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赋 原创 母焕胜 夫中轴线者,帝都之脊梁,天地之经纬也。起钟鼓之晨鸣,迄永定之暮霭,贯南北以通衢,挈东西而并序。七百载光阴熔铸,九万里风云激荡,斯轴也,非独砖石之垒,实乃华夏文脉之图腾,文明赓续之津梁。 华表 一、肇基·龙潜九渊定坤舆 元至元四年,世祖忽必烈命刘秉忠营大都,立中轴以奠国本。时琼华岛畔,积水潭边,匠师们以圭表测日影,以准绳量地脉,于混沌中勘定子午线。自丽正门(今正阳门)北望,过皇城棂星门,穿宫城崇天门(今天安门),经大明殿(今故宫太和殿遗址),抵厚载门(今地安门),终至钟楼鼓楼,一线贯穿,如绳引墨。彼时金水河蜿蜒如带,护持轴线之左;太液池浩渺若镜,映照轴线之右,天地人三才相契,阴阳气二仪相生。 故宫 地安门 北京钟楼 北京鼓楼 初成之轴,长七里有余,宽百步不足,却似一柄玉尺,量度着帝国的乾坤。夯土为基,垒石为阶,木构为宇,琉璃为顶,每一寸肌理皆浸透着“中”之道——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元人于此定朝会之礼,立社稷之坛,轴线之上,百官朝贺如林,万邦来朝似织,驼铃声里,丝绸之路的余晖与中轴线的晨曦交相辉映。 白塔 角楼 二、鼎新·凤翥九天开景运 明永乐十八年,紫禁城落定中轴线核心,轴线遂向南延伸至永定门,向北拓至钟鼓楼,总长增至八公里。朱棣登奉天殿(今太和殿)受贺,目光沿轴线南射,见永定门箭楼如锁钥,北眺则鼓楼檐角似北斗,叹曰:“此非天造地设乎”? 永定门 故宫太和殿 特写 紫禁城内,轴线如脉,串起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御花园钦安殿一线贯珠。太和殿陛阶九级,象征九五之尊;丹陛石雕“二龙戏珠”,龙首正对轴线中点,吞吐山河之气。金水桥五座并列,中桥唯帝后可履,左右分属王公大臣,等级森然中藏着“礼”的秩序。轴线两侧,文华殿与武英殿东西对峙,东六宫与西六宫左右对称,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维系着“和”的平衡。 乾清宫 日晷 城外轴线之上,天坛与地坛南北呼应,日坛与月坛东西相望。天坛祈年殿藻井螺旋而上,正对北斗;地坛方泽坛池水环绕,俯映紫微。每逢冬至,帝亲赴天坛祭天,夏至则往地坛祀地,脚步踏在轴线上,似与天地对话。先农坛内,皇帝亲耕的“一亩三分地”,恰在轴线东侧,昭示着“民为邦本”的古训。 天坛晓月 三、涅槃·龙腾盛世续华章 清末以降,轴线历经风雨。八国联军铁蹄踏碎太和殿铜狮,军阀混战炮弹洞穿正阳门箭楼,然轴线筋骨未折,如古柏遭雷而根愈深。建国后,天安门广场拓于轴线之南,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于轴线上,碑顶“八一”军旗与故宫角楼飞檐隔空相望,历史与现实在此握手。 故宫红墙特写 今日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如一条巨龙,鳞爪飞扬。清晨,鼓楼东大街的胡同名吃飘出香气,与故宫角楼的晨雾相融;正午,天安门广场上游人如织,五星红旗在轴线上空飘扬,与太和殿的金顶同辉;暮色中,永定门城楼的剪影渐浓,与远处CBD的霓虹交叠,传统与现代在此共生。 冬之雪 登景山万春亭俯瞰,轴线如金线穿珠:故宫的殿宇层层叠叠,如黄玉雕琢;景山五峰如黛,似青龙拱卫;中轴线两侧,胡同与高楼交错,鸽哨与车鸣和鸣。此轴也,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北京的文化基因——南锣鼓巷的青砖灰瓦里藏着它的记忆,奥林匹克公园的“鸟巢”“水立方”以对称之美延续它的血脉,通州城市副中心的规划中,仍可见它的影子。 鸟巢 水立方 四、永续·文脉悠悠照古今 中轴线是一部立体史书,每一块城砖都刻着年号,每一片琉璃都映着沧桑。它见证过元大都的市井繁华,记录过明故宫的朝仪威严,亲历过清王朝的兴衰荣辱,也拥抱过新中国的日新月异。它是“中”的哲学——居中守正,不事张扬;是“和”的智慧——左右对称,阴阳调和;更是“通”的追求——贯通古今,连接内外。 北京白塔 红墙壁瓦 特写 今岁中轴线入列世界遗产,全球瞩目。登永定门北望,轴线如一道光,照亮过去,也指引未来。它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的伟大,不在于楼宇的高度,而在于文脉的长度;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是物质的丰裕,更是精神的传承。 嗟夫!中轴线者,非独北京之中轴,实乃华夏文明之中轴也。其形为线,其魂为道,线存则城在,道传则国兴。愿此轴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续千秋!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