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岭 回望铁军。

古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岭瞻新四军军部旧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岭峰间旧馆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砖犹记血痕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旌旗曾展千军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笔墨犹凝万里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破壁能寻征战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残碑可识死生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朝驻足怀先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风骨长如日月尊。</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8日早餐后,大弟亲自驾车,载着我们前往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车轮缓缓向前,我们的心情也渐渐凝重——此行既是追寻先辈足迹,更是要在那些斑驳的旧物与泛黄的史料中,重温革命先辈们曾以血肉之躯书写的英勇篇章。</p> <p class="ql-block">雕塑——军号嘹亮。</p><p class="ql-block">军号是一种用于军队指挥、传递信号的管乐器,在军事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军号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军队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军人的记忆和精神。</p> 红色之旅★走近云岭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四军司令部旧址(种墨园)简介:</p><p class="ql-block">“种墨园”建于清末,占地1600多平方米,宅院由三进四十七个房间和一座花园组成,整体结构呈船型,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军长叶挺、副参谋长</p><p class="ql-block">周子昆、国际友人史沫特莱、作曲家任光夫妇等都曾在此居佳、办公。1939年春,周思来同志视察云岭军部时,曾下榻在“种墨园”内。司令部参谋处于1939年下半年也从“大夫第”迁至此屋厅堂。</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全景图。</p><p class="ql-block">青砖黛瓦静立云岭深处,每一寸墙垣都镌刻着岁月的年轮——这里曾是新四军的指挥中枢,木桌的纹路里还凝着当年的运筹笔墨,墙上的弹痕仍映着往昔的烽火微光。</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展柜中,泛黄的电报稿字迹遒劲,仿佛能听见跨越时空的指令回响;玻璃后,褪色的军号沉默伫立,却似仍在激荡着冲锋的韵律。驻足其间,并非简单的历史回望,而是与先辈的精神对话——那些关于信仰、坚守与牺牲的故事,早已化作馆内流动的气韵,在目光所及处静静传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岭青砖载旧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木桌犹存运筹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展柜军号凝烽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馆英魂照今人。</p> <p class="ql-block">泾县全域旅游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四军旧址(司令部)。</p> <p class="ql-block">雕像——叶挺将军:</p><p class="ql-block">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男,汉族,中共党员,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广东惠阳客家人,是北伐名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政治家。</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叶挺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新四军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叶挺一生铁骨铮铮、功勋卓著,毛泽东曾赞扬叶挺:“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领导抗战,卓著勋劳”,周恩来赞扬他“为新旧四军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马功劳”。让我们穿越时空,拂去岁月的尘烟,走进战火纷飞的战场,去瞻仰叶挺同志的伟岸形象,传诵</p><p class="ql-block">他的生平事迹,领略他的人格魅力,弘扬他的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江北作战地图。</p> <p class="ql-block">皖中皖东作战地图。</p> <p class="ql-block">导游在解说:高举义旗、奋勇当先。</p> <p class="ql-block">铁军碑</p><p class="ql-block">烈士之血 主义之花</p><p class="ql-block">四军伟绩 威震遐遐 能守纪律</p><p class="ql-block">能毋怠夸 能爱百姓 能救国家</p><p class="ql-block">摧锋陷阵 如铁之竖 革命抱负 如铁之肩</p><p class="ql-block">功用若铁 人民倚焉 愿寿如铁 垂忆万年</p> <p class="ql-block">参谋处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新青年</p><p class="ql-block">陈独秀先生主编</p><p class="ql-block">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p><p class="ql-block">陈独秀早年从事反清革命运动,先后五次留学日本。1915年,他主持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旧道德和旧文学,拉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军部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叶挺办公室</p><p class="ql-block">叶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p><p class="ql-block">1946年,叶挺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一生,始终坚守革命信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奉献了全部,其“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气节被后人传颂,被称为“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p> <p class="ql-block">出身农家,少年壮志。