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鹤庆一中风雨停歇,1970年迎来希望曙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张树忠</b></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回首鹤庆一中的历史,那是一部跨越了一百三十多年的厚重篇章。从 1891 年玉屏书院诞生的那一刻起,它便在滇西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知识的摇篮,是滇西教育界一颗闪耀的明星。</p><p class="ql-block"> 然而,历史的车轮并非总是平稳前行。在 1966 至 1968 年这几年间,“文革”鹤庆一中也暂停招生。曾经,这里是书声的海洋,一间间明亮的教室,是知识的殿堂。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照亮了一本本翻开的书籍,也照亮了学生们求知的眼睛。老师们在讲台上激情澎湃地授课,学生们在座位上全神贯注地聆听,那是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可是,“文革”的到来,让这一切戛然而止。校园里的书声渐渐消失,那清脆的上课铃声,成了记忆中遥远的回响。教室变得冷冷清清,往日里知识的光芒也随之黯淡。学生们原本充满希望的眼神,变得迷茫而无助,他们被迫停下了求知的脚步,未来的道路被迷雾所遮挡。老师们的心中满是无奈,他们放下了手中的粉笔,仿佛放下了自己的使命。校园就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青春的活力和梦想被无情地禁锢,只能在寂静中默默等待。</p><p class="ql-block"> 终于,1970 年的秋天,给鹤庆一中带来了新的生机。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阳光格外温暖,仿佛是上天对这片土地的眷顾。希望的曙光如同利剑,穿透了“文革”的阴霾,重新洒在了鹤庆一中的校园。学校恢复了招生,就像干涸的河流重新注入了水源。</p><p class="ql-block"> 当年,一批新的学子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校园,他们就是 1970 级学子。初中 3 个班,高中 4 个班,那是新的开始,是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重新播撒。</p><p class="ql-block"> 鹤庆一中的班级编号也重新起算,1970 级1972届的初中 3 个班,被编为“新初 1 至新初 3 班”,那一个个编号,代表着新的希望和新的未来。如今,看着初 1 班、初 2 班中途的合影照,照片里的他们笑容灿烂,眼神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1971 级从初 4 开始编班号,再看到 1973 年初 4 班的毕业留影,那一张张青春的脸庞,记录着他们在鹤庆一中的成长和蜕变,也见证了鹤庆一中在经历风雨后的重生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i>1970级1972届,1971年初一初二班合影照</i></b></p> <p class="ql-block"> 对于初中 1970 级 1973 届的学子们来说,这里是青春的起点,是梦想启航的港湾。</p><p class="ql-block"> 回溯到 1971 年 3 月 17 日,那是一个平凡却又无比珍贵的日子。阳光温柔地洒在鹤庆一中的校园里,为校园的每一处角落都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初一、初二班的同学们齐聚在一起,用一张合影,定格了那个充满朝气与希望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照片里,初二班的同学们笑容灿烂,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宋丽琼的笑容如春日里绽放的花朵,纯真而甜美;朱延祥身姿挺拔,带着一股少年人的英气;李崇熙眼神明亮,仿佛藏着无数的奇思妙想;周崇礼微微扬起的嘴角,透露出他内心的自信与从容。</p><p class="ql-block"> 郑文锦、李白群、杨文清……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他们或许曾在课堂上为了一道难题争得面红耳赤,或许曾在课间的操场上尽情奔跑嬉戏,或许曾在校园的小径上分享彼此的心事与梦想。那时候的他们,如同初升的太阳,充满了活力与热情,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干涸的土地对甘霖的期盼。</p><p class="ql-block"> 陈忠林、李保家、唐红武,他们的身影在照片中显得格外精神。他们是校园里的运动健将,在赛场上挥洒着汗水,为班级赢得了无数的荣誉。向中昆、周万华、向葵芬,她们温柔而细腻,用自己的善良和友爱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段世敏、杨伟、蒲维謇、刘嘉泗、鲍利斌、李明义……这些名字就像一首首悠扬的旋律,在岁月的长河中奏响。他们的青春,在鹤庆一中的校园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然而,五十多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流逝。曾经青春年少的他们,如今已步入暮年。当再次翻开这张泛黄的照片,那些熟悉的面孔变得有些模糊,曾经清晰的记忆也渐渐蒙上了一层岁月的尘埃。曾经的欢声笑语,曾经的年少轻狂,都已成为了遥远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如今,他们也许分散在天涯海角,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鹤庆一中,这所承载着他们青春梦想的学校,永远是他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那张珍贵的合影照片,是他们青春的见证,是他们岁月的勋章。</p><p class="ql-block"> 在时光的流转中,他们的故事或许会被更多的人遗忘,但在他们自己的心中,那段在鹤庆一中的青春岁月,将永远熠熠生辉,成为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71级1973届,初四班。</b></p> <p class="ql-block"> 初4班是鹤庆一中1971级1973届。 1973年7月21日的毕业留影照,名字如下:</p><p class="ql-block"> 第一排:(从左到右)陈鑫玉、 徐如贤、熊惠祥、孙育林、唐红凤、祁加顺、刘锦焕 、张四妹、唐和清、杨八妹、李 萍、彭华芳。</p><p class="ql-block"> 第二排:老师除外:钟淑兰、 魏金玉、 顾稳年、余云姑、舒咸芬。</p><p class="ql-block"> 第三排:全是老师。</p><p class="ql-block"> 第四排第二个起:杨述飞、向祥林、段裕国、段福元、 李四凡、 赵锦、彭建新、 奚荣昌、冯 勇 孙泽民、 李庄全。</p><p class="ql-block"> 第五排第二个起:杨钰松、李嘉华、杨建永、李学兵、段天祥、吕庆武、涂序源 、赵丽金。</p><p class="ql-block"> 第六排:杨六四、和润全、 蒋元福、王秀全 、余德荣、 李 仝、徐嘉明、李华桂、刘鸿福、 李嘉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未曾在一中就读,这张鹤庆一中照片里的老师们,影像虽在,可我却无法叫出他们的名字,心中不免涌起一丝遗憾。但好在有一中高 34 班的郜成义老师,他就像一位时光的引路人,轻轻地点出照片中第二排的陈光汉、李毓槐老师,还有第三排的张松文、白世杰、李锦鹤、李耀奎、廖诚等老师。每一个名字,都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段尘封的记忆之门。</p><p class="ql-block"> 想象着这些老师们曾经站在讲台上,手持粉笔,挥洒智慧的模样。他们或许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或许在课后耐心辅导,用温暖的话语驱散学生心中的迷茫。他们的身影,在一中的校园里穿梭,成为了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而我,在后来成立的鹤庆三中开启了自己的求学之旅。三中于我,是梦想启航的地方,那里有我青春的欢笑与泪水,有我为了未来拼搏的身影。但一中的这些老师们,却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跨越了校园的界限,走进了我的想象。他们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中的教育精神,更是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默默奉献、教书育人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我虽未亲身体验过鹤庆一中老师们的教诲,但通过这一张照片和郜成义老师的辨认,仿佛能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对教育的热忱和对学生的关爱。他们就像夜空中的星辰,虽然我与他们未曾有过直接的交集,但他们的光芒,却照亮了一中一届又一届学生前行的道路,也让我对教育这份神圣的事业,有了更深的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