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良渚博物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美丽洲公园内,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良渚文化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2005年3月破土动工,2008年10月对外开放。2017年8月,根据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最新考古成果,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改造升级,2018年6月重新对外开放。</h5> <h5>良渚博物院是202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爵士(Sir David Alan Chipperfield)设计,也是是他在中国的首个建筑作品(2007年建成),融合了极简主义与良渚文化精髓,良渚博物院项目获美国《商业周刊》与《建筑实录》联合评选的“最佳公共建筑奖”。</h5> <h5>大卫·奇普菲尔德通过良渚博物院,以极简的几何形态和庭院叙事,将五千年的玉器文明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语言。其设计不仅成为实证中华文明史的“圣地容器”,更推动良渚跃升为世界级建筑艺术聚落。</h5> <h5>美丽洲公园是一个展示良渚文化、水草丰美、轻风自然、鸟语花香、自然野趣的生态公园。它像绿叶扶红花一样,衬托着座落其中的良渚博物院那盛装中华老、珍贵文明历史的厚重身躯,显得神圣而又神秘。</h5> <h5>良渚博物院基本展览主题为: <b> 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b>。<br>展览依托“<b>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b>三个展厅,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遗产价值,体现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h5> <h5>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4300年。这一文化已出现发达的稻作农业、复杂的社会分工、明显的阶层分化和统一的精神信仰。</h5> <h5>良渚文化的中心是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遗址的核心是良渚古城,由宫段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外围建有大型水利系统。良渚古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乃至世界上,距今五千年同时拥有城墙和水利系统的规模最大的都邑遗址。</h5> <h5>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石器</span></div>良渚文化时期,石质工具的生产更加专门化,种类更加多样,包括斧、锛、凿、刀、镰、犁、纺轮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石质礼器以钺为主,其形态、质地和数量有比较严格的等级区分。石料的选择既体现了石器加工的专门化,也体现了良渚先民对矿物的认知水平。</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陶器</span></div>良渚文化时期日常用陶种类繁多、制作精细,反映了良渚社会的精致生活,以鼎、豆、壶(罐)为基本组合的丧葬用陶相对固定;良渚文化陶器的装饰一般有纹样、朱漆或彩绘,多出现在责族使用的礼仪器上。</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漆器</span></div>良渚文化漆器主要有觚、杯、盘、豆等。高等级墓葬内出土的漆器通常嵌有玉饰,是良渚文化礼制的又一种物质载体。漆器的胎体和漆面结合完美,出现了多层髹漆工艺,流行红与黑相间的装饰风格,与玉器纹样有一定的关联。</h5>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始文字</h5>良渚文化中发现了由多个刻画符号有意组合排列在一起的情况,有别于单个出现的刻画符号,可视为良渚文化的原始文字。 <h5>良渚玉璧是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最具代表性的礼器之一,不仅体现了史前玉器工艺的巅峰,更是良渚社会神权、等级制度的物质载体。<br>良渚玉璧以凝重造型、精湛工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藏礼于玉"的关键实证,其刻符更可能改写中国文字起源的认知框架。</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国之中心</span></div>良渚文化时期,环太湖地区已发现600多处遗址,聚落分化明显。良渚古城作为都邑,有从属性的区域中心,良渚古城与这些区域中心的关系是单方向、向外辐射的。这种单中心的政治格局,使良渚古城成为良渚文化唯一的也是最高等等级的政治中心,显示出早期国家的管理层级与控制秩序。</h5> <h5>展馆与展馆之间都设计了有特色的过渡连廊,水池等,参观空间显得很舒适。</h5> <h5>建都 古城营建 三重格局<br>良渚古城距离周围山体均为2公里左右,内城的营建充分利用自然山体,逐渐形成宫殿区、内城、外城的三重向心式结构。古城外围分布着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和可能与天文观象测年有关的瑶山、汇观山祭坛墓地。</h5> <h5>都城格局<br></h5><h5>良渚古城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规划合理、营建考究、结构完备、工程浩大。它与周边的山体、孤丘、河网、湿地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山一丘一水一城”的整体格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h5> <h5>水利文明<br>良渚遗址的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组成,是中国最早的经过科学规划的水资源管理系统,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城市建设史和规划史上的杰作。</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神王之城</span></div>良渚古城的规划和营建,建立在坚实的物质条件、先进的技术理念、稳定的社会秩序、统一的宗教信仰基础上。作为良渚王国的都城,良渚古城呈现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等诸多特征,成为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的重要标志</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神徽的解读</span></div>神徽一般上部是头戴羽冠的人的形象,中间是圆眼獠牙的猛兽的面目,下部是飞禽的利爪。通过浮雕、透雕、阴刻等几种不同的技法,将一个或多个神人兽面纹展现在玉器上。<br>神人兽面纹有多重表现方式,如以浅浮雕突出神人和大羽冠,兽面的眼鼻嘴,再以阴线表现冠上的羽状纹及神人和兽面的细部,在周围刻划出神人的上肢和兽面的下肢。</h5> <h5>良渚玉器的主要类型包括玉琮、玉璧、玉钺等。良渚玉文化的历史影响深远,它开启了玉器礼制的先河,支撑了早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良渚玉器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明标志,其玉器体系不仅体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更承载着深刻的社会、宗教与权力内涵。</h5> <h5>可以说,良渚玉器是物质、技术与精神的复合载体:其神徽体系揭示先民的宇宙认知与宗教凝聚力;礼器组合反映社会分层与神权政治;毫米级工艺彰显古国生产力与艺术造诣的巅峰。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良渚玉文化不仅定义了一个时代,更为华夏礼制文明提供了基因模板。</h5> <h5></h5><h5>玉琮是神人兽面纹的重要载体。内圆外方,中部贯穿,四角对称施刻四组相同的图案,四壁有纵向直槽,是良渚先民天地宇宙观的反映。玉钺<br>钺由斧演变而来,象征权力与威严。</h5> <h5>良渚遗址以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及象征信仰与制度的系列玉器,揭示了良渚文化时期在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城乡分野、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过程的杰出贡献,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堪称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h5> <h5>良渚古城遗址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是延续五干年的中华文明的早期珍贵遗存。<br>走近历史真实之道,迈向未来传承之路一保护良渚遗址,弘扬良渚文化,传承良渚文明,已经成为我们的行动和共识。</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片全部用手机荣耀80拍摄】</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