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p><b><i>刊首语:</i></b></p> 沧浪一词出自战国佚名的《沧浪之水歌》<br>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br>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br><br> 赏析<br> 《沧浪歌》是强调人不仅要刚直进取,也要有豁达的心胸。中国更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说,劝人奋发向上。<br> <br> 同时晚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它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主张,强调诗歌文学同治学儒道不同的别材别趣,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提出师法盛唐梦,对元明清三代的文学理论批评都有重要的影响<br> 故此,我社冠以沧浪之名</h3> <h1><b><i>诗人简介</i></b><br></h1><h3> 作家,诗人,编剧。浙江杭州籍。曾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共十六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兼主席。现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编委。出版小说、诗集、散文集、影视集等文学专著四十余部。各门类作品获鲁迅文学奖、金鸡奖、华表奖、飞天奖、金鹰奖、百合奖、夏衍剧本奖、阳翰笙剧本奖、屈原诗歌奖、李白诗歌奖、中国长诗奖。各类作品六次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电影作品六次获国际电影节奖。小说《日出东方》列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部优秀长篇小说典藏。各类代表作有:诗集《狂风》《行吟长征路》《中国如此震动》《我的世界是鸽子》,长篇小说《雷锋》《红船》《花门坊八号》,长篇报告文学《百年蝶变》《中国亮了》,电影《开天辟地》《R4之谜》《落河镇的兄弟》《邓小平1928》,电视连续剧《张治中》《上海沧桑》《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流击水》。</h3> <h1><b><i>在5028米的山顶,遥望羊卓雍湖 </i></b></h1><br>山顶,阳光与风都很烈<br>一半的五彩经幡。已经倒在地上<br>另外的一半,还在用噗噗噗的声音<br>联络云与信仰<br><br>叫不出大山的名字,但晓得属于浪卡子县<br>同样属于浪卡子县的羊卓雍湖,已经在我视线远处<br>摆下了两块蓝色翡翠<br><br>好像是两小块蓝天,降落在海拔五千的高原,但看上去<br>比蓝天更滋润一些<br><br>这是羊卓雍湖东侧的山顶<br>褐色的岩石、风、蓝天、远处的翡翠、五色经幡,以及<br>两辆喘气的越野车,构成了整个宇宙<br><br>阳光越来越烈<br>信仰在逼近<br><br>在这样的地方,你可以叫出大神的名字<br>你可以高声喊叫,不管哪一位都行<br>世上任何宗教的大神都行<br>他们身上<br>都挂着翡翠<div><br></div><div><br> <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ff8a00">黄评:海拔高还在其次,关键是高海拔所营造的周围事物的氛围,可以让作者走入高海拔成为意义。<br> 走上高海拔,也就是走到了天上,神灵自然显身。