奋、不向命运低头的农民通讯员,能从穷乡僻壤走出来,背后有无数贵人的扶持和托举。姜德荣大姐,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位。她作为省电台的大记者、名记者,为了考核我,曾来到我简陋的家中,她没有丝毫的嫌弃与傲慢。当时我仰望她,比看现在的明星都激动。 <b>上图:这是本文作者的老农父亲,生前和小孙儿去放牛,背景依稀可见当时居住的简陋和生活的穷困。</b> 那时我虽然已经从茅草屋,搬到县城砖瓦房,但仍是“吃农村粮、挣‘季节临时工’工资,做县广播站记者工作”的“特殊人物”。我家那狭小昏暗的小屋,破旧的家具,寒酸得惨不忍睹。她坐在土炕上,亲切与我交谈,就像邻家的大姐,小声小气,慢声慢语,眼神中满是真诚与亲切。她不嫌我“土气没学历”独具慧眼,极力推荐我,促进我从基层广播站调进省电台。 <b>上图:这是本文作者离开故土“啦啦街”40多年后,回到老家,在邻居家做客帮厨的情景。</b> <br>当时,省电台没有人见过我,但编辑部尤其是办农村节目的老师,都从我的报道中认识了我。当我辗转来到省城“火柴盒”般耸立的广播电视大楼时,我是何等惶恐不安啊。姜德荣大姐热情迎候我,轻声安慰我,领我去见当时的新闻部主任陈景泰。瘦小的陈主任,简单问我几句话,便爽朗地笑着说:“这小伙,挺好,行,就他吧。”姜德荣补充一句:“形象我都给你考核了,出镜没问题。”从社会最底层,一步登天,调到省电台,就这么简单,如果是现在,不可思议。<br>后来,大姐的家,也成了我们家人的“驿站”“避风港”我媳妇的“投诉站”。 <b>下图: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部原主任段续,退休后,在小区院内的留影。</b> <br><b>谦和大哥 团队暖光</b><br><br><div>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金子,没有人发掘,只能埋在土里。刚到省电台工作时,我仅有文革老初一学历。在学历至上的环境里,我就像一只丑小鸭,自卑又迷茫。但文革后,第一次恢复评定新闻业务职称,我却脱颖而出,破格晋升副高级职称。后来成为省劳模、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还成为黑龙江省广播电视系统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并被确定为“厅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这一个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成就和际遇,却是在省电台这一大舞台上的历练和磨砺、还有当时的记者部主任段续、王佳奎老台长等人的栽培力推下,成为现实。</div> <b>上图:这是新冠疫情期间,本文作者与段续老大哥,在一次电台老友聚会上的合影。</b> 在黑龙江电台记者部,段续主任谦恭和善,没脾气,有气量,是团队暖光。他总带着温和的笑意,从不见疾言厉色。批评人时,他也从不用尖锐的语言,总是既点出问题又留足体面。最难得的是他识才爱才的慧眼,新人的闪光点总能被他及时发现,默默铺路搭桥。在他身边,心里暖,干活也有劲,这就是段续主任,用善良与智慧凝聚起整个团队。 <b>上图:“智者乐,仁者寿”如今90高龄的段续老大哥,仍然坚持每天上午,去省老干部活动中心打乒乓球。</b> 现在回忆起来,他对我就像一位严格又慈爱的师长,更像一位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的老大哥。在工作中,他对我要求很高,每一篇稿件、每一次采访,他会既鼓励又耐心委婉地指出缺憾和不足。他出以公心,欣赏我的努力,发现了我的潜力,将我不断向上推,让我有机会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可以在工作中能毫无顾虑地施展拳脚。 <b>下图: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老台长王佳奎,今年已经97岁,仍岁月不败,思维敏捷。</b> <div><b><br></b></div><b>宽厚长者 严而不厉</b><div><br><div>在黑龙江电台的发展历程中,老台长王佳奎的名字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广播新闻人的探索之路。这位从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资深记者,身上既有新闻人的敏锐和坚韧,更有管理者的宽厚与担当,令人敬仰。<br>作为记者出身的台长,王佳奎的业务能力早已是业内标杆。他学识广博,新闻写作功底扎实;点评稿件时总能一针见血,三言两语就点透核心;谈起新闻理论更是深入浅出,复杂的概念经他解读,便如清泉入怀般透彻。</div></div> 生活中的他总是慈眉善目,办公室的门永远为所有人敞开。无论遇到工作难题还是生活困扰,大家都爱找他聊聊,他从不摆架子,温和的眼神里满是理解与宽容。但这份仁慈绝非无原则的纵容,在原则问题上,他光明磊落得像一面镜子,从不用灰色手段解决问题。<br>最让人敬佩的是他的格局与胸怀。在任期间,他始终坚持任人唯贤,不搞团团伙伙那一套,谁有能力谁就有舞台。面对在当时体制下,工作中遇到的误解、压力及困扰,他总能忍辱负重,把委屈藏在心里,把晴朗留给部下。 由于老台长言传身教,诗礼传家,他的女儿王丽娜在省台工作期间,也是淳厚温良,善解人意,任劳任怨,说起话来,不紧不慢,脸上总是挂着笑,丝毫没有任何优越感。<br>如今老台长虽然早已卸任几十年,但他的精神仍在电台传承。那份对新闻的敬畏、对人才的珍视、对品格的坚守,早已化作电台最宝贵的财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新闻人。 <b>上图:老台长王佳奎与爱女王丽娜的合影。</b>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俯仰之间我已经75岁,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后来我虽然离开省电台,调到省报等媒体直至后来应聘到北京中央主流媒体任职,但我一直以我曾是一位广播记者为傲,是黑龙江广播电台成就了我。黑龙江电台群英荟萃,人才济济,我只不过是一个虽然才疏学浅、但肯出笨力气的“好劳力”。一个好汉三个帮,我这个“赖汉”众人帮。除了上述的“良师益友”,对我影响大,至今常常萦绕在我脑海中的,还有老学究式、不苟言笑、正直、正派的副台长纪有伦,他没有一点歪门邪道,是个纯粹的“业务篓子”;还有军旅文豪、编辑组长王月仁(后任厅长),他平等待人,从未小瞧我这个社会最底层走来的农民通讯员;还有没见过我的面,就推荐我破格晋升主任记者的评委张成芳主任…… <br>“风雨途中山路暗,一灯引我见晴空。”我此生有幸遇到的这些贵人,是他们的帮助与支持,让我从一个农村“土老冒”,一步步走到今天。他们的善良、正直与无私,成为我人生路上的灯塔,照亮我前行的方向,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祝愿他们都能:年超耄耋身常健,寿过期颐神更怡,吉星高照平安路,快乐幸福到永远。 <br><br><br><br><br><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