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507332381</p><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二两月光</p> <p class="ql-block">午后的暖阳透过玻璃窗,照亮了满架的书籍,也照亮了我的心田。指尖抚过一本本书脊,悸动间这些年来徜徉于书页里一个个发光的日子从我眼前划过。</p><p class="ql-block">1995年的秋天,12岁的我蹬着自行车骑了八里路,第一次来到汤沟镇光华初中,从此开启我的初中生活。那时候每日课间不是疯跑在黄土操场上,就是趴在课桌上无聊地数着窗外的麻雀,总感觉课余时间漫长得像没有尽头的田埂,玩乐中也带着些乏味。于是在某次上课时,老师劝说我们多看课外书后,我从老师那里借来了一本三毛的《撒哈拉沙漠》。那本书我读得如痴如醉。一下课就急切地从桌肚里拿出书一页页地看;夜里躺在吱呀作响铺着厚厚稻草的木板床上,就着昏黄的电灯读到眼皮打架,母亲催了几次才舍得合上书,连梦里都是三毛在沙漠里收到爸妈航空寄去蔬菜的快乐样子。书中荷西将废弃轮胎改成坐垫、用包装箱制作家具,三毛用宽容善意面对邻居的刁难的情节,他们那种“人生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活过”的理念在我懵懂的心灵深处种下乐观豁达的种子,让我学会从平凡日常寻找快乐,用积极心态面对困难。</p> <p class="ql-block">我的阅读之门从此被开启了,随着阅读兴趣渐浓,我开始将目光投向经典名著。翻开《简·爱》,我仿佛跟随简·爱历经坎坷人生。她面对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时挺直脊梁,不卑不亢追求灵魂的契合。那句“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像块烙铁,烫平了我对“好看的人才配拥有爱情”的幼稚想法。她在婚礼上得知罗切斯特先生小屋里还关着疯妻时毅然选择离开,却在爱人贫病交加时选择归来,那些情节都如惊雷般在我的内心轰然炸响,重塑了我对爱情的理解:原来真正的爱情真的与外貌、财富、职业、年龄都没有关系,只是灵魂的平等对白。</p><p class="ql-block">紧接着,我走进四大名著的世界。线装本的《三国演义》比砖头还沉,我总在课间抱着它蹲在教室后墙根一边晒着暖暖的太阳一边沉浸在桃园三结义的友情中,手指会无意识地敲着膝盖紧张于关羽温酒斩华雄;《水浒传》里智多星吴用智取生辰纲的段落,我读得惊心动魄,宋江带领着梁山好汉们归顺朝廷后108将先后凋零的结局,我恨的眼含热泪;就连《红楼梦》里林黛玉葬花的句子,也被我抄在田字格本的背面,那时还不懂“侬今葬花人笑痴”里藏着多少愁,只是喜欢“花谢花飞花满天”的唯美画面。这些广泛地阅读如同阳光雨露滋润播撒着我干涸贫瘠的心田,以至于整个学生时代的我,学习语文多了一份自信从容和诗意。</p> <p class="ql-block">高中时,我又沉浸在诗词的优美韵律中。那年汤沟中学冬天的教室里冷的像冰窖,我呵着白气吟诵着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之悲,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爱国情怀。阳光温暖的春天里,我会坐在操场边的草地上一遍遍吟诵宋词里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情深似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旷达,有时风卷着蒲公英落在书页上,有时蝴蝶飞舞驻足在词里的标点上。在鸣蝉起伏的初夏,徜徉在校园梧桐树叶那浓得化不开的绿色穹顶下,一边漫步一边沉醉于舒婷《致橡树》的美好爱情,沉浸于海子《春暖花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青春年少的我总会被那些美美的文字击中,我那时候并不知道文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单纯的喜欢,喜欢把那些名著读了又读,把那些诗句嚼碎了,混着青草味、阳光味、绿荫味,美美地吟诵,再悄悄地藏进心里。后来啊,在漫长人生的苦难岁月里,那些读过的书都化成了我的精神滋养,让我能够不卑不亢,豁达乐观且坚定柔韧地面对世间坎坷风雨。</p><p class="ql-block">多年后我成了一名语文老师,第一件事就是在教室后排搭了个班级图书角:一张旧书桌上摆满我攒了多年的书。而我总在校园里撞见捧着书的孩子,有的走在香樟树下,有的蹲在花坛边,有的坐在操场三叶草间,书页被风掀得哗啦响,停留于书页间的专注眼眸里发出明亮的光。</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岁月流转,书架上的书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指尖触到书脊时的悸动却从未变过。从那个自己趴在课桌上数麻雀的午后,到香樟树下看学生们读书的黄昏,到如今鼓励着一年级的孩子们,就着拼音共同阅读课外书。我与阅读的故事,就像是一条流动的河——当年它载着我驶向远方,如今我正撑着船,把岸上的孩子一个个接上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