</p> <p class="ql-block">北阀先峰、铁军名将,</p> <p class="ql-block">领导抗战、卓著勋劳。</p> <p class="ql-block">叶挺住室</p> <p class="ql-block">叶挺餐室</p> <p class="ql-block">橱房</p> <p class="ql-block">抗战到底:</p><p class="ql-block">叶挺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直坚定地秉持着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念。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叶挺积极参与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并出任军长,率部在华中敌后坚持抗战,坚决贯彻党的指示,先后创建了苏南、皖中等抗日根据地,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p><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叶挺牺牲后,毛泽东发表悼念文章说:叶挺为人民事业而死,虽死犹荣!周恩来著文悼念说:“叶挺是人民队伍的创造者,北伐抗战,你为新旧四军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马功劳。十年流亡,五年牢监,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更坚强了你的</p><p class="ql-block">意志。”叶挺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临大难而不惧,临大节而不苟。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崇高的革命品格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其献身国家民族、矢志追求理想的执着与坚贞,将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周子昆副参谋长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周子昆(1901-1941)原名周维宽,字仲和,广西桂林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湘南起义,曾任工农红军团长、师长、军团参谋长、江西军区参谋长、福建军区司令员兼第三十四师师长、红一方面军一局局长等职,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任新四军教导总队总队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突围后,随项英辗转隐蔽,3月13日在泾县南容蜜蜂洞被叛徒杀害,时年40岁</p> <p class="ql-block">周子昆办公室</p> 云岭碑园 <p class="ql-block">云岭碑园。</p> <p class="ql-block">别了、三年的皖南。</p> <p class="ql-block">“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p><p class="ql-block">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周恩来获知情况后,满含悲愤,于1月17日夜挥笔写下“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刘少奇提词。</p> <p class="ql-block">朱德、邓小平提词。</p> <p class="ql-block">叶剑英、李先念提词。</p> <p class="ql-block">叶挺、项英提词。</p> <p class="ql-block">粟裕、张云逸、李一氓提词。</p> <p class="ql-block">罗炳辉、彭雪枫、徐海东提词。</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西藏班考察团全体的提词。</p> <p class="ql-block">大夫第</p><p class="ql-block">云岭大夫第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云岭镇罗里村,是新四军军部司令部旧址之一。</p><p class="ql-block">大夫第系云岭罗里村开明士绅陈发科的宅院,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共有六十四个房间。</p><p class="ql-block">​1938年8月2日,新四军进驻云岭,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秘书长李一氓等领导人在此居住和办公,参谋处也曾设在此屋厅堂,后迁至种墨园,秘书处搬此办公。</p> 司令部旧址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司令部旧址(大夫第)简介:</p><p class="ql-block">“大夫第”建于清末光绪年间,系云岭罗里村地主陈发科的庄园,共有六十四个房间,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1938年8月2日,新四军进驻云岭时,副军长项英在这里居住和办公,参谋处曾设在此屋厅堂,并在此召开过参谋工作会议。1939年下半年,参谋处迁至“种墨园”秘书处遂搬至此办公,军部秘书处处长兼军法处处长李一氓也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张永逸住室</p><p class="ql-block">张云逸参谋长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张云逸(1892-1974)原名张运镒,广东文昌(现属海南)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底与邓小平</p><p class="ql-block">等领导百色起义,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参谋长。1931年起历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兼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红军总司令部兼第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和作战部部长,参加长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新四军参谋长兼三支队司令员、江北指挥部指挥、副军长兼二师师长。1945年6月当选中共七届中央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广西委书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二书记、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中共第八至十届中央委员。</p> <p class="ql-block">张云逸住室</p> <p class="ql-block">李一氓住室。