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锔,这一神秘的人造元素,以符号“Cm”铭刻于元素周期表之中,承载着科学探索与人类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鋦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第ⅲB族,属于锕系元素,原子序数为96是人造金属元素,锔拥有96个电子,其电子结构可表示为:1s² 2s² 2p⁶ 3s² 3p⁶ 4s² 3d¹⁰ 4p⁶ 4f¹⁴ 5s² 4d¹⁰ 5p⁶ 5d¹⁰ 6p⁶ 5f⁷ </p><p class="ql-block">6d¹ 7s²。这一复杂的电子排布赋予了它独特的物理与化学性质,使其在放射化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锔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具有强烈的放射性,通常通过人工核反应合成。它在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仅在特定的实验环境或特殊应用中现身。其密度高达13.5克/立方厘米,在放射性材料中颇具代表性。它在空气中会逐渐失去光泽,展现出金属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微妙变化。</p><p class="ql-block"> 该元素最早于1944年由西博格(G.T. Seaborg)、詹姆斯(R.A. James)和吉奥索(A. Ghiorso)等人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通过人工合成方法制得。为纪念放射性研究先驱——居里夫妇(皮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他们将这一新元素命名为“Curium”,元素符号为Cm。</p><p class="ql-block"> 1947年,科学家维尔纳(L.B. Werner)与珀尔曼(I. Perlman)通过中子照射镅-241成功制得了更为重要的锔同位素——242Cm。这一成果不仅丰富了锔的同位素谱系,也为后续的核能研究提供了关键材料。</p><p class="ql-block"> 在物理结构方面,锔展现出两种同素异形体,分别具有13.51克/立方厘米和19.26克/立方厘米的密度。其熔点为1340±40℃,在常温下呈现双六方密堆积结构,而在高温下则转变为面心立方结构。金属锔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且易溶于稀无机酸,这一特性使其在化学处理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p><p class="ql-block"> 锔的氧化态主要为+3,此外也存在+2与+4态。其原子体积为约19.7立方厘米/摩尔,这一数据为理解其在化合物中的行为提供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由于其强烈的放射性,锔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高能领域。它被广泛用于制造便携式α粒子源,以及作为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偶发电机的核心热源。这种发电机通过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转化为电能,为远离常规能源的设备提供持续动力,尤其适用于深空探测器等极端环境下的长期任务。</p><p class="ql-block"> 在众多同位素中,锔-242与锔-244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不仅是理想的同位素能源材料,还作为高通量反应堆中合成超锔元素的重要原料,推动着核科学的前沿探索。</p><p class="ql-block">望亚玲写于2025年7月25日早上8点40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