<br> 也就是说,神灵与作者同时在海拔五千米的地方作呼唤状,不知读者的心弦有没有为诗句共振。</font></div> <h1><b><i>秀巴千年古堡 </i></b></h1><br>在高高的铁削般的绝壁之下 <br>又在低低的湍急的尼洋河之上 <br>古堡群留下了一千六百年的惊叹号 <br>让我今天在这里跺脚 <br><br>我是惊叹号最末端的一滴 <br>这一滴可能是血,是我观念上的痛楚 <br>那位佛僧,为什么会在一千六百年前在此被剥皮 <br>佛苯两教之争,为什么就会 <br>落实在刀尖与一声声的惨叫上?<br> <br>秀巴,就是“剥皮” <br>如今,还有五座古堡在此屹立不倒 <br>以刀尖般的犀利语言,叙述剥皮的历史 <br>古堡里的哪个房间,曾经溅满鲜血? <br><br>历史,还是剥了皮的好看 <br>起码它不虚伪<div> <br>起码,古堡里还存留着整个西藏最大的转经筒 <br>这就对了,我再一次跺脚: <br>剥了皮的历史 <br>一定要用最大限度的经文,为其 <br>包裹人形的皮肤 </div><div><br></div><div> <font color="#ff8a00"> 黄评:行吟诗人所吟的每处对象,细考之下,都有其独特故事,这就要求诗人直取要害。</font></div> <h1><i><b>从拉萨到林芝 </b></i></h1><br>从拉萨开车到林芝,这一路 <br>毛茸茸的群山一直在两侧伴随 <br>说毛茸茸,是因为那些低矮的荆棘、灌木和草 <br>实在遮不住大山鼓凸的肌腱 <br><br>所有的肌腱都是浅褐色或者深褐色的,如同 <br>高原牧民放马之时扬起的脸庞 <br><br>从拉萨开车到林芝,这一路 <br>都是浅浅的下坡 <br>拉萨海拔三千六,林芝海拔两千九 <br>我有迎接氧气的喜悦 <br><br>如白色的珍珠串一般 <br>车窗外掠过藏民的民居,白墙上都竖着经幡 <br>神灵护佑着毛茸茸的山与一条皮肤细腻的河流 <br><br>从拉萨开车到林芝,这一路 <br>我都怀着对雪域高原的敬意,尽管绿色越来越浓 <br>这片广袤的土地奠定了一个国家的高度,作为 <br>一个渺小的人,一个正在下坡的人 <br>我对神灵充满敬意 <div><br></div><div> <font color="#ff8a00"> 黄评:“一个正在下坡的人”是这首作品的关键词,这就把地理因素与人生感悟重叠在一起了。 <br> 同时又把人生感悟与神灵感悟重叠在一起了,这也正好符合车行西藏的特点。</font></div> <h1><b><i>没有发现一只鸟</i></b></h1> <br>在绿色如此丰富的山谷里,竟然<br>没有发现一只鸟<br>没有发现一只黄鹂、一只山雀<br>只有树叶像小偷一样悉悉索索响<br>如果山风大一点的话<br> <br>绿色如此丰富,枝桠间已有发育中的水果<br>问题是没有发现一只鸟<br>我打上午开始就在这座山里转悠<br>但没有一样东西叽叽啾啾,像吹竹笛一样<br> <br>我是从大城逃来这里放松的,大城空气恶俗<br>但我一直没听见清新的声音<br>现在连太阳都失去了耐心,开始<br>寻找西边的路下山<br> <br>我偶然摸摸嘴巴,忽然<br>摸着了喙<br>我试着小声叫一下,发现<br>嗓音也像是竹笛,不过还是满带俗气<br>这才明白,山里原来是有鸟的<br> <br>只是可惜了,这么大的国度<br>没有一只好鸟<br>可惜了,水果都在发育<br>阳光这么和熙<br>满山树叶都像小偷一样认真<br>蹑手蹑脚 <h1><i><b>大善小坞村</b></i></h1><br>从这片尖利的瓷片的光芒中,你能触摸到什么<br>小心,你的血将滴在中国的土地上<br><br>是的,你首先触摸到的是大善小坞村<br>你能触摸到黑褐而湿润的泥巴<br>这样的泥巴适合荷花与茭白<br>白鹭从湖塘飞起<br>青蛙叫唤莲香<br>大善小坞村是大善村与小坞村的拼接,就如<br>青瓷与中国的拼接<br><br>是的,我的手指,就沿着这个小小村庄的边缘<br>向前爬延,先后触摸到上虞、绍兴、浙江、中国<br>具体的说,最后,就触摸到了中国的长安<br>丝绸之路的伟大起点<br>青瓷与绸缎,分别装在骆驼的两侧<br><br>具体的说,大善小坞村就是由骆驼驮着的<br>这一趟,不知是去波斯<br>还是去罗马<br>捆扎货物的绳子,无疑就是眼前这一条<br>长长的东汉龙窑<br><br>这个村子举起了世界上最早的成熟瓷器<br>那么就让我站在村头,为东汉的火焰欢呼吧<br>白鹭热烈飞起,鼓动雪白的手掌<br>我后来就在村委会的会议桌上写下这样两行字:<br>中国青瓷之源<br>世界丝路起点<br><br>村头有大得望不到边的荷塘<br>荷花的花苞已星星点点到处都是<br>下个月,这个村子就会大面积点火<br>五湖四海的游客都会湧来这里<br>充当窑工<br><br>下个月,青瓷与丝绸又将从这里北上长安<br>然后,换成骆驼<br>这一趟,不知是去基辅<br>还是去巴黎<div><br></div><div><br></div><div> <font color="#ff8a00">黄评:中国成熟青瓷发源地的意义,再怎么形容也不过分。<br> 浙江绍兴上虞区与古长安城有一千五百公里之遥。作者之所以把丝绸之路起点再往东延伸这么长距离,当然是一种夸饰,而且这一距离也没有骆驼的蹄印,但作者还是人坚持把一个江南小村庄驮上骆驼,认为这样做值得。<br> 古丝绸之路实在太伟大了,中国的青瓷也实在太伟大了。</font></div> <h1><i><b>夜游富春江</b></i></h1><br>游船的后面像是拉着一张薄如蝉翼的轻纱<br>先是拉着青色的夜,后来拉上蓝色的夜,再后来<br>拉来了紫色的夜<br>整条富春江脾气都很好<br>一直顺着这些颜色,彩虹似地变化<br><br>自助餐有虾,有螺,有鱼<br>仿佛是江里的活物,直接通过船壳<br>渗入了底舱的厨房<br>然后,顺利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餐盘<br>水草成为青葱<br><br>乐队与歌手非常别致,金发碧眼<br>他们把欧洲的民谣与本地的《春江花月夜》<br>一起带上了顶层甲板<br>瞬间,风景有了印象派风格<br>富春江的涟漪与多瑙河的花纹有所重叠<br><br>我们几位文学写作者,抢在月亮明晃晃以前拍照<br>这时候江风还有些透明<br>最后一丝余晖像鱼儿一样跳跃了一下<br>紧接着,江岸的高楼全体发出七彩的光<br>一个现代化的桐庐招呼我们进港,说上岸吧<br>沸腾的白天,在岸上<br>刚刚开始<div><br></div><div> <font color="#ff8a00">黄评:二三十年前我也夜游过富春江,跟现在比,感觉是大大不同了。那时候是直接游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里的,现在,不一样了,时代上了好几个台阶。<br> 这首作品讨论的就是这种变化。</font></div><div> <font color="#ff8a00"> 时代的印记烙刻在所有的方方面面,连空气都是,这就是此作品试图告诉你的,借的是一条船,借的是夜色。</font></div> <h1><i><b>济南郊外,徐志摩文化公园</b></i></h1><br>选这个日子倒不是巧合<br>在屈原投水的五月初五日,我来拜谒<br>徐志摩投向大地的所在 <br><br>一首长诗的结尾处<br>冒出一团火光<br><br>这座山叫北大山,当地人称卧牛山<br>时间是1931年11月19日<br>投向土地的那只大鸟,学名叫做“济南号邮政飞机”<br>太阳很猛,许多朋友戴着帽子<br>我宁可,用我光着的额头,反射<br>一团火光<br><br>我来自徐志摩的故乡,我知道<br>诗歌与爱情的航路都是很曲折的<br>追求自由的路径也是很曲折的<br>有时候,忽然就会从中<br>插进一座北大山,或者叫卧牛山<br><br>我们一人带一支黄菊花上山<br>菊花在阳光下显得耀眼,像火光中心的那种颜色<br><br>北大山,轻轻的我来了<br>我在衣冠冢前,轻轻的放下黄菊花<br>然后,伸手<br>轻轻的,摸了摸天上的云彩<div><br></div><div> <font color="#ff8a00"> 黄评:对一个复杂人物的复杂解读,有时候就得采取最简单明了的方法。