</p> <p class="ql-block">李一氓秘书长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李一氓(1903-1990)原名李民治,四川彭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南昌总政治部秘书长,同年参加南昌起义,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共陕甘宁省委,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任新四军司令部秘书处处长兼军法处处长。皖南事变后,任中共淮海区委副书记、准海行政公署主任、中央苏北区委副书记。</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任苏皖边区政府主席、中共中央华中局常委兼宣传部长、中共旅大区委副书记、大连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驻缅甸大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p><p class="ql-block">副部长、国务院古籍出版规划小组组长、中纪委副书记、中顾委常委,1990年12月4日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项英副军长办公室</p><p class="ql-block">1938年8月至1940年春,项英副军长在此居住、办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项英副军长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项英(1898-1941),字德隆,湖北武昌人。1921年12月参加革命。192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委长,参与领导二七大罢工和上海沪西纱厂二月罢工。北伐战争时任武装工人纠察队总队长,是中共二大代表,中共第三至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共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1928年在共产国际六大上当选为共产国际监查委员会委员。1930年12月后历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代理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代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领导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副军长、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改为东南局)书记,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军分会书记。1941年3月13日,在泾县南容蜜蜂洞被叛徒杀害,时年43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9年春周思来副主席来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时,曾在此召开新四军团以上干都会议。</p> <p class="ql-block">1931年1月1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县小布镇成立,项英任代理书记(书记周恩来)、中革军委主席。</p><p class="ql-block">图为中央局委员合影(1931年11月摄于瑞金),左起:顾作霖、任弼时、朱德、邓发、项英、毛泽东、王稼祥。</p> <p class="ql-block">领导南方游击战争。</p> <p class="ql-block">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南方各省的战略支点。</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革命一生浩气长存。</p> <p class="ql-block">老兵回忋录(电子屏幕滾动播放)。</p> 结束语项英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项英同志为革命奋斗一生的经历,充分表现了一个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想、斗志、情怀、品德、作风。项英同志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坚忍不拔、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勤勉敬业、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的高尚品德,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值得我们发扬光大。项英同志对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人民会永远缅怀,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p class="ql-block">王老五开茶棚</p><p class="ql-block">新四军驻扎安徽省南陵县土塘时,泾县云岭的王老五带着儿子在南陵县土塘流浪要饭。叶挺军长遇见后,当即资助王老五5块大洋,让他回到家乡云岭做些小生意。异乡流浪的王老五回到云岭开设茶棚,维持父子二人生计。王老五逢人就说:“托叶挺军长的福,现在有饭吃了!永远不会忘记叶军长的恩情!</p> <p class="ql-block">叶挺在云岭写下的抒怀诗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岭抒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云中美人雾里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立马悬崖君试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里江淮任驰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飞渡大江换人间。”</p> <p class="ql-block">沿途风景——抗战到底雕塑。</p> 新四军大会堂 <p class="ql-block">新四军文化园。</p> <p class="ql-block">《托付》</p><p class="ql-block">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奉命北移离开泾县时,为方便行军,一些新四军将士忍痛将子女留在当地百姓家中。皖南事变后,这些新四军后代成为国民党顽固派捕杀的对象。皖南乡亲冒着生命危险,不惜流血和牺牲,全力保护、抚养新四军后代。</p> <p class="ql-block">《军民齐上阵》</p><p class="ql-block">1940年4月和10月,日先后两次对皖南实行大规模的扫荡。在两次反扫荡战斗中,皖南人民群众积极配合新四军英勇作战,参加战场救护、运输送粮等任务。新四军和皖南民众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日寇,一捷仲春,再捷重阳,取得两次皖南反扫荡战斗的全面胜利。</p> <p class="ql-block">雕像——项英</p><p class="ql-block">项英同志浩气长存。</p><p class="ql-block"> ——杨尚昆。</p><p class="ql-block">他的一生,是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民族解放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用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和伟大的牺牲,诠释了一位共产主义战士的高尚情怀与使命担当。