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19</p><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离开泰州,做高铁来到了杭州,高铁路上,还抽时间做作业,真是个爱学习的乖孩子👍</p><p class="ql-block">在地铁上一眼就看到了杭州城标-“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标志以汉字“杭”的篆书进行演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巧妙地将航船、城郭、建筑、园林、拱桥等诸多要素融入其中,构图精致,和谐相融,而开放的结构又显示出大气舒展的气度。</p> <p class="ql-block">7.20 良渚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次来杭州,就是找好朋友橙子玩,一见之后就形影不离了,身边还多了个小妹妹-小葡萄。</p><p class="ql-block">今天来到了心心念念的良渚博物馆。良渚博物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美丽洲路1号,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考古学专题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今天也戴了AR眼镜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是文明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年代</p> <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域可划分为三重,其中最中心的是占地约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宫殿区,其外围则分别被占地约300万平方米的城墙和占地约800万平方米的外郭所环绕。这些区域的堆筑高度逐层递减,彰显出鲜明的等级差异,共同构成了类似于后世都城的三重结构体系,即宫城、皇城和外郭。</p> <p class="ql-block">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域——莫角山宫殿区</p><p class="ql-block">莫角山宫殿区一直被认为是良渚古城的政治与宗教中心。考古学家们对莫角山的深入发掘揭露了这里复杂的建筑结构。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三个土台作为主要的宫殿基址,分布在这个区域</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水乡泽国</p><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讲述了一个建立在湿地上王国的崛起与发展。七千年前太湖的形成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创造了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五千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时期,先民们种植水稻、养殖栽培,稻米是最重要的粮食,家猪是最主要的肉食来源。制陶、纺织、制骨、治石、髹漆、琢玉等手工业生产更加专门化、体系化。</p> <p class="ql-block">此外还出现了一套被视为原始文字的刻画符号系统。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为良渚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p> <p class="ql-block">第二展厅文明圣地</p><p class="ql-block">2007年考古发现的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被誉为“中华第一城”。经过八十多年的考古历程,显示出良渚古城的规划营建和结构布局具有东亚早期城市文明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第三展厅玉魂国魄</p><p class="ql-block">良渚时期的用玉已形成明显的等级之分。以神徽像作为共同信仰的神,并与玉琮、玉钺、玉璧为代表的神权、军权、王权形成良渚社会独具特色的用玉礼制,反映了良渚社会是具有政教合一特征的国家形态。良渚玉琮传播四方,延绵至今,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神人兽面纹玉琮</p><p class="ql-block">玉琮王,外方内圆,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刻纹最精美的一件。这块玉琮王的设计独具匠心,孔径很小,俯视像玉璧,可能是先人有意设计成“琮璧合一”的样式,这在良渚玉琮中也是独一无二的。