没法细化,只能拣大的说,不然不好收拾。<br> 至于最后一句,也不是超现实主义写法,只是现实的某种延伸;同时,与描写对象的代表性诗句有所呼应。</font></div> <h1><b><i>什么都逃不过风</i></b></h1><br>早已知道,什么都逃不过风<br>风里有整个大地<br>风把丘陵梳成平原,把河流堆成滩涂<br>风里有草籽、柳絮与蒲公英<br>风把地球扎起许多小辫子<br><br>风里更多的,是沙子<br>每粒沙子都是一座微型高原<br><br>我那天看见风过北京城<br>铁骑般遮天蔽日的沦陷,在中国<br>仿佛,又重演一遍<br><br>那些干净的风,其态度<br>也好不了多少<br>那次超强台风,我看见轮船<br>飞进山洞<br><br>从社论里吹下的风,也是同样德性<br>瞬间,城乡山呼海啸<br>许多人舞成风里的沙子,许多人<br>碎成瓦砾<br><br>我那天劝一位老人转移,我说<br>你要相信天气预报,别看现在风和日丽<br>老人说我走什么,我就是造风的人<br>知道那年的评论员文章吗<br>我就是起草人,我吹飞起码二十万幢房子<br><br>我知道,这个人有很干净的血债<br>但我,还是背上了他<br>我要他活着,受风的煎熬<div><br></div><div> <font color="#ff8a00"> 黄评:上了年纪的人都应该记得当年中央笔杆子陈伯达的一句名言,一股风吹下去,改变面貌,改变面貌,改变面貌! <br>现在,各种各样的风,仍然都是研究对象。 <br> 风里的沙子,风里的草,还有风里的瓦砾,都是。</font></div> <h1><b><i>护邑塔 </i></b><br><br></h1><h3>将他们展示在塔里是对的,这些护邑的志士<br> 这些胸膛高挺拔剑很快的人<br> 他们不仅护溆浦,而且护湖南,护中华 面对这些伟大的溆浦人,我除下帽子 </h3><br><h3>敬礼,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向警予!<br> 敬礼,清代地理学家严如煜!<br> 敬礼,民族英雄郑国鸿!<br> 敬礼,《辞海》之父舒新城与敦煌学大师向达! </h3><br><h3>我此刻登塔,就是他们的掌心托着的<br> 他们让我看高楼林立的溆城,看气势磅礴的溆水<br> 尤其是看车水马龙中的溆浦人<br> 今天,有没有保持屈原的身姿,仗着屈原的剑,始终<br> 吟哦着激越慷慨的爱国诗篇 </h3><br><h3>塔是元末明初建的,名字里就有慷慨悲歌<br> 确实,溆浦人、新溆浦人、以及<br> 路过溆浦的旅人,都须来此<br> 领略这座城市的海拔<br> 领略骨骼、意志、襟怀、拍案而起、破釜沉舟<br> 领略龙船、粽子与人民! </h3><br><h3>护邑!——邑是国家,邑是良心,邑是火种<br> 邑是《离骚》与《九章》<br> 邑是你我他<br> 今日,就让我们气喘吁吁,登上塔顶,除下帽子<br> 让溆浦的风 吹凉我们发烫的额头 </h3><br><h3>让思想的佩剑<br> 与这座塔<br> 等高! </h3><div><br></div><div> <font color="#ff8a00"> 黄评:抽象的写多了,具象的写少了,诗就不免概念起来。这首作品就有这毛病。 <br> 只有以气势取胜,求取朗诵的效果,从旁门偏道杀出。