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之上,被后世铭记、敬仰。</p> <p class="ql-block">碑记</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旧址(大会党)。</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大会堂:</p><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大会堂旧址,原为云岭村陈氏宗祠,建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原占地十亩三分,现存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分前、中、后三进,是泾县最大的两座祠堂之一。1938年8月2日,新四军军部迁至云岭,这里曾为军部召开各种大型会议、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举行军民联欢和举办战利品陈列展览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雕像</p><p class="ql-block">1939年春,周恩来曾在此为新四军指战员做了《新阶段的新关键》的即兴演说和《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的报告。为纪念他,在大会堂内树立了周恩来铜像</p> <p class="ql-block">云岭峰火、战士丹心。</p><p class="ql-block"> ——李先念。</p> <p class="ql-block">抗敌1938——1941。</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大会堂讲解二维码,用微信扫码可听详细讲解。</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湘粤赣鄂豫浙闽皖)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军部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汉口组成,一九三八年一月六日从汉口移到南昌,同年四月至六月,再移至安徽 县岩寺、太平县麻村、南陵县土塘,八月二日进驻泾县云岭。</p><p class="ql-block">新四军所辖各部队从一九三八年春至一九四O年底,挺进华中敌后,开展了广泛</p><p class="ql-block">的游击战争,共进行大小战斗一千三百四十余次,歼灭日伪军三万余人,缴获各种武器弹药一百三十万余件,部队也由一九三八年初的一万人发展到一九四O年底约十万人,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驰骋在大江南北,给华中地区的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新四军成立</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新四军成立抗目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谈判达威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一九三七年十月宣布将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后又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十二月二十五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大和街二十六号组成。</p> <p class="ql-block">上排右起:新四军军长叶挺,新四军副军长项英,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p><p class="ql-block">下排左起: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p><p class="ql-block">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p> <p class="ql-block">一九三八年春,项英同坚持南方游击战争的部分领导合影,前排左起:涂振农、黄道、项英、陈毅、叶飞、张云逸。</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李步新、曾昭铭、温仰春、沈冠国、顾玉良。</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战斗序列表(1932年)。</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军部在云岭。</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军部在云岭一九三八年八月二日,新四军军部进驻泾县云岭直到一九四一年一月四日奉命北移。</p><p class="ql-block">军部在云岭期间,组织了各支队向敌后挺进,召开了全军党、政、军会议,培养了大批干部,在部队驻地宣传了党的抗日方针和政策,全面地加强了军队和机关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在云岭。</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开展大江南北抗日战争。</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开展大江南北抗口战条新四军军部在皖南三年,根据党中央、毛泽东发展华中敌后的战略方针,新四军挺进敌后,在大江南北广大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创建了苏南、皖中、皖东、皖东北、豫皖苏边、鄂中等游击根据地,完成了战略展开任务。一九四O年十月陈毅率部北渡长江,进入苏北,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会师,完成了向北发展,建立巩固的苏中、苏北抗日根</p><p class="ql-block">据地的战略任务。至此,发展华中战略方针基本实现。</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先遣支队。</p><p class="ql-block">一九三八年四月粟裕率领新四军先请支队从歙县岩寺挺进苏南敌后,作战略侦察。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七日,在镇江西南的韦岗伏击日军三十余人,击毁汽车五辆,缴获军用品一部,苏南我军首战告捷。六月新四军先潼支队完成任务后奉命结束其工作,所部按各建制归队。</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一支队:</p><p class="ql-block">一九三八年五月中旬,新四军第一支队在陈毅、傅秋涛率领下,继粟裕率领的先遗支队进入江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之后,挺进苏南,活动于漂(水)武(进)路以北,京(南京)杭(杭州)国道以东,镇</p><p class="ql-block">江、丹阳、金坛、句容等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游击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p> <p class="ql-block">一九三八年八月,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率领一部从南陵左坑出发抵达当涂塘南阁第二支队司令部,与粟裕会合,以后,在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领导下,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以宣城县狸头桥为中心的高淳、溧阳、江宁、当等地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并与第一支队配合作战,取得了一连串的辉煌胜利。