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的含义应包括全部生产力的总和》

老秋

这是我和邵艾青同学在省委党校学习时讨论,毕业以后又继续研究,最后合作写成的一篇论文。小人物挑了一个大课题,挑战的是大权威。但是初生牛犊吧,想了,写了,发了。1988年第一期的《理论内参》以《“经济基础”的含义应包括全部生产力的总和》为题登出了我们的成果!尽管是《内参》,起码能证明我们的观点是有道理的一家之言啊! 《“经济基础”的含义应包括全部生产力的总和》<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晓青 苏明<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书认为:“所谓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也认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就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它指的是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并明确指出:“经济基础不等于一定社会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它是指这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我们认为,两书的以上观点解决了“上层建筑的性质由什么决定”的重要问题,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它却给全面理解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矛盾运动带来了困难,它不能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方向和性质、不能全面地科学地说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们认为,由于将经济基础狭义理解而带来的问题可以为广义理解所解决。我们的观点是,经济基础不仅包括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且应包括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且还应包括该社会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即现实的生产方式。做了这样的规定以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几个问题,就可以发现问题解决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首先,能正确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方向。既然经济基础不仅包括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而且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在内,那么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方向 也就顺理成章地不仅有“为我”,而且有“排他”。即,对自己所由产生的生产关系起“为我”的反作用,而对其它生产关系起“排他”的作用。如封建的上层建筑对封建生产关系总是极力维护、促进,而对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是拼命阻碍 、扼杀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其次,能正确地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既然经济基础不仅包括生产关系而且包括生产力在内,那么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性质而也就理所当然地看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如何而定。凡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就是进步的;凡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就是落后的。由此,也解决了上层建筑性质的规定问题,凡能解放、保护、促进生产力发展,利于社会进步的上层建筑都是合理的、进步的、优越的,愈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愈优越。而阻碍破坏生产力发展的上层建筑都是腐朽的、落后的。<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最后,能更客观地全面地说明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我们认为,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不过,第一在结构上,他们不是平列的,而是分属两个不同的层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他们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基础的内部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社会形态,他们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形态的内部矛盾(见附图。)<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第二 在功能上,他们不是等同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基础的内部矛盾。不言而喻,后者的功能与前者不同,它更具有决定性。而在经济基础的内部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而在根本上决定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br> 第三在运动状态上,它们不是同步的。一般说来,生产力是历史过程中最活跃、最进步的力量,由于它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又适应又不适应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在这个运动中不断发展,由此带来了它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又适应又不适应的矛盾运动。整个社会也就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进一步发展到生产关系已从根本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的桎梏时,经济基础本身(即它的内部矛盾)就提出了变革上层建筑的要求,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来到了。 (这是我和同学邵艾青在省委党校学习时合作完成的论文,发表于1988年《理论内参》第一期) 美篇链接:https://www.meipian.cn/5f03zvju?share_depth=1 乙巳夏日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