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国殇墓园

li jun

在腾冲的历史上,有一段泣血的记忆。1942年,日寇铁蹄踏破了这座边城的宁静,国土沦丧之际,当地百姓与中国军队并肩而立,历经两年的浴血奋战后,于1944年9月11日,中国远征军将胜利的旗帜重新插上了腾冲的城头。也因此,腾冲成为了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收复的第一座有日本鬼子驻守的城镇。<div><br></div><div>这场载入史册的悲壮战役,如今被铭刻在腾冲的抗战纪念馆与国殇墓园中。我们怀着对英烈的无限崇敬走进国殇墓园,去缅怀那些浴血奋战的先烈们。</div> <div>广场上,“警钟” 赫然立于眼前。巨大钟体悬挂于石结构之间,它是历史的回响,警示着往昔的伤痛,警示着华夏儿女不能忘却的国仇家恨。</div> <div>滇西抗战纪念馆,于1994年在腾冲国殇墓园的基础上建立。</div> 进入滇西抗战纪念馆,迎面是以钢盔筑成的幕墙,幕墙前雕塑群巍然矗立,庄严凝重的气息裹挟着历史的沉重扑面而来。 纪念馆通过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展示着那段壮烈不屈的抗战历史。 左:倡导修建滇缅公路的云南省主席龙云 1942年5月,日寇进犯中国滇西边境,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沦陷敌手,中国抗战大后方唯—的一条国际运输通道——滇缅公路被彻底截断。<div><br></div><div>1944年5月,为了收复滇西国土,打通滇缅公路,使盟国的援华物资顺利进入我国,中国远征军发起了滇西大反攻。<br></div> <div>中国远征军右翼军第20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血战南、北斋公房。接着在盟军(美)的配合下,围攻腾冲古城,与敌人展开殊死巷战。</div><div><br></div><div>最终在9月14日,将日寇全部歼灭,收复了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座城池---腾冲。</div><div><br></div><div><br></div><div>腾冲战役的惨烈程度令人揪心。这场战役是远征军收复滇西的关键一战,鬼子凭借腾冲古城墙和地形负隅顽抗,远征军将士们几乎是一寸一寸地争夺,每一步推进都伴随着巨大牺牲。9000多名中国官兵的牺牲,加上盟军的伤亡,换来了6000多日军被歼灭和腾冲的光复,这份代价沉重得让人不敢细想。</div><div> <br>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用生命守住了家国,真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br></div> <div>与此同时,当地百姓倾尽全力支援抗战。<br></div><div><br></div>龙云以"鸡毛信加手铐"下令抢修公路,龙陵县长王锡光一夜之间急瞎左眼。他紧急召集乡镇长开会,表示如不能如期完工,就带大家跳怒江谢罪,并写成《滇缅公路歌》印发全县,激励民众踊跃修路报效国家…… 饿死不吃军粮<div><br></div><div>远征军反攻滇西,共有20余万民工支援作战。青壮劳力不够调用,许多老人,妇女、孩童都参与运粮。他(她)们肩扛背驮,在崇山峻岭的雨雪风霜中艰难跋涉,许多人饿死都不吃一粒军粮,最终以累死、饿死3000余人的代价,保证了数十万军队的粮食供给。<br></div> <div>戴安澜,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黄埔军校第3期毕业。</div><div><br></div><div>1942年,他率部赴缅甸作战,在一系列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 。同年5月18日,撤退途中与日军遭遇,戴安澜在激战中身负重伤,5月26日因伤重殉国,是中国远征军中壮烈殉国的最高级将领。<br></div><div><br></div><div>1985年6月15日,戴安澜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br></div> 中美驻印军人物群雕<br><br>分别为:史迪威上将:中国战区参谋长、驻印军总指挥;陈纳德少将:美国志愿航空队队长、美军第14航空队队长;刘易斯少将:美军第10航空队队长;皮可少将:中印公路工程司令;雷纳逊少校:中印输油管铺设主管;郑洞国中将:驻印军副总指挥;孙立人中将:驻印军新1军军长;廖耀湘中将:驻印军新6军军长。 威利斯吉普车---通信侦查车 中国远征军人物群雕<br><br>分别为:卫立煌上将: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宋希濂中将: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黄杰中将:第十一集团军继任总司令;霍揆彰中将: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窦恩准将:美军参谋团团长。 <div><br></div><div>滇西抗战纪念馆,那些泛黄的家书、斑驳的钢盔、褪色的地图、锈蚀的刺刀,每一件展品都是无声的证据,控诉着日寇的侵略罪行,铭刻着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br></div><br> 出展馆来到国殇墓园 <div>国殇墓园,位于腾冲市西南叠水河畔小团坡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7日落成,墓园占地面积88亩。<br></div><div><br></div>园内很多与那个年代相关联的石碑:如腾冲机场、史迪威公路、驼峰飞虎等等。 浮雕:抗战血线 陵园内遍植苍松翠柏,古木参天,环境幽静,庄严肃穆。<div><br></div><div>忠烈祠为仿清祠建筑,面阔五间;檐下悬挂蒋中正题“河岳英灵”匾额,门额上悬于右任题书的“忠烈祠”匾额。</div><div><br></div><div>明间及外廊柱上悬挂有何应钦,卫立煌、霍揆彰、周福臣、阙汉骞、顾葆裕等各级军事将领的题联。</div> 祠前平台正中嵌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的“碧血千秋”石匾。 廊沿上碑石林立,有蒋中正签署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布告》,霍揆彰的《腾冲忠烈祠》、李根源的《告滇西父老书》、张问德的《答田岛书》。 祠内正面墙壁上镶嵌孙中山先生肖像,上有“天下为公”横额,两旁分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 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墓 忠烈祠的右侧,是重修的滇西抗战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原碑址在忠烈祠后)。<div><br></div><div>纪念碑由1个主碑和19个副碑组成。主碑上刻有的碑文为中英文对照,副碑上刻有19名盟军将士的姓名及军衔。</div> 步梯直通上面的纪念塔 烈士墓塚以塔为中心呈辐射状,按作战序列成纵队排列,碑上刻有烈士的姓名及军衔,碑下埋葬有烈士骨灰,共计3346塚。 <div>------该图片来自网络,谢原作者</div><div><br></div><div>山顶圆形平台正中耸立着巍峨雄伟的纪念塔,塔顶呈方锥体,东、西、北三面镌刻“远征军20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字样,塔身呈矩形,正面刻有李根源书的《民族英雄》四字。<br></div> 史迪威与陈纳德雕塑 李根源雕塑<div><br></div><div>李根源,(1879~1965)腾冲人士,滇军名将,民国元老。民国十二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抗战时任云贵监察使。1942年,日军入侵滇西,李根源抱病赴前线襄助军务,力主将日寇阻于怒江西岸,发表《告滇西父老书》,极大的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决心。<br></div> 痛打日寇 <div>倭冢<br></div><div><br></div>倭冢下,埋葬的是侵腾日军最高指挥官148联队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和他的继任者副队长太田正人大尉和桑弘大尉,他们被反绑呈跪姿、面朝满山的中国军人墓竖埋。<div><br></div><div>据传,战后,日本人曾试图挖开坟墓,得知尸骨以跪姿呈现时十分震撼,后来他们想用金钱换回这些尸骨,还多次通过外交渠道或民间团体、企业施压等方式,要求拆除“倭冢”并归还尸骨,想将其迁回日本 。但这些要求遭到了云南民众的强烈反对,腾冲方面也提出,只要日本关闭或拆除靖国神社、修正教科书中被篡改的内容、以官方名义向国殇墓园中所有英烈致歉,就可以拆除“倭冢”,可日本并未接受这些条件,此事也就不了了之。<br></div> <div>腾冲是座英雄的城市,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座立体的纪念碑,是抗战精神的坐标,在这里,每一块青石板都连着烽火岁月,每一处展馆的陈设都系着家国情怀。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他们的精神不朽,将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div><div><br></div><div>---拍摄于3.19日,资料性注解参考网络和编写。谢谢阅览!</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