</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江南指挥部:</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七日,新四军江</p><p class="ql-block">南指挥部在溧阳县水西村召开十月革命</p><p class="ql-block">节纪念大会,第一次对外宣布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的建立,统一指挥新四军第一、第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战斗序列表二支队,挺进纵队,江抗及苏南地方武</p><p class="ql-block">装,陈毅、票裕分别担任正副指挥。</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三支队</p><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三支队为策应第一、二支队挺进苏南敌后,于一九三八年七月,由副司令员谭震林率领进入皖南前线南陵青七江地区对敌作战,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奉命转至铜、紫间的沿江地区,接受更为艰巨的阵地防务。活动于芜湖、宣城、繁昌、铜陵、青阳之间,在老一团、老三团配合下,先后与日军第十五师团、一一六师团作战,取得五次保卫皖南门户繁昌城的重大胜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p> <p class="ql-block">皖南两次反扫荡。</p><p class="ql-block">一九四〇年四月和十月,日军调集第15、第17、第116师团,在空中配合下,向云岭新四军军部前哨阵地父子岭、何家湾、汀潭村进行空前规模的两次大“扫荡”,军部指挥驻地新四军指战员与敌展开猛烈血战,四月反“扫荡”毙伤日伪军七百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十月反“扫</p><p class="ql-block">荡”中,叶军长亲自指挥,乘胜追击,收复泾县城,毙致一千余人。</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四支队。</p><p class="ql-block">一九三八年三月,第四支队东进皖中抗日,五月十二日蒋家河口首战告捷。秋季为配合武汉保卫战,于安(庆)、合(肥)公路两侧连续袭击日军,歼敌多人,击毁军车百余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一九三九年春起,第四支队进军准南铁路以东。一九三九年秋,开辟了以定远县藕塘集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西抗日游击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前),</p><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徐海车(后)。</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江北指挥部:</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九年五月中旬,在军长叶挺主持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庐江县东汤池成立,张云逸兼任指挥,徐海东(后增罗炳辉)任副指挥,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兼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同时成立江北部前委,书记张云逸。</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在</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九年十二月初,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到达皖东敌后,领导陇海铁路以南,长江以北、苏、皖、豫、鄂地区党的工作.他根据党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意图和华中敌后形势及斗争特点,先后召开了三扩大中原局会议,确定了发展华中的方针,并领导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和地方党的组织,在皖东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发展人民武装,在反扫荡、反“磨擦”斗争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迅速打开了华中抗日新局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五支队。</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九年七月,江北新四军进行整编,以原第四支队第八团为基础,扩编成立新四军第五支队,罗炳辉任司令员,郭述申任政委。第五支队开辟了以来安半塔集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在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和江北指挥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先后取得半塔保卫战,三打来安城等重大胜利,迅速打开了皖东津浦路东地区的抗战局面。</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政治委员郭述申。</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第六支队。</p><p class="ql-block">一九三八年九月底,彭雪枫奉命率游击支队从竹沟出发,挺进豫东,与吴芝圃、肖望东部汇合,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进军豫、皖、苏边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一九三九年底,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创建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笫六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九年一月,新四军独立游击支队成立,由李先念率领向武汉外围挺进,汇集党的抗日武装,发展敌后游击战争。一九四〇年一月三日,新四军挺进纵队在豫鄂边地区京山县八字门正式成立,在豫鄂边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豫鄂边区游击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李先念,</p><p class="ql-block">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政治委员朱理治。</p> <p class="ql-block">“宁做沙场鬼,不做亡国奴”是抗日战争时期流传甚广的爱国口号,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不愿沦为亡国奴的坚定决心。