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太子城遗址与冬奥会的不解之缘。原来太子城遗址是规划中冬奥村建设用地,而在前期勘探的过程中发现有古代遗迹,经考古研究发现是被封藏了800年的金代行宫,是第六位皇帝金章宗所建所用。金代太子城历史上毁于战火,如今兴于奥运之火。冬奥村建在了它的对面,与其隔路相望。</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金国何许国也?我们知道的“靖康之变”就是金国掠走北宋的两位皇帝,导致北宋灭亡,还有岳飞抗金的金国都是此金国。</p> <p class="ql-block"> 太子城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50米,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现东西南三面城墙存有地下基址,北墙基址被河流破坏无存,残存三面墙体外均有壕沟。城内主街道基本呈“T”字形分布,有南门与西门各1座,门外均有瓮城。 现在是遗址整体性保护与文化展示相结合原则,在遗址上建设了一座大型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 太子城遗址是第一座经考古发掘的金代中后期行宫遗址,是仅次于金代都城的重要城址,为研究金代的捺钵制度、行宫的选址与营造、皇家建筑等级制度、宫廷用器制度等诸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一手资料,填补了学术空白 。</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远处眺望,太子城遗址的红白大型建筑,如古老的使者,静静伫立在天地间。红色的墙体耀眼夺目,白色的镶嵌与其红色相互应衬,白色雪花在红色的底色上更能凸显冬奥会的特质,冰雪交融激情四溢,一起向未来的冬奥会,吸引着众多的目光去探寻往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太子城遗址远望对面的奥运村。↓</p> <p class="ql-block"> 进入遗址大厅,瞬间被宽大明亮的挑高现代化建筑空间所吸引。在不懂行的游人看来地面上无非就是一些残垣断壁、破砖碎瓦。倒是遗址上建设的曲曲折折白色护栏、浅绿色的玻璃栈道、房顶上的透着蓝天花纹板、正面墙壁上的淡红色花墙到真是美轮美奂,让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站在大厅的透明栈道上,仔细看脚下800年前的遗址,砖瓦砂石,残垣断壁,这座曾是金代行宫的辉煌建筑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要不是冬奥会的举办与建设,可能不知道还要再沉默多少年。</p> <p class="ql-block"> 在遗址上还看到了一个类似现在的水井的东西。考古发现这里是行宫的“尚食局”,有许多瓷碗、磁盘等用具,就是当时的厨房。↓</p> <p class="ql-block"> 太子城遗址内展览馆设有包括:太子城遗址出土建筑部件与出土文物展示,捺钵制度的由来、发展、演变等。</p> <p class="ql-block"> 《约土为城》主要展示太子城的营建方式,通过遗址现场展示以及相关文物,呈现太子城的建筑布局、城墙、护城河等遗迹,让参观者了解其城池建造的特点和工艺,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太子城遗址已经实行了“前朝后寝”的建设格局,还出现了中轴线对称设计。↓</p> <p class="ql-block"> 太子城遗址出土的建筑用各种材料及物件。太子城遗址告诉我们它们用的夯土打地基,这种最直接,最实用、也是最容易获得的建筑材料。</p><p class="ql-block"> 图上是兽头,金代,太子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 檐头通瓦。太子城遗址出土。金代。↓</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瓦当。金代,太子城出土。↓</p> <p class="ql-block"> 花枝纹手印方砖。太子城遗址出土,金代。↓</p> <p class="ql-block"> 太子城遗址展览里出土的古建筑构件鸱吻,鸱吻是传说中龙的第九子 ,古人常将其放置在屋顶脊柱两侧,除了造型美观外,还蕴含着降水灭火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 覆莲纹建筑构件。金代,太子城出土。↓</p> <p class="ql-block">《盛世文华》主题。聚焦于金朝时期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展览涵盖陶瓷、玉器、铜器等,通过这些文物展现当时的生产技术、生活风貌、艺术成就等,体现金代的文化繁荣以及各民族融合发展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大观通宝。金化,太子城出土。↓</p> <p class="ql-block"> 铜坐龙。金代,太子城出土,为太子城遗址的镇馆之宝。铜坐龙是金代皇帝出行时所坐马车顶上的装饰物,目前我国发现并保存完整的铜坐龙只剩下了4件。这次发现的这件是所有铜坐龙里造型最复杂,工艺最精美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 这个铜坐龙带有金代生活相联系的特征,龙嘴巴是尖尖的,用到的是鹰的造型。蹲坐的姿态像狗一样,这就是猎犬,包括耳后、背部都是马的鬃毛造型。它的眼睛尤其与众不同,它是用凤眼的形式,和以前的怒目圆睁的龙眼是不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 左侧的是嫔伽,右侧的是凤鸟。金代,太子城出土。</p><p class="ql-block"> 嫔伽是一种人首鸟身的陶制或琉璃建筑构件,通常安装于宫殿屋脊、檐角或正脊两端。作为高等级建筑的脊饰,与鸱吻(龙形脊饰)、凤鸟、套兽等组合使用,形成完整的屋顶装饰体系,凸显建筑等级。↓</p> <p class="ql-block"> “捺钵”(nà bō)是辽代契丹语译词,指皇帝定期巡行时的行营或行宫,后引申为游牧民族的移动政治中心。它是适应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特有的政治制度,核心是帝王不常驻都城,而是根据季节气候和生产生活需要,率领文武百官定期迁徙,在不同地点设立临时营地处理政务、生活和进行狩猎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 在捺钵制度下,皇帝按照四季巡游有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内容。秋冬忌寒,春夏避暑,同时处理朝政,会见宾客,还要进行打猎、射箭、骑马、摔跤等适合游牧民族的娱乐活动。通过这种移动办公加强了对疆域的管理与统治。金朝继承了这样的捺钵制度,太子城遗址就是顺应捺钵制度而修建的行宫。</p><p class="ql-block"> 泰和宫模型。为金章宗的夏季行宫,泰和宫为外朝议政、观礼等用。↓</p> <p class="ql-block"> 馆中图片文字介绍,12世纪北京第一次在金代作为中国的首都登上历史舞台,改变了此前历朝都城都在关中和中原的历史,为元、明、清三代的首都奠定了基础。下图就是金中都与后来的元、明、清都城图,在地理位置上略有差别。金中都在现在北京的西南,今天的西城与丰台一代。↓</p> <p class="ql-block"> 通过这次参观,增加了一些关于金代的历史知识,了解了捺钵制度一些常识。</p><p class="ql-block"> 谢谢观看。</p><p class="ql-block"> 拍摄时间:2023.9.1/2025.7.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