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太行之子

<p class="ql-block">在中华民族的教育史册中,西南联大是一座巍峨耸立的丰碑。这所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大学,存续仅仅8年,却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得主,175位两院院士,被世界教育史称之为神奇的西南联大现象。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 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照亮了中国教育前行的道路,其成功经验对当代中国教育有着深刻且多维度的启示。是我们将教育大国变为教育强国的教育发展中一笔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建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8年至1946年在昆明办学,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p><p class="ql-block"> 在短短8年零11个月的办学期间,西南联大培养了约3882名毕业生,其中包括2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8位“两弹一星”元勋、173位两院院士及众多人文社科领域的杰出学者。‌‌‌‌</p><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的 校训“刚毅坚卓”体现了其坚韧的办学精神。学校倡导“通才教育”,师资阵容强大,陈寅恪、闻一多、华罗庚等大师云集,学术氛围自由开放。‌‌</p><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丰碑,其保存学术火种、服务抗战的贡献被国际学术界广泛赞誉</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走出的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数理科学 华罗庚(1938 年任教)——数学家,学部委员 。陈省身(1938 年任教)——数学家,学部委员 ,吴大猷(1938 年任教)——物理学家,学部委员 。赵九章(1938 年任教)——地球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p><p class="ql-block">核物理与“两弹一星”群体 </p><p class="ql-block"> 邓稼先(1945 年毕业)——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p><p class="ql-block"> 朱光亚(1945 年毕业)——核物理学家,曾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p><p class="ql-block"> 郭永怀(1939 年任教)——力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p><p class="ql-block"> 陈芳允(1938 年毕业)——无线电电子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p><p class="ql-block">技术科学 </p><p class="ql-block"> 黄昆(1944 年毕业)——固体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p><p class="ql-block"> 王希季(1942 年毕业)——航天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p><p class="ql-block">其他领域 :</p><p class="ql-block"> 刘东生(1942 年毕业)——地质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p><p class="ql-block"> 叶笃正(1943 年毕业)——大气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p><p class="ql-block">以上仅为一小部分学术界的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在抗战烽火中创造的“教育奇迹”,根源于一套适合当时国情,却又极具生命力的教育理念。归纳起来,至少有五条至今仍对“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镜鉴意义。 </p><p class="ql-block">1. 通才为重,先“博”后“专”</p><p class="ql-block"> 梅贻琦提出“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无论学工、学理,一律必修国文、英文、中国通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概论;大一只开基础课,二年级以后才分专业。这种“宽口径”培养,使学生先成为“健全的人”,再成为“专家”。杨振宁、李政道、许渊冲等皆得益于这种“先博后专”的路径。</p><p class="ql-block">2. 重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没,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p><p class="ql-block"> 学校重视“教授会”的作用,课程设置、教师聘任、经费分配均由教授投票决定。同一门课可让闻一多、罗庸、吴晗、雷海宗、钱穆等同时开讲,各唱各调,学生自由选听。行政人员都是为教学一线人员服务的,“绝对没有非教师杂人滥竽充数”。</p><p class="ql-block">3. 学术自由,思想无禁区</p><p class="ql-block"> 学校公开宣示“无所不思,无所不言”。课堂讲授不受审查,既可在国史课上讲“复古”,也可在经济学课上讲《资本论》。学生可以不同意导师,只要“持之有故”即可通过论文。这种氛围孕育了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也保证了战时大学依旧是世界学术共同体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4. 选课制、学分制、转系制——把“学”的自由还给学生</p><p class="ql-block"> 实行学分制:必修、选修比例大致50∶82,选修课多为教授最新研究成果。允许试听、退选、改选,也允许随时转系:杨振宁从化学转物理,朱德熙从物理转中文。学生因此得以“跟着兴趣走”,潜能被充分激活。</p><p class="ql-block">5.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p><p class="ql-block"> 通识课程里嵌入了“军事卫生工程”“战史资料收集”等抗战急需内容;教授们以学术研究服务民族救亡,如钱穆写《国史大纲》鼓舞民心,姚从吾组织战事史料征集。大学既坚守象牙塔,又自觉成为“国家智库”,实现了学术与民族命运的同频共振。</p><p class="ql-block">今天,当我们强调“破五唯”“回归本科”“学科交叉”时,西南联大用八年艰难岁月证明:</p><p class="ql-block">• 大师比大楼重要;</p><p class="ql-block">• 自由比管制高效;</p><p class="ql-block">• 通博比专狭更接近创新;</p><p class="ql-block">• 学术自治、思想解放,是任何时代成就一流大学的不二法门。</p> <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秉持着教育救国、读书报国的精神。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师生们怀揣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以“用上前线的精神来读书”的态度,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种精神深深烙印在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之中。在当代,中国教育同样需要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置于重要位置。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明白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繁荣富强息息相关,让他们从心底生发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力。例如,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举办爱国主义主题活动等方式,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需求,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师云集、群贤毕至是西南联大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因素。当时,汇聚了陈寅恪、冯友兰、沈从文、钱钟书、闻一多、朱自清、吴大猷、华罗庚、金岳霖等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文学家、科学家。他们不仅学术造诣深厚,而且治学育人认真严肃,以多样化的治学方法、新颖独到的学术观点和各具特色的讲课方式,为学生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当代中国教育应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师培养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进修机会,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工作环境,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让教师能够安心教学和科研。同时,要尊重教师的个性和教学风格,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方法也值得当代中国教育借鉴。在课程设置上,它既注重科学技术在国防军事方面的应用,如新设航空、无线电和金属等研究所,添设航空工程系;又贯彻“通识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当代中国教育应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例如,高校可以开设丰富多样的通识课程,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的机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的成功,离不开三校为国家培养“中兴人才”的共同价值愿景,以及全校师生员工的奋斗精神。在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师生们以顽强不屈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这种精神激励着当代中国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当代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不放弃,勇于拼搏和奋斗。同时,教育工作者也要以身作则,以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它所蕴含的精神和经验,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为当代中国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当前我们落实新时代的教育思想,应当深入研究和学习西南联大的成功经验,将其融入到当代教育的实践中,努力培养出更多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