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首都地拉那位于阿尔巴尼亚中西部的伊什米河畔,三面环山,西面距亚得里亚海30多千米。1614年建城,有一百多年的建都史,现在城中建筑大多为二战后所建。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和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人口90多万,约占全国近三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2017年夏天随旅行团去了一趟阿尔巴尼亚。我们是晚上到达地拉那的,入住酒店就在市中心区,周围有居民区,也有不少店铺。</p> <p class="ql-block">面包店</p> <p class="ql-block">附近有一个菜市场,各类蔬菜、水果和坚果还挺全。</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餐后市区游览。步行十几分钟就来到了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广场,这里正在修整,其南面矗立着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横刀立马的青铜塑像。</p> <p class="ql-block">旁边还有几座政府大楼</p> <p class="ql-block">广场东面是地拉那最著名的古迹——哈奇·艾特海姆·培清真寺,建于1789~1823年。</p> <p class="ql-block">进去参观,很漂亮。清真寺内部墙壁上的画代表着树木、瀑布、桥和大自然,在伊斯兰教的艺术中是不多见的。</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后面是一座高大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北面是国家历史博物馆是阿最大的博物馆,珍藏着国家大部分的古代文物。</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正面装饰着精美的镶嵌壁画《阿尔巴尼亚》。具有典型的社会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广场西侧的东正教堂。原建于1865年,1967年霍查时代被毁坏,2011年原址上重建。据说是欧洲第三大东正教堂。</p> <p class="ql-block">礼拜堂内部空间宽阔,圣坛位于最前面,简洁而不失优雅。</p> <p class="ql-block">圆顶上有耶稣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离开广场我们来到了台湾中心。位于地拉那最主要的大街——民族烈士大街南侧的公园旁。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多功能娱乐场所,内设餐馆、咖啡厅、保龄球馆和赌场等。</p> <p class="ql-block">之后又到附近转了转,在街头看到的双头鹰雕塑。阿尔巴尼亚号称山鹰之国,鹰被认为是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象征,国旗和国徽上都绘有黑色双头鹰。</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56.7%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地拉那城中可见到许多清真寺,下图是正在修建的号称巴尔干地区最大的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虽然信伊斯兰教的人占多数,但并不激进。能与占少数的东正教徒和平共处。实际上经过几十年的无神论教育,目前阿尔巴尼亚真正的宗教信仰者并不多。</p> <h3>市中心街上车较多,交通秩序有些混乱。</h3> <p class="ql-block">地拉那街头跑的几乎是清一色的西欧产小轿车,而且奔驰、宝马等名车为数不少。据说这些车都是阿尔巴尼亚到西欧打工的人通过各种渠道带回的二手车,目前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人均拥有奔驰车比率最高的国家之一。</p> <h3>阿民众对中国还是比较友好的,发现你是或像中国人会主动与你打招呼。</h3> <h3>中餐馆中等待就餐的小姑娘十分可爱。</h3> <h3>近年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先富起来的人有三种:到国外打工者、商人、企业家,主要的还是前者。据统计常年有60多万人在门国外打工,主要在西欧。</h3> <h3>居民区的菜市场品种丰富</h3> <p class="ql-block">年轻人都在努力学外语,好到外面找个好工作。下图是语言学习中心的培训广告。主教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p> <p class="ql-block">在离开地拉那去北马奥赫里德的路上,见到一些废弃的厂房,导游说是中国援建的工厂,其中包括有万名职工的纺织厂,几千人的钢铁厂和化工厂等,如今都废弃了。有资料介绍,自1954年至1978年,中国向阿共提供援款75笔,协议金额为100多亿人民币。当时阿总人口才200万,平均每人达4000多元。此一时期,中国的人均年收入不过200多元。中国向阿尔巴尼亚提供的大量援助,还是在中国“三年困难时期”,以及后来在粉碎“四人帮”和遭受唐山地震,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供的。目睹此景令人唏嘘和感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