</font></div> <h1><b><i>在迪拜的游船上进餐</i></b></h1><br>在迪拜的游船上进餐不要纠缠于餐品,毕竟是简餐<br>你的目光要通过餐盘,同时<br>斜眼看窗外你会感觉到那座七星级的帆船酒店是可以凉拌的<br>清凉的波斯湾,是一道汤<br>至于那群沿岸的高楼,蛋白质很高<br><br>音乐响起歌手出现的时候<br>老男人的舞裙开始水平式飞舞的时候<br>那就是上正餐了<br>你可以咀嚼得厉害一些<br>同时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女生跳舞<br>那道菜应该更有味精<br><br>那老男人旋转着下来了,接过了游客递上的小费<br>这个动作,应该视为<br>我们主动为菜品添了点酱油<br><br>总之迪拜的游船营养丰富<br>菜式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富有内涵<br>总之迪拜的游船速度很慢 <br>但是所有的吃客都认为,迪拜的私房菜做得不错<div><br></div><div><br></div><div> <font color="#ff8a00">黄评:巡河进餐,是旅游的一项日常游品,许多诗作都有表现,但要找寻一个新的角度也不容易。<br> 要找寻到一种新的风格也不容易,比如说幽默。</font></div> <h1><i><b>迪拜油画:船帆与大厦</b></i></h1><br>近景,是三条航船那三支高高的船帆,如同三支利剑<br>差一点就把画框的上端顶破<br>背景,是密密麻麻高耸入云的大厦,也如同利剑<br>几乎把云层戳成筛子<br>这是我在酒店大堂看到的一幅油画<br>这是阿联酋给我的第一印象<br>直观,尖锐,天空有黄金漏下<br><br>也就是说,风帆是乘风破浪的大厦<br>大厦是海洋里冲刺的风帆<br><br>我认为这位画家,应该是经济分析师出身<br>懂得石油,懂得交易,懂得黄金<br>他的擅于画图表与箭头的笔<br>现在沾上了棕色、黄色与蓝色的颜料<br><br>应该,也是社会学家出身,以及民族学家出身<br>他懂得家族、酋长制、民俗、风情、控制<br>所以他笔下的油彩有锐角<br>所以,船帆与大厦的尖锐戳破了画框与天空<br>太阳的黄金撑不住了,下起了<br>金色大雨<br><br>其实这里是沙漠,雨很少<br>其实不用天上下雨,黄沙直接就能闪烁金光<br>我告诉你,这就是阿联酋,这就是迪拜<br>那么,今夜,我也举着诗的画笔<br>以飞机翅膀的尖锐形态<br>参加画展来了<div><br></div><div> <font color="#ff8a00"> 黄评:一窥全豹很可能瞎子摸象,有点危险,所以掌握分寸很重要。<br> 一窥全豹,以点带面,也是一种有效的写作方式,值得尝试。</font></div> <h1><i><b>走访太昭村</b></i></h1><br>那年头哒哒哒的电报声应该是另一种马蹄声<br>那时候的电报应该是摩尔斯明码电报,即便<br>有加密措施,应该也是简陋的<br>如同马鞍上随便飞甩一鞭<br><br>就为了寻找这一串不寻常的马蹄<br>我驶离从拉萨到林芝的高速,进入村道<br>当看到“太昭村”的三字路牌,心头<br>便狠狠挨了一马鞭<br>尹太昭,英雄,你果然在这个村坊<br><br>这一鞭,其实是抽在1912年的民国身上的<br>鞭柄握在陆军部长段祺瑞手上,往深层次说<br>握在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手上<br>北京的马鞭狠狠抽到了这支只有五千人的评叛大军上<br>尹太昭的内心皮开肉绽,他是代表北京平叛的啊<br>虽只率领五千川军,但他有任命文件<br>他是中华民国平叛军的总司令啊<br>全国四万万同胞看着他啊<br><br>准确的说,尹太昭是挨了整整13鞭——整整13封电报<br>喝令停止乘胜追击<br>当年的岳飞,还只接到12道金牌啊<br>我能想象,尹太昭是如何登上峭壁,远望<br>四百公里外的叛乱中心拉萨<br>本来,只需要几天急行军,就能<br>把那个叛乱头目押解到京的<br><br>他当时要是知道袁世凯是为了不忍恼英国人,以便<br>几年后自己顺利当皇帝<