</p><p class="ql-block">最先提出这个口号是河南商丘孙鼎老先生。</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p><p class="ql-block">一九四0年秋,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我党考虑团结抗战大计,顾全大局,委屈求全。一九四一年一月四日,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率领皖南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部队九千余人奉命北移。一月七日,途经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署的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被迫自卫,英勇突围;但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至一月十四日,约两千人突出重围,大部被俘、失散,一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与顽军谈判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英勇牺牲,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遭叛徒杀害,这是抗战以来最严重的亲痛仇快的反共分裂事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重建新四军。</p><p class="ql-block">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为坚持抗战、反对分裂,中国共产党决定重建新四军。</p><p class="ql-block">主要领导: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新四军,成为坚持华中抗战的主力部队,在抗击日本侵略者、反击国民党顽固派进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p> 军部修械所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旧址(修械所)</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1938年8月,新四军军部迁至泾县云岭,兵工厂也随之迁到泾县樵山小河口,为了更好地修理枪械、制作刺刀等,在云岭乡罗里村西的0.8公里处设立修械所,作为小河口兵工厂的分支机构。</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军部旧址(修械所)</p><p class="ql-block">该旧址原系云岭陈氏家族供奉关帝的殿庙,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总建筑面积为822平方米,分前后两进,中有天井,沿溪筑基砌墙,青砖青瓦,前进五间为门、楼,后进正殿三间。</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修械所当年的简陋工作室。在这里,中国的“保尔”吴运铎同志曾担任过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带领职工因陋就简,自制土设备,扩大枪弹生产,并主持设计了当时很有名的马尾子手榴弹、枪榴弹等,为新四军的武器装备修理和制造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殿庙后进</p> <p class="ql-block">兵工英模吴运铎</p><p class="ql-block">吴运铎(1917年1月17日-1991年5月2日),祖籍湖北武汉,出生于江西萍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器制造专家,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p> <p class="ql-block">小河口兵工厂:</p><p class="ql-block">小河口兵工厂是新四军在皖南地区建立的重要军工企业。主要负责修理各种枪支,改造、重新制作缴获来的各种枪炮子弹。</p><p class="ql-block">1938年夏,新四军第三支队进驻小河口,同年7月,新四军在小河口(今新明乡一带)设立兵工厂等后勤机关。1938年8月,新四军军部移驻泾县云岭,修械所迁到泾县小河口,皖南事变前夕,修械所人员先遣北撤苏北。</p> <p class="ql-block">关帝殿里的花戏楼。</p><p class="ql-block">花戏楼与“圣寿门”为连体建筑,台口朝南,与后进正殿相对,整体造型美观。前沿台口挑梁,有着精美的木雕与砖雕装饰,十八大学士各展其颜,形象栩栩如生。</p> 中共中央东南局 <p class="ql-block">石刻歌曲《跟着共产党走》</p><p class="ql-block">1940年6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9周年,抗大一分校的沙洪和王久鸣受领任务创作此歌。《跟着共产党走》又名《你是灯塔》,是一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政治影响的红色经典革命歌曲。</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军乐队演奏了《跟着共产党走》,30万军民齐声高唱。</p><p class="ql-block">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也以这首歌作为开场曲,激昂深情的歌声在国家体育场上空回响。</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四军军部旧址(中共中央东南局)标志牌。</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东南局旧址简介:</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东南局旧址原为云岭丁家山村张氏公屋,为一座两进三间两厢宅院。中共中央东南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曾三,青年部长陈不显和秘书长温仰春均在此屋居住和办公。</p><p class="ql-block">1938年1月6日,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在江西南昌正式成立,隶属长江局。受中共中央和长江局双重领导。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拆销长江局,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改为中共中央东商局,直属中共中央。中共中央东南局迁到安徽泾县云岭丁家山时,对外称为新四军民运部,由项英为书记,曾山为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后增补饶漱石为副书记)。</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东南局作为东商地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为恢复和发展东南各省党的组织。加强对地方党组织领导,动员民众参加抗战,建立和扩大抗日武装,贯彻发展华中战略方针,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等方面发挥重要领导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扫此二维码可听讲解。</p> <p class="ql-block">警卫人员住室。