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抹青州微笑,究竟有什么魔力可以把我从千里迢迢的广州吸引到青州。</p><p class="ql-block"> 如愿尽兴,不仅大饱眼福,而且清晰了以青州微笑为主题的那段混乱南北朝迭代次序。那一抹浅浅的青州微笑,吸引我慢慢翻阅那段难记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带着激动,带着期待,带着欣喜,也带着疑问,我来到了青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海岱惟青州”,古代的青州是古九州之一。2008年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青州博物馆是唯一上榜的县级博物馆,可见青州的历史厚重。</p> <p class="ql-block"> 青州博物馆最出名的必须是“青州微笑”,所谓“青州微笑”,是以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出土造像为代表的一批青州风格的佛教造像。有学者称“改写东方艺术史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青州龙兴寺遗址在范公亭南街,遗址早已回填,如今已是一个街边公园,要不是有一块遗址牌,走过路过也不会注意。</p><p class="ql-block"> 迷人的微笑,一眼千年,却一见倾心。</p> <p class="ql-block"> 1996年,青州龙兴寺遗址发掘出600余尊各类佛教造像,时间横跨从北魏永安年间到北宋初年500余年。以北魏,东魏,北齐3个朝代最多。这批造像一出土,立刻轰动海内外考古学家,被列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 青州博物馆第四层,一层三个展厅都是“青州微笑”。</p> <p class="ql-block"> 迎接我的是北齐贴金彩绘立佛像。这一尊应该是完整度最好的一尊佛像。真正吸引我的是那一张娃娃脸,脸上荡漾着清纯甜美少女的微笑。</p> <p class="ql-block"> 此像通高115厘米,圆雕立像,石灰石质,螺发高髻,眉清目秀,嘴微裂开,笑意在眉间。手施无畏与愿印,身着田格纹圆领通肩袈裟,跣足立在莲上。佛像的面,手,足保留着贴金,领缘,衣缘饰有宝蓝色,袈裟以朱砂,宝蓝,赭石等色组成田字图案。袈裟下可见微微隆起的小腹。</p> <p class="ql-block"> 佛像虽历经千年岁月,却神韵依然。石质表面泛着温润的光泽,衣纹褶褶,流畅自然。仿佛下一刻就会随风轻扬。佛像高1米左右,没有常见的那种肃穆庄严的压迫感,而是平易祥和,颔首含笑,像初春里一缕暖阳,自然而然地浸润着每个参观者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庞大的前厅虽只有一尊佛像,却让我久久不想离去。我凝视良久,不知千年前北齐那位工匠把她带到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 穿过1500年的时光,与你我相见,在历史的馈赠中凝视前世今生。我站了很久。</p> <p class="ql-block"> 嘴角微翘,眉间流淌慈祥,带有几分超然物外的淡然,又给人一种纯真宁静感。这抹微笑穿越了千年,却依然鲜活如初。无论你是否信仰佛教却都会被打动,被治愈。</p> <p class="ql-block"> 随着人流进入展厅,第一单元是高浮雕背屏式造像。</p> <p class="ql-block"> 青州出土的这批佛像,因某种至今不明原因,都是被砸毁后再埋藏的,每尊都有残损,有的甚至被砸成碎片,惨不忍睹。永恒的微笑若隐若现,充满神秘与深意。仿佛在诉说无论经历怎样的境遇,我佛初心如故。</p> <p class="ql-block"> 早期佛像雕凿于北魏,大多数是带有背屏,一佛二菩萨的造型。佛像身型单薄,面容清秀,是中国文化智者的形象。这造像风格有个专用名词“秀骨清像”。</p> <p class="ql-block"> 传说佛和菩萨周身都会发光,背屏不但可以用来表现发出光芒,还能彰显唯我独尊的强大气场。</p> <p class="ql-block"> “贴金彩绘背屏式佛菩萨三尊像”,1996年龙兴寺遗址窑藏出土,挖掘出这座最大的佛像,高3.1米,是一件难得的石雕艺术珍品。它在掩埋前被特意砸毁过,形成多个碎片,出土后虽修复,也还缺失三大块。工匠以高浮雕手法雕刻出三尊造像,中间主佛面方圆丰,双手缺。左胁侍菩萨上身残缺,右胁侍菩萨头戴宝冠。三尊佛像背屏上为一侧单层侧面塔,塔两侧围绕八名飞天,其中四名飞天手托宝塔,两名舞姿悠然,两名手持乐器。</p> <p class="ql-block"> 你会发觉背屏式造像碑通常做成尖拱形。古人觉得尖拱形象征佛陀身体放出的光焰。尖拱处对称刻演奏乐器和托塔飞天,飘举的天衣披帛则巧妙地组织成缭绕的火焰纹。</p> <p class="ql-block"> 北魏永安二年(529)韩小华造弥勒像,是龙兴寺出土造像中纪年最早的。通高55厘米,宽5.1厘米,厚10厘米,一铺三身像。石灰石质。</p> <p class="ql-block"> “东魏天平三年邢长振造释迦像”残高131.7厘米高浮雕三尊像,石灰石质。三尊像头后均有莲瓣组成的圆形头光。背光上部正中为一座覆钵塔,塔下及两侧有4身托塔飞天和8身伎乐天。</p> <p class="ql-block"> 龙兴寺第二种类型造像是北齐时期单体圆雕佛菩萨像。数量之大 雕刻之精,贴金彩绘保留之完整,时间跨度之长,前所未有。出土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唐时间各类佛教造像600余尊。年代最早是北魏永安二年(529),最晚北宋初年。北魏,东魏,北齐三个朝代佛像数量最多。北齐时期背屏式造像几乎消失,单体圆雕造像发展起来。</p> <p class="ql-block"> 这尊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东魏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堪称是青州风格的代表之一。通高2米,长裙曳于莲台,身形俊逸清朗,面容圆润,眉眼含笑,嘴角微翘。微笑仿佛就在前一秒,残损的双臂又告诉你,这美好其实已经穿越千年的风云变幻。</p> <p class="ql-block"> 这样残损的造像不止一尊,由于历经千年岁月侵蚀,完好无缺的造像几乎没有。