br>相信他必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直捣黄龙府<br>以赤胆忠心报效民国<br>他堂堂四川都督,二十八岁,一腔热血烧的最旺的时候<br><br>今天下雨,太昭村很泥泞<br>估计,与当年尹太昭的心情有关<br>也与我的心情沮丧有关<br>当年感恩戴德的百姓把村子都取名“太昭”了<br>但今天村里的纪念馆内<br>尹太昭的一幅照片都没有,尹太昭这三个字也没有<br><br>今天下雨,都是泪,都是泥泞<br>都是哒哒哒的马蹄声与哒哒哒的电报声<br>朋友问我为何如此激动,我说<br>我说你几天内接连收到13封内容相同的加急电报<br>会是怎样的心情?<br>我说临门一脚你刚要飞腿的时候,却被突然扳住脚腕<br>你是怎样的心情?<br><br>今天下雨,雨线如鞭<br>中华民国史的一个重要章节破了一个洞<br>无女娲补天<br>这一鞭,其实是抽在1912年的民国身上的<br>鞭柄握在陆军部长段祺瑞手上,往深层次说<br>握在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手上<br>北京的马鞭狠狠抽到了这支只有五千人的评叛大军上<br>尹太昭的内心皮开肉绽,他是代表北京平叛的啊<br>虽只率领五千川军,但他有任命文件<br>他是中华民国平叛军的总司令啊<br>全国四万万同胞看着他啊<br><br>准确的说,尹太昭是挨了整整13鞭——整整13封电报<br>喝令停止乘胜追击<br>当年的岳飞,还只接到12道金牌啊<br>我能想象,尹太昭是如何登上峭壁,远望<br>四百公里外的叛乱中心拉萨<br>本来,只需要几天急行军,就能<br>把那个叛乱头目押解到京的<br><br>他当时要是知道袁世凯是为了不忍恼英国人,以便<br>几年后自己顺利当皇帝<br>相信他必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直捣黄龙府<br>以赤胆忠心报效民国<br>他堂堂四川都督,二十八岁,一腔热血烧的最旺的时候<br><br>今天下雨,太昭村很泥泞<br>估计,与当年尹太昭的心情有关<br>也与我的心情沮丧有关<br>当年感恩戴德的百姓把村子都取名“太昭”了<br>但今天村里的纪念馆内<br>尹太昭的一幅照片都没有,尹太昭这三个字也没有<br><br>今天下雨,都是泪,都是泥泞<br>都是哒哒哒的马蹄声与哒哒哒的电报声<br>朋友问我为何如此激动,我说<br>我说你几天内接连收到13封内容相同的加急电报<br>会是怎样的心情?<br>我说临门一脚你刚要飞腿的时候,却被突然扳住脚腕<br>你是怎样的心情?<br><br>今天下雨,雨线如鞭<br>中华民国史的一个重要章节破了一个洞<br>无女娲补天<div><br></div><div> <font color="#ff8a00"> 黄评:几乎是一首叙事诗。叙事的因素挤扁了抒情的部分。因为我总是不太赞成一首诗采用文后注释的方法,否则,史实注释起码得有三至四条。<br> 这是一首行吟诗面临的窘境之一,正面强攻之下,便是这样的形态;只求叙事与抒情两部分双方妥协,以求勉强过关。</font></div><div><div><br></div><div><br></div></div> <h1><i><b>夏天忽然静止了</b></i></h1><br>夏天忽然静止了<br>风与蝉,瞬间,同时<br>屏住呼吸<br>一种突然其来的寂静,从树林与草坪的根部升起<br>我竟然看见了寂静的形状<br>乌云不再下压,所有树叶的耳廓<br>都停止不动<br><br>一定是,马上要发生什么<br>寂静的形状,是不祥的预兆<br><br>屋角,那把已经还回的许仙雨伞<br>可以取出来用了<br>等待了许久的颤栗,或许<br>真要倾盆了<br><br>我也站立不动,与寂静保持一致<br>身上所有的毫毛,与树叶一样<br>竖起,但是静止<br><br>一定是什么东西就要来了<br>一切都屏住了呼吸<br>仿佛,法海已经在金山寺面前完成了全面部署<br>仿佛,许仙的伞面,即将轰响<br>鲜血的喊冤<br><div><br></div><div><br></div><h3><font color="#ff8a00"> 黄评:在这首作品里,断桥的故事只是拿来做逻辑的转折使用,不必过多对应解读。