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芭蕉夜雨。

<p class="ql-block"> 鹧鸪天</p><p class="ql-block"> 重过阊门万事休,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不死青霜后。头白鸳鸯无伴飞。</p><p class="ql-block">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p><p class="ql-block"> 这是宋代 诗词大家贺铸写的一首悼亡诗,怀念过世已久的亡妻。阊门是苏州的代名词,两人曾在苏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尤为感人的是最后两句: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写的十分质朴,动情。夜已深,作者依旧难以入眠,遥想当年爱妻夜补寒衣的卿卿我我,不由倍感孤独,凄凉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贺铸绣像</p> <p class="ql-block">  贺铸夫人赵氏</p> <p class="ql-block">  这里面有个典故:酷暑时节,热浪滚滚。贺铸见娇妻赵氏正飞针走线,缝补冬衣,大为不解乃笑问:冬日尚早,为何如此着急? 赵氏柔声答曰::相传古时有个女子将待出嫁时,家人才想起治疗女儿脖子上的痈疮。若待寒冬,才想起缝补,岂非与古人一般愚钝!</p><p class="ql-block"> 这位赵氏并非平民家的女儿,以女红为要。而是宗室贵戚,金针玉叶。从小锦衣玉食,何曾操劳家务?贺虽出身显赫,乃太祖 贺皇后族孙。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家道早已中落。但贺才华横溢,享大名,写得一首好诗词。几经周折,终于抱得美人归。贺铸者,面黑如铁,人称《贺鬼头》。宛如钟馗再世。长相奇丑无比,却能写得最美的诗词。难得赵氏惜才,爱才,不惜下嫁与他,伺奉左右。</p><p class="ql-block"> 贺铸持才傲物,动辄点评时政,睥倪 王公贵胄。因此仕途不畅,生活日益潦倒。难得的是赵氏不离不弃,拮据度日而无悔。闲时喜读贺诗。虽身为大家闺秀,却"洗手做羹汤"。二人举案齐眉,相濡以沫。倒也其乐融融。贺对夫人珍爱有加,怜香惜玉。对赵氏夏补冬衣还特意写诗以 记之:庚伏压蒸暑,细君弄成缕。乌啼百结袭,菇茧加弥补…其珍爱之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二人虽然锦瑟 相和,恩爱有加。却是""浮生长恨欢娱少"。早早天人永隔。二人闲居苏州时间不长。赵氏忽染重疾,郎中亦无回天之力,竟 香消玉殒。"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可以想见二人诀别之际,是何等的不舍!贺铸 肝胆俱裂,终日以酒为伴,长醉不起,几近废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代才女,作家张兆和。</p> <p class="ql-block">  嗟哦之际,忽然想起一代才女张兆和的际遇。同样是大家闺秀,同样是下嫁一代文豪,命运却大相径庭。张兆和 是淮军主将,两广总督直律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其父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其母陆英则出身苏州的名门望族。张家姐妹4人个个饱读诗书,貌美如花。初出道的沈从文,后来虽然成为中国文坛上的一代文豪。但当时仅仅是一个 默默无闻的小教员。初见学生张兆和,惊为天人。便死缠烂打每日写一情书,长达4年,经年不掇。最终在胡适的撮合下,二人结为夫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张家四姐妹</p> <p class="ql-block">  沈从文与张兆和伉俪</p> <p class="ql-block">  张兆和与二子合照</p> <p class="ql-block">  然而婚后生活并不风花雪月而是捉襟见肘。沈从文收入有限,却又不知节俭。有时竟豪掷一个月工资去买古玩瓷器。完全不顾家里等米下锅,窘迫之时甚至拿张的首饰去典当。偏偏他又生活在幻想中,令张兆和烫头发,穿旗袍,保持所谓的浪漫情调。 在有了孩子之后,生活更为困顿。因为无钱请保姆。张兆和只能自己带孩子,备极辛苦。哺乳时,有时难免在衣服上留下奶渍。沈大先生 不仅不体贴。反而颇有微词。婚后仅三年,竟出轨学生张青子。而且要求张兆和接受一夫两妻的 生活。真是荒唐的可以。张兆和不愧是大家闺秀,没有大吵大闹。选择了不计较也不原谅的态度,一度离家出走…沈从文到底是出生于湘西的农家子弟,哪里懂得欣赏和珍爱.出身世家的江南才女!沈从文走后,她在整理沈从文的文集时不禁自问:从文和我 相处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答案是显而易见的。</p> <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贺铸重过苏州. 不忘旧情。物是人非,感慨万千,写下《鹧鸪天》,泪眼问苍天:"与我同来之人,为何不能同归?"。后来他留在了苏州,以便伴随爱妻的亡灵。赵氏虽然短命,却赢得贺铸无比珍重,永世永生的爱情,虽不幸却有幸。胜过兆和多多许!</p><p class="ql-block"> 晚年梅雨时节,贺铸 目睹一年轻女子飘然而过,一颦一笑 像极了赵氏。几十年的相思之情瞬间爆棚。遂捉笔在纸,一挥而就写下了不朽华章《青玉案》</p><p class="ql-block">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 去。锦瑟年华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p><p class="ql-block">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p><p class="ql-block"> 未一句"梅子黄时雨 " 写的隽永含蓄。为贺赢得了《贺梅子》的雅号,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尤为喜爱,提笔写了一首《寄贺方回》</p><p class="ql-block"> 诗中言:"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p><p class="ql-block"> 余早年读过这首词,爱不释手。文采灿然,臻于极致。从中多少领略了何为诗意,何为文学语言。但直到了解贺的生平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方才明白这首词何以赢得文人雅士的一致好评,何以成为 宋代词坛上的不朽名篇。</p><p class="ql-block"> "世人爱其才名却不知,满纸相思情,皆为词人辛酸泪"。爱的如此地老天荒实不多见也!正因为这段锥心刺骨的爱,贺铸才得以写出了这首名篇,享誉天下。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贺铸有权选择的话,和赵氏执子之手,长相厮守,却碌碌无为,不能名垂史册,他会做哪一种选择呢?记得当年看过王晓慧所著的《我的视觉日记》时,我对自己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位旅德的女艺术家,不仅是位摄影家,还是剧作家,舞蹈家,话剧家,设计家…。取得了旁人难以企及的成就。然而她也是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她的恋人同样是同济大学毕业,留德的研究生,绝顶聪明而极富艺术天才,二人被称为金童玉女。不幸在一次外出旅游时突遭车祸,男孩 当场丧生。她本人侥幸逃生,却也负了重伤,躺在病床上,头上扎着绷带的 她挣扎着用红唇,在白纸上留下了100个吻,成为她的第1件摄影作品,以纪念自己的恋人。其后的岁月里,为了使自己没有时间想念 那个男孩,她迫使自己投入永无休止的工作之中,尤其是逢年过节。合上书,我反躬自问:你愿意付出这样惨重的代价去取得巨大的成就吗?一介凡人的我回答是:宁愿平平庸庸,一生碌碌无为,也不想 接受如此惨烈的代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小慧的自传"我的视觉日记"</p> <p class="ql-block">  打开的德文版</p> <p class="ql-block">  朋友,如果面临这样的选择,你会作何回答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