</p> <p class="ql-block">陈丕显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陈丕显(1916年3月20日-1995年8月23日),汉族,福建省上杭县人。</p><p class="ql-block">1929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在福建从事共青团工作,后担任共青团赣南省委书记,主力红军长征后,跟随项英、陈毅等进入赣粤边游击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p> <p class="ql-block">陈丕显居室。</p> <p class="ql-block">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温仰春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温仰春(1904-1981)广东大埔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十一军四十八团政治委员、福建省军区政治部秘书长、福建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参加反“国剿”和三年游击战争,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改为中共中央东南局)秘书长。皖南事变后,任华中党校教育长兼组织处长、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党校副校长、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党委副书记和副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组织部副部长、华东局党校、华东革大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华东纺织工学院院长、中共上海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组成员。</p> <p class="ql-block">温仰春卧室。</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东南局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左:1939年10月,新四军召开全军青年代表大会。图为青代会主席团成员合影。前排左起:郭德海、陈虹、唐坤元、林圣纬、方志明。后排左起:黄诚、朱镜我、陈惠、袁国平、李子芳、陈丕显。</p><p class="ql-block">右:1939年7月16日,新四军在石头尖召开第一次全军党代会。图为出席党代会议代表。中央东南局代表。邱一涵(左一)、章蕴(左三)、李坚真(左五)、曾山(左六)。</p> <p class="ql-block">工作人员住室。</p> <p class="ql-block">曾三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曾山(1899-1972)江西吉安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曾三住室。</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总兵站。</p> 三吴纪念馆 <p class="ql-block">泾县红色研学——三吴纪念馆。</p><p class="ql-block">三吴纪念馆,位于安徽省泾县茂林镇中心区,于2010年9月28日上午正式开馆并对外开放。占地面积2690平米,建筑面积1200平米,两层仿徽结构。馆名“茂林三昊纪念馆”。为著名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所题。全馆分序厅、三吴展厅(吴作人厅、吴组维厅、吴玉如厅)、尾厅(茂林印象)三大板块,内分若干子板块。馆内集中展示了著名书法家吴玉如、著名美术家吴作人、著名文学家吴组湘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整体采用极具皖南风格的自然、人文、历</p><p class="ql-block">史背景作为展示设计的基本元素充分体现孕育和滋养三吴的茂林地区水土风情,同时全面展示三吴对茂林文化发展的推进。该馆是集历史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茂林三吴纪念馆展厅。</p> <p class="ql-block">序言……</p> <p class="ql-block">雕像分别为:吴组维、吴作人、吴玉如。</p> <p class="ql-block">江南名镇——茂林。</p><p class="ql-block">位于泾县西南,毗邻黄山、太平湖,距离县城35公里,249省道穿镇而过。总面积233平方公里,内辖14个(居),228个村民组,总人口2.4万。</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建于北宋,兴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曾有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如七墩、八坦、九井、十三巷等。……</p> <p class="ql-block">青山秀水。</p> <p class="ql-block">茂林十三牌坊:</p><p class="ql-block">茂林镇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名人辈出,为旌表当地杰出人物、彰显家族荣耀等,建造了众多牌坊,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十三牌坊。</p><p class="ql-block">种类多样:有“文武进士坊”“乐善好施坊”“孝子坊”“贞节坊”“节孝坊”“节妇坊”等,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倡导的各种价值观和道德标准。</p> <p class="ql-block">吴作仁厅:</p> <p class="ql-block">艺术大师吴作仁:</p><p class="ql-block">吴作人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作人(1908年-1997年),祖籍安徽泾县,生于江苏苏州。1926年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系,后师从徐悲鸿,在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中央大学学习。1930年考入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转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p> <p class="ql-block">吴作仁绘画作品。</p><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分别为:国画——《池趣》、行草——《书法》、油画——《打箭炉的少女》、油画——《芍药》。</p> <p class="ql-block">《男人体习作》</p><p class="ql-block">油画,150omX80om,1931年</p><p class="ql-block">吴作人以此画在比利时盛家美术学院暑期全院油画大会考中得第一名,获金质奖章和桂冠生荣誉。这是在该院获得此荣誉的第一位中国学生。</p> <p class="ql-block">情系故乡。</p> <p class="ql-block">画坛伉俪50载。</p> <p class="ql-block">腊像——吴作仁在作画。</p> <p class="ql-block">辉煌一生。</p> <p class="ql-block">吴组缃厅。