每一幅图案都充满了神秘与力量,仿佛在诉说着良渚文化的辉煌与灿烂。</p> <p class="ql-block">玉琮王:反山12号墓出土,高8.8厘米,四面直槽刻神人兽面纹,象征神权与王权统一。</p> <p class="ql-block">神人兽面纹玉钺</p><p class="ql-block">1986年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反山良渚文化墓地第12号墓,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的钺冠饰为白玉,一侧有紫褐色瑕斑,钺端饰亦为白玉,一侧同样有紫褐色瑕斑。钺身通长17.9厘米,上宽14.4厘米,刃宽16.8厘米,厚0.8厘米,为青玉制成,有少量褐斑,玉材优良,具有透光性,抛磨精良,光洁闪亮。近顶部中央有一小孔,其直径仅为0.5厘米,小孔上方有捆扎的擦痕。在两面刃的上部各雕有浅浮雕神人兽面纹,堪称“钺王”。</p> <p class="ql-block">刻鸟立高台符王璧</p><p class="ql-block">这件玉璧直径约为23.6至24.1厘米,厚度1.5厘米,孔径5厘米。玉质色泽多样,青、白、灰相间。整体造型规整,抛光工艺精湛。一面平整无切割痕迹,另一面则留有切割的凹弧和一条细裂纹。玉璧中心钻有圆孔,内壁打磨精细,外缘虽非正圆,但修磨得当,略显内凹。这种内凹现象是良渚晚期玉璧的典型特征。在玉璧的一面中部稍上位置,隐约可见一组“鸟立坛柱”的图形符号,由立鸟、阶梯状高台和台内类似飞鸟的纹饰组成。鸟儿侧立于三级阶梯状高台之上,爪部依稀可辨。整件玉璧厚薄均匀,制作精良,是良渚文化时期的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兽面纹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存的典型玉器纹饰,主要饰于玉琮、玉璜等礼器表面,具有宗教祭祀功能。该纹饰源自崧泽文化猪面纹,经抽象化演变形成对称獠牙、卷鼻等特征,被视为商周青铜器兽面纹的早期雏形</p> <p class="ql-block">神徽</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探源</p><p class="ql-block">探源工程是一个国家工程的伟大工程之一。四代考古人对良诸古城遗址的不断探索代表了对科学文化技术的精神和态度!</p> <p class="ql-block">画出心中的良渚图</p> <p class="ql-block">7.21 西湖</p><p class="ql-block">西湖,又名钱塘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1号讨论,杭州市区西部,汇水面积为21.22平方千米,湖面面积为6.38平方千米,为江南三大名湖之一。</p> <p class="ql-block">视频介绍</p> <p class="ql-block">2007年,西湖所在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讨论。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厉声教先生曾留下著名词篇《采桑子·西湖四咏》描写杭州西湖四季美景。</p> <p class="ql-block">涌金门</p><p class="ql-block">杭州十大古城门之一,为古代杭州西城门之一,五代天福元年,吴越王钱元瓘引西湖水入城,在此开凿涌金池,筑此门,门濒湖,东侧有水门。传说为西湖中金牛涌现之地,因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涌金门历来是从杭州城里到西湖游览的通道,为市区繁华地段,西湖游船多在此处聚散,故有“涌金门外划船儿”之谚。清康熙四十年,康熙南来杭,从城内河道出涌金水门游西湖。民国二年杭州开始拆城,继拆除“旗营”之后,涌金、清波、钱塘三门间城墙均拆除改建为南山路、湖滨路。从此西湖与市区连接。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p> <p class="ql-block">西湖金牛出水是源自汉代的民间传说,讲述湖底潜伏的金牛在干旱时现身吐水救助百姓,后因贪官逼迫百姓车干湖水试图捕捉,金牛怒而淹没贪官并从此隐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张顺塑像位于杭州西湖东南岸涌金池畔,是杭州涌金公园重要文化景观。该雕塑取材于《水浒传》中梁山泊水军统领"浪里白条"张顺,相传其战死于涌金水门之下。</p><p class="ql-block">塑像采用青铜铸造工艺,展现张顺持鱼叉挺立的英武形象,与周边园林景观构成西湖南线特色景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所有华夏子孙启智开蒙时都听过“岳母刺字”的故事,而“精忠报国”更是深入到每个中国人心中!所以来西湖一定要来岳王庙。</p> <p class="ql-block">岳庙,多称为岳王庙,位于西湖栖霞岭南麓,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初称“褒忠衍福禅寺”,明天顺间改额“忠烈庙”;因岳飞追封鄂王而称岳王庙,历代迭经兴废,现存格局于清代重建后形成,分为墓园、忠烈祠、启忠祠三部分。