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道弯弯》众口说”之十:山道人生,人性之美 邓兆年

谭谈

<p class="ql-block">(在涟源曹家村的晚晴书屋里,有一块刻有“山道弯弯”四个字的书型石碑。常有来此参观的人,邀我到石碑前与他合影。此为我与时为长沙涟源商会秘书长的卢新世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山道弯弯》是一篇极具乡土气息与人文深度的文学作品,作者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偏远山村里的生活画卷,将时代变迁中的人情冷暖、人性抉择娓娓道来。合上书页,那蜿蜒曲折的山道不仅是地理上的路径,更化作了人性与命运交织的隐喻,让人陷入对生命、道德与情感的深刻思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立体而丰满,尤其是主人公金竹,她的形象通过其行动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描绘而显得栩栩如生。她宛如山涧清泉,纯净而坚韧,不仅在面对生活的重压时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在道德和情感的抉择中体现了深沉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面对丈夫因公殉职的噩耗,金竹没有被悲痛彻底击垮,而是默默扛起家庭重担。在小叔子二猛归来后,金竹内心深处虽有情感的波澜,但她将个人情感深深压抑,始终坚守着伦理与道德的底线,把对家庭的责任置于首位。她的隐忍、无私与担当,不仅展现出传统女性的美德,更折射出人性中最光辉的部分——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善良与正直。这种人物塑造并非单一的道德楷模式刻画,而是通过金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从而更能体会她选择背后的艰难与伟大。</p> <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间,几次搬家。许多旧信件、旧剪报、旧手稿,捆成一个一个“包包”,搁在书房。这天,偶然翻捡一下,看到一个纸包上,写有内有《山道弯弯》的读者来信,于是拆开来……数百封被我封存了近半个世纪的信件,出现在我面前,勾来一段温暖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作品的主题深刻而多元,最核心的便是对人性的探讨。金竹、二猛、凤月等人物在生活困境中的抉择,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美好。他们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有在道德与情感间的徘徊;既有个体的私欲,又有对他人的关爱与牺牲。同时,小说也暗含着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尽管山村的居民置身于较为封闭的地域,外界变革却如同细雨润物,悄然渗透,撼动着他们根深蒂固的生活模式与价值观念。这些角色在应对变革时的态度与抉择,共同勾勒出一幅鲜活的时代剪影,使读者得以窥见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火花,以及坚守与变革之间的艰难权衡。</p> <p class="ql-block">(《山道弯弯》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的获奖证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谭谈参加涟源“围城悦读会”的一次读书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阅读《山道弯弯》,仿佛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明白,在生活的蜿蜒山道上,我们或许会遭遇无数的曲折与困境,但只要坚守内心的善良、责任与道德,就能在黑暗中寻得光明,在困境中绽放人性的光辉。它不仅是对过去岁月的追忆,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启示,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的美好永远值得珍视与坚守。</p> <p class="ql-block">(这些信里,除了众多读者抒发自己的读后感的外,也有当年十家电影制片厂、多家广播电台、广视台、剧团写来的商谈改编事宜的信。有意思的是,江西、江苏两位妙龄女士,断定这部小说会被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搬上银幕。她渴望饰演女主人公金竹,希望我给予推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邓兆年,青龙湾读书会资深书友。因工作关系,只能利用空余时间,跟着读书会的脚步读一些书。读书让我可以放慢脚步,从而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带给我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编后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年五月,株洲市渌口区青龙湾读书会,搞了一次《山道弯弯》的品读活动。与会者写下了十一篇品读文字。我分十期推送到美篇平台。到这一期,就全部推送完了。</p><p class="ql-block"> 这批品读文章,在美友中反映都不错。每篇都有一万四、五千的阅读量。</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得到了广大国民的广泛响应。各地的读书小组、读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我常被喊去参加一些社会组织、一些社区居民的阅读活动。我的故乡涟源,就有一个“围城悦读会”。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会长刘敬东,是一位很有文化情怀的涟源市师训中心教育心理学的高级教师。他们以一部作品一一《围城》,给自己的读书会冠名。抗日战争时期,钱钟书在迁到湘中山区涟源蓝田的“国师”任教。他以那一段生活为蓝本,写下了产生世界影响的长篇小说《围城》。可以说,涟源蓝田,是这部世界名著《围城》的原乡。今年初,我出版了反映故乡涟源的一部纪实散文集《故乡》。于是,今年四月二十三日,世界读书日,“围城悦读会”便主办了一场品读《围城》、《故乡》的读书会。</p> <p class="ql-block">  也是今年,娄底市图书馆评选有史以来娄底最具影响的十本书,发动全市读者参加评选。评选结果也在这个时候出来了。他们选在四月二十三日,世界读书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发布。这十本书,最早的诞生于元代,最晚的则是当代的《山道弯弯》。作者都是我的前辈,前前辈,前前前辈。那天,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有“十本书”作者陈天华、成仿吾、谢冰莹、曾国藩等的后人。而我,是这十本书中唯一一位健在的作者。</p><p class="ql-block"> 这天下午,我在娄底参加“十本书”的发布会,晚上,就赶到涟源,参加围城悦读会的《围城》、《故乡》品读会。虽然身子很累,但心里却很愉快。</p> <p class="ql-block">(主办方在“影响娄底的十本书”新闻发布会后,举行了一个“名人及名人后代面对面”的座谈会。图为谭谈在座谈会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活跃于三湘大地的读书小组、读书会主办的大大小小有声有色的阅读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安定,也充实我这个退休老汉的晚年生活。喜哉!乐哉!</p><p class="ql-block"> 有感于此,在编发完最后一期“《山道弯弯》众人说”之后,我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人生是一部书,让我们到书中咀嚼人生。一一书赠青龙湾读书会。</p><p class="ql-block"> 谢谢读书会的朋友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7.25日于大理云湖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