</p> <p class="ql-block">艺术之路……</p> <p class="ql-block">赴美讲学,掀起“吴组缃热”。</p> <p class="ql-block">著名文学家吴组缃:</p> <p class="ql-block">吴组缃生平剪影、吴组缃手迹。</p> <p class="ql-block">捐款助学。</p> <p class="ql-block">最后返乡。</p> <p class="ql-block">吴玉如厅。</p> <p class="ql-block">书法大师吴玉如。</p> <p class="ql-block">吴生如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印象茂林</p> <p class="ql-block">红色茂林。</p><p class="ql-block">“红色茂林”主要指的是安徽泾县茂林镇,它是皖南事变的发生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茂林砖雕:</p><p class="ql-block">茂林砖雕是安徽泾县茂林镇的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与茂林花砖制作技艺紧密相关。</p><p class="ql-block">茂林砖雕最早可追溯至宋元时期,当时的砖雕工艺已具雏形。到了明清两代,随着当地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茂林砖雕技艺达到鼎盛。</p> 吴氏大宗祠 <p class="ql-block">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氏大宗祠(明、清)标志碑。</p> <p class="ql-block">师姑井。</p><p class="ql-block">师姑井传说:相传从前有个尼姑庵,庵内住着姐妹俩人。当地人称她们为“师姑”,有一年夏天连日太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浑浊如污泥,沿河百姓饮用了患病者众多,师姑为了救治百姓,在平日练功之地,亲手挖出这口井,井水清澈见底,清洁卫生,祛病健身。从此附近百姓不再饮用河水,而改用井水。身康体健,疾病不生。为感谢师姑恩德,百姓将此井取名“师姑井”。</p> <p class="ql-block">吴氏宗祠院内的牌坊,正面书写着《延陵世家》</p><p class="ql-block">“延陵世家”是吴姓家族常用的堂号或家族标识,核心与吴姓的历史渊源相关。</p><p class="ql-block">“延陵”是古代地名(大致在今江苏常州、丹阳一带)。“世家”在这里指世代传承的家族。因此,“延陵世家”意为“源自延陵地区的吴姓家族”,是吴姓后裔为彰显家族根源、传承季札贤德精神而使用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吴氏大宗祠的简介:</p><p class="ql-block">位于安徽泾县茂林镇,是皖南名门望族茂林吴氏的家族祠堂,始建于明崇祯己卯年(1639年),由湖广布政使吴尚默倡建,清雍正庚午年(1730年)曾遭火灾烧毁后面两进,后修复,2004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吴氏大宗祠</p><p class="ql-block">规模宏大,主体五楹三进,建筑面积1131平方米,坐北朝南,依中轴线建门厅、享堂、寝室楼三大进,东西两侧建有边屋。祠内共有18根方形白石柱,64根圆木大柱。月梁、瓜柱、撑拱和平盘头等构件上,鎏金绘彩,刻有卷草、云头纹饰,以及龙凤、狮象、麒麟和人物图案,柱础和走廊的墙裙上,也有精美的雕刻。</p><p class="ql-block">1941年新四军撤离皖南时,在此祠召开告别大会,是重要的革命遗址。</p> <p class="ql-block">泾县红色研学:</p><p class="ql-block">吴氏大宗词,1941年1月5日,新四军军部在此地举行告别皖南民众大会,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重兵围剿,袁国平将军对部队所作的战斗动员:“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1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就是当年袁将军在此地对部队动员时的阵前誓言!置身于革命事业的表袁国平,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代价的,他在给家人的信中说道“此刻我自己身无分文,无法帮助家里,因为我们是以殉道者的精神为革命、为国家、为民族服务的”最后35岁的袁国平将军,不愿连累战友,举枪自我,兑现了自己的阵前誓言,也树立了座巍峨的英雄丰碑!</p> 尚友堂 <p class="ql-block">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友堂》标志牌。</p><p class="ql-block">茂林尚友堂的简介:</p><p class="ql-block">位于安徽省泾县茂林镇茂林村尚友堂路6号。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建筑布局:坐北朝南略偏西,占地面积1723.9㎡,建筑面积946.7㎡。整个建筑有院墙包围,由八字大门、门房、倒座、前部庭院及两侧边房、一进七间的正房以及后部的花园组成。</p> <p class="ql-block">尚友堂:</p><p class="ql-block">装饰精美,大量使用泾县特有的花砖对墙面进行装饰,梁枋、门窗、柱础、石地袱等木石构件均精雕细刻,单块花砖图案丰富,组合巧妙。</p><p class="ql-block">​布局合理,正房一进七间,前厅、隔墙均用花砖饰面,白石墙裙,两边有厢房。堂厅三开间,两边四间正房,门窗镂空雕花,上层有阁楼,厅堂高大敞亮,适宜公共活动。</p> <p class="ql-block">尚友堂</p><p class="ql-block">在乾隆、嘉庆、道光和咸丰四代皇帝执政期间,居住在此的吴氏家族从吴善政开始四代“五世同堂”,共13人受朝廷旌表,光绪十七年绘制了“四代五世同堂图表”,状元吴鲁为其作序,堂厅正中悬有钦赐的“四代五世同堂”匾额。</p><p class="ql-block">​1984年和1985年,日本东方艺术大学茂木计一郎等专家前来考察,尚友堂大门入口照片刊登在日本《住宅建设》杂志封面上,引起日本艺术界广泛关注。</p> <p class="ql-block">走进尚友堂,抬头仰望,一方镶有“四代五世同堂”6个镏金大字的长方红底匾额,横悬在堂厅上方正中,上有“钦旌”二字,告诉人们这6个字是当年朝廷御赐的恩荣。</p><p class="ql-block">“钦旌”是指由朝廷或皇帝亲自下令表彰、嘉奖,是古代一种很高的荣誉。尚友堂的“四世五代同堂”匾额上的“钦旌”,就表明这一家族的和睦景象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与表彰,是当时对家族伦理的一种官方肯定。</p> 茂林花砖 <p class="ql-block">茂林花砖(又叫水墨花砖):</p><p class="ql-block">茂林花砖是安徽省泾县特有的古建筑内外墙装饰材料,自宋元开始出现,清康乾年间制作工艺极为考究,明清时期达到鼎盛。</p><p class="ql-block">色彩独特,同一块砖上有黑、白两色,黑色似青近墨,白色近灰,两种色调组成各种山水人物、飞禽走兽等图案。单块是一幅画,砌成墙面又是一幅组合巨画。性能优良、不沾灰、不开裂、抗冰冻、抗风化,拒腐防变,质地细腻,结构致密,坚固又不失柔韧,敲击会发出金属的声响,极具音乐的品质,历久弥坚。</p><p class="ql-block">茂林花砖承载了历史学、建筑学、美学、化学等多重价值,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新四军军歌。</p><p class="ql-block">演唱:总政歌舞团合唱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