岳王庙位于西湖西北角,北山路西段北侧。</p> <p class="ql-block">重檐歇山顶,檐间“心昭天日”匾额是叶剑英元帅于1979年岳王庙重建时题书的。正殿西侧壁有明代浙江参政洪珠题写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正殿中间为岳飞塑像,原是戴冕旒的帝王形象,“文革”时被毁。武将装束的坐像高4.54米,头戴帅盔,身披战袍。像前高悬“还我河山”匾,传为岳飞手迹。</p> <p class="ql-block">泉忠</p><p class="ql-block">岳飞将军墓前有一个古井,它叫忠泉。相传就是岳飞将军平冤昭雪以后,遗骨安葬于此,原本平淡无奇的地面竟然无故的出现了一个活泉,愈涌愈多,当地百姓非常的新奇,就在这个地方修建了一口井,供凭吊的人前来享用。但是事与愿违,这口井的井水竟然是苦涩不堪,非常的浑浊,就像眼泪一样无法享用。于是就有人大胆的猜测了,这分明就不是泉水,而是正儿八经的眼泪。谁的眼泪呢?就是岳飞将军平冤昭雪之前,日天昭心,所有为岳飞将军感到难过感到哭泣,所有人的泪水就汇聚在这里,这一刻终于爆发了,才形成了这个活泉。时至今日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构陷岳飞的直接责任人</p><p class="ql-block">秦桧:南宋宰相,主和派核心人物。为促成宋金议和,联合张俊等人诬告岳飞“谋反”,并通过刑讯逼供制造伪证。岳飞遇害后,秦桧独揽大权长达15年,直至1155年病逝。</p><p class="ql-block">王氏(秦桧妻):史料记载其曾当面提醒秦桧“擒虎易,纵虎难”,推动对岳飞的赶尽杀绝。</p> <p class="ql-block">张俊: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因嫉妒岳飞战功转向主和派。其部将王俊诬告张宪谋反,成为岳飞入狱的直接导火索。张俊晚年遭宋高宗疏远,死后被铸像跪于岳飞墓前。</p><p class="ql-block">万俟卨:御史中丞,接替何铸主审岳飞案。其以“天竺寺题词”断章取义构陷岳飞,并动用酷刑逼供。后官至参知政事,1161年病死。</p> <p class="ql-block">撼山易,撼岳家军难</p><p class="ql-block">岳飞的忠诚、纪律、谋略、民生等,已成为中华文化中爱国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葱包烩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种传统名点,属于浙菜系;其制作方法是将油条和小葱裹在面饼内,在铁锅上压烤或油炸至春饼脆黄,配上甜面酱和辣酱。</p> <p class="ql-block">葱包烩与南宋奸臣秦桧有关,岳飞被杀害于杭州风波亭,百姓与爱国军将士莫不痛心疾首。杭州有位点心师傅,他用面粉搓捏成两个象征秦桧夫妻的面人,把它们扭在一起,丢进油锅中压烤,以解心中之恨,并称其为“油炸烩儿”。一时,市民争相购买,恨不得一口吞下“油炸烩儿”。这一方式很快被各地仿效。为了避免秦桧起疑,把木字旁的桧改成火字旁的烩。“葱包烩儿”也是同样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乘船去三潭印月岛,感受到“暖风吹得游人醉”,孩子们也玩起了各种摆拍,也正好用上了最近学的一个对子: </p><p class="ql-block"> 心乱船去急,</p><p class="ql-block"> 意懒马行迟。</p> <p class="ql-block">三潭印月是杭州西湖最具标志性的景观之一,位于西湖中部偏南的小瀛洲岛前,与湖心亭、阮公墩并称“湖中三岛”。</p> <p class="ql-block">三潭印月由三座石塔组成,塔身呈葫芦形,每座塔上有五个圆孔。中秋之夜,塔内点燃蜡烛后,烛光通过圆孔投射到湖面,形成30个“小月亮”与天上真月、水中倒影交相辉映,形成“一湖金水欲溶秋”的奇观。 </p> <p class="ql-block">岸上金桂婆娑,柳绿花明,与雕栏画栋的建筑相映成趣。具有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园中有园,曲回多变,步移景新的江南水上庭园的艺术特色。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采用三潭印月的盛景,可见三潭印月在我国风景名胜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标志作用。</p> <p class="ql-block">视频介绍三潭印月</p> <p class="ql-block">这次来西湖时间太紧了,留有很多遗憾,正好也给了下次来西湖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乱花渐欲迷人眼</p><p class="ql-block"> 浅草才能没马蹄</p><p class="ql-block"> 最爱湖东行不足</p><p class="ql-block"> 绿杨阴里白沙堤</p> <p class="ql-block">西湖,下次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