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不到长城非好汉</b></p><p class="ql-block"> 八达岭的晨雾还未散尽,山风送来松针的清香。我站在烽火台残破的垛口前,手指轻触蜿蜒如巨龙的城墙,《红旗颂》的旋律骤然在心底奏响——那是跨越半个世纪的激昂回响,是深植血脉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未登长城,难明壮心;身临其境,方悟使命。三十五年前,我背着泛黄的笔记本,挤上北上的绿皮火车。窗外麦浪翻滚,满是金黄的希望。那时,我这个来自黄河岸边的新闻爱好者,怎会想到将在皇城根下,用笔尖丈量时代的厚度。基层电台编辑室里,油墨浸透的稿纸堆积如山,老式录音机的磁带缓缓转动,转出了改革开放的春雷。从晨光微露到星斗满天,无数个追新闻的清晨里,我的脚印层层叠叠,最终在首都媒体的办公桌上,沉淀成一本本带着油墨香的新闻文化读物。</p><p class="ql-block"> “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这誓言绝非轻狂,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倔强。跨世纪丛书策划方案报批后,我摩挲着案头那枚从八达岭捡回的城砖碎片,它粗糙的纹路里,分明镌刻着秦汉的烽烟、明清的霜雪。二十载寒暑,我带领团队穿越黄土高原的沟壑,跋涉西南边陲的雨林,将千县方志里的中国故事,一页页装订成文明的脊梁。当《走向新世纪》丛书在人民大会堂首发时,我看到台下白发苍苍的老编辑们眼中泛着泪光,那一刻,我们共同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此刻,双馆的玻璃展柜中,泛黄的县志与数码屏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撞出璀璨的火花,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长城”?</p><p class="ql-block"> 《红旗颂》的旋律攀上城楼,与山风共舞。我忽然明白,所谓“好汉”,并非独行的英雄,而是那些在时代浪潮中始终挺直脊梁的人。从新闻记者到丛书主编,从方志馆到陈列馆,每一步都踏在前人的肩膀上。正如长城的砖石承接着历史的重量,我们的每一次攀登,都在为后来者架设云梯。</p><p class="ql-block"> 下山时,夕阳为群山镀上金边。蜿蜒在山脊的长城,像一条永不褪色的红线,串联起过去与未来。双馆里翻阅县志的年轻面孔,陈列馆前驻足沉思的身影,不正是新的“好汉”正在集结?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与三十五年前我挤上绿皮火车时的憧憬,如此相似。</p><p class="ql-block"> 长城为证,它绝非冰冷的石墙。它是五千年文明从未断流的基因,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种。当我们以奋斗为砖、以梦想为泥,便是在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长城史诗。山风再起,我听见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在砖石缝隙间,生生不息。2025.7.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