但虽然不完美,哪怕头像缺失,依然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东魏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高113厘米,体态均匀,头戴宝冠,宝冠已残。但宝冠上有蝉饰。黑发顺肩而下,在肩部饰有两个贴金圆形物。着长裙,与北齐佛像相似。含甜美微笑,身着华丽天衣,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看到第一个带有蝉饰的雕像。头顶宝冠前装饰蝉纹。蝉冠始于汉代,是侍从官所戴上有蝉饰并插貂尾,称貂蝉冠。道教以“蝉蜕”比喻羽化成仙。山东省发现两尊圆雕蝉冠菩萨像,另一尊在山东省博物院,同样来自东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时期,北齐造像整体简洁明快,宽肩隆胸细腰,体态健美,衣裙质薄透体,身体隐现。少雕饰物或不雕,成为北齐时“青州风格”。</p> <p class="ql-block"> 薄衣贴身造像起源于中印度马士腊艺术风格,盛行于4至5世纪的印度。大约自4世纪起,这种风格影响我国中部。5世纪传入河西走廊一带。5世纪中叶末期出现于甘肃以东的石窟石造像中,到北魏孝文帝后期,5世纪末期逐渐消失。</p> <p class="ql-block"> 北齐只有28年,没做过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但北齐时期的佛造像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这批独特的北齐造像,有人说,中国最好的佛造像不在敦煌,不在云冈,不在龙门,而在青州。</p> <p class="ql-block"> 青州佛像雕凿的时代是一个血雨腥风的黑暗世界,是一个如果不借助宗教的普度,人们将活不下去的艰难时刻,那种沉静如水却能感动人心,跨越千年,依然温暖如初的“青州微笑”告诉我们,世上苦难千千万,花开美好亦千千万。</p><p class="ql-block"> 我凝视诸佛,发现他们无论身处什么时代,都没有愤怒,没有痛苦,没有轻蔑。只有矜持而又深邃的微笑。他们颔首低眉,双目微合,纵使遭万劫不复,仍无言微笑予众生。</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很安静,安静得只听到自己的心跳。我慢慢走过一尊又一尊的佛像,犹如走过千年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那些残缺的佛像唇边的笑意历经浩劫竟愈发清澈。这是东方的微笑,站在佛像面前抬眼凝视,一股跨越千年时空的共鸣与感怀在心中涌起。</p> <p class="ql-block"> “北齐贴金彩绘石雕思惟菩萨像”,高90厘米,圆雕坐像。</p> <p class="ql-block"> 从一佛二菩萨的背屏式到独立的圆雕佛像,从“褒衣博带“的繁复到“曹衣出水“的简练。可以看到青州风格随着时代变迁,青州风格也是一直呈现出新的面貌。但无论怎样演化,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青州微笑”。</p> <p class="ql-block"> “北齐贴金彩绘石雕菩萨立像”,通高110厘米,菩萨高髻,束冠巾贴金,裸露上身,颈佩贴金项圈和璎珞,黑发披肩而下,双腕戴金手镯,左手提披帛,右臂半举,下着红色长裙,裙轻薄贴体,腰束带打三个蝴蝶结,跣足立于莲台上。</p> <p class="ql-block"> 我伫立在一尊尊佛像前,望着他们慈祥安宁的微笑。无论以何种身份站在他们面前,时间就像静止了一样,安静的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周围的嘈杂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 青州博物馆,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修行,那一抹永恒的微笑,将永远铭记于心。</p> <p class="ql-block"> 我无法诠释那份悸动,借以《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解说词表达我的敬仰与喜爱。</p><p class="ql-block"> 初生的他拥有一张圆脸,笑得像个孩子。他的颧骨与鼻头高高隆起,如山峦,如丘陵,眼睛,眉毛如沟壑,如大川。</p><p class="ql-block"> 青州佛造像,南北朝时代,那时人们凿空山石,在自然材料上留下人类思维活动的痕迹。他的第一次生命就此诞生。右手竖立在胸前,掌心向外,这是佛教中常见的无畏印,左手搭在腰际,仿佛福祉会从掌心流向指尖,珊瑚,玛瑙等宝石构成的珠串折射着人类对于极乐的向往,意味着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富足的世界,这是一个完美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当凝视青州佛造像,依然可见他那笑容覆盖的哀伤,这些造像似乎遭到多次焚毁。从北魏至北宋的五百多年,他们的身躯遭到毁灭,最终被龙兴寺僧人集中掩埋地底下。他们肢体逐渐瓦解,而人心得以滋生。如果细看,所有佛像都有修补的痕迹。人类用自己短暂的生命赋予佛像更长久的存在,从而那些在佛像漫长生命中走过的人,得以在我们脑海中重生。</p><p class="ql-block"> 一千五百多年过去了,注视过这些佛像的大多数人,都成为了雕塑的一部分。有人曾经亲眼目睹他的袈裟从鲜红变成淡红,有有人见证他脸上的金箔一片片地脱落。</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无数的疤痕中,见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细节,在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人类在苦难中前行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我们哭着降临世界,却可以笑着走向永恒!</p> <p class="ql-block">(2025.7.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