<br> 在这首作品里,重点是转折。<br> 我们人生的经历,我们时代的直角,曾经,都有所呈现。<br> 你可以想想。</font></h3> <h1><b><i>拉萨,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 </i></b></h1><br>不是一把利剑刺上云霄,是两条公路 直插九天 <br> <br>如果你说是利剑,就会有很多鲜血 沿着刀刃流下来 <br><br>如果你说是公路,就会有许多进行曲与凯歌 <br>以慢节奏,艰难盘旋 <br><br>铁钎的火光、隧洞的爆破、遗体的抬出 <br>为了雪域的明天,一个民族 <br>死磕着自己 <br><br>我觉得胡耀邦题写碑文的时候,脸颊上 <br>一定是有晶莹的液体的 <br>于是他的砚台,调出了 <br>最深情的墨色<br> <br>我每天出门,一转弯,就看见这两条直竖的公路 <br>每次,我都要行长长的注目礼<br> <br>比我年长的同志们,安息吧 <br>你们放平的脊椎骨 是我每天下步的地方 <div><br></div><div><font color="#ff8a00"> 黄评:为大家的利益作出牺牲的先人们,永远是后人致敬的对象。每逢纪念碑与青铜雕像,都该花点时间思索一番,对方的付出与自己当下的生活有没有什么联系。 尤其是公路这样的东西,有剑指着胸口的感觉。</font><br></div> <h1><i><b>村口的大潭泉井</b></i></h1><br>井绳不仅是把最清冽的东西拉升到地面,而且<br>还是一道绷直的视线,或者是<br>一根柔韧的腰带<br>让无数的子孙后代回望一只明亮的眼睛<br>那是祖先在看你<br><br>今天我来到这个村子,或许就是<br>一根无形的腰带把我牵来的<br>只是走到井口,才发觉<br>缚我腰的,是井绳<br><br>那时候这里也没有大善小坞村<br>只有满坡的野花、荆棘、蝴蝶与颗粒状的土壤<br>但朱熹就说这里好,风水奇佳<br>黄举相信了,便率族人从新昌迁了过来<br>朱熹是大学问家,朱熹的话肯定不会错<br>于是,朱熹的食指所点之处,黄举开始挖井<br><br>他挖的是黄氏祖孙万代的福祉<br>挖的是养稻煮米的水,挖的是挑担上坡的汗,挖的是<br>妇人坐月子的桂圆汤<br><br>今天我看这口泉井,几乎不用井绳<br>沿坡而下,就能伸手<br>㸓碗呷上一口这才顿悟,为何自宋以来,这个黄姓的聚居村落<br>清清爽爽的人材,能出这么多<br><br>这才明白,为什么对面的凤凰山坞里有汉窑,有晋窑<br>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烟,有火光,尽管宋时的朱熹还不知道这个地方<br>原来是华夏的青瓷之源<br>那一刻,他只用手,指着蝴蝶<br><br>可以什么都不感谢,但必须<br>感谢井必须感谢井绳的牵连,必须相信<br>这口井,就是一只青瓷杯<br><br>朱熹喝过,黄举喝过<br>黄家后人几十代都喝过<br>也可以更夸张地说<br>满载青瓷的丝绸之路的沿线各国人民都喝过<br>也说不定,丝绸之路<br>是一条更长的井绳<div><br></div><div><font color="#ff8a00"> 黄评:凡是井。都有传说。凡是掘井人,都有故事。<br> 在作者看来,井是生命与传说的综合体,既有深度,又有长度。<br> 这首作品的立意就是如此,但按作者对于行吟诗品格的理解,还须把对象物的故事说清楚,哪怕篇幅略见冗长,哪怕诗意减损几分。</font><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