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为什么都戴草帽?

向楠的世界

<p class="ql-block">  在农科院专家们的田边参观时,发现一处铁丝网上挂着一串枯叶,样子像极一个个身披蓑衣的小人儿。</p><p class="ql-block"> 上前研究了半天是何植物,终是认不出,舞友小朱说得对,“你老了能和年轻的时候一样吗?”</p><p class="ql-block"> 小朱是园林局职员,说这话的背景是因我向她请教月季花常识,但干枯的花已认不出,小朱于是作此答。</p><p class="ql-block"> 识花软件给出的答案是丝瓜。</p><p class="ql-block"> 用祥林嫂的语法说句话,我单知道丝瓜老了的模样,不知道丝瓜叶子也是会老的。</p><p class="ql-block"> 觉得穿蓑衣的小人儿很好玩,就摘下一个就地拼图,又捡了片已在雨水中沤成黑色的杨树叶当草帽,再给配把宝剑,让这个变身侠客的小人儿浪迹天涯,行侠仗义去了。</p><p class="ql-block"> 给小人儿戴草帽时,忽然想到一个此前从未想过的问题,为何中国古代的侠客都要披蓑衣戴斗笠?</p><p class="ql-block"> 是啊,无论是武侠小说还是影视剧,也或者国画家的笔下,蓑衣斗笠无一例外是侠客们的标配。</p><p class="ql-block"> 上网寻找答案,发现有此疑惑的不止我一个。</p><p class="ql-block"> 这一寻根溯源,方知中国人戴草帽或曰斗笠的历史可太久远了,想来这跟人类发展经历过农耕文明有极大关系。</p><p class="ql-block"> 《诗经·周颂·良耜》云:“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意思是农人戴着草编的斗笠,手持锋利的锄头翻土除草。</p><p class="ql-block"> 《无羊》诗云:“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你看就连牧人身上也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有时还要背着干粮。</p><p class="ql-block"> 华夏土地辽阔,南北气候各异。南国多雨,不管干活还是远足,蓑衣斗笠是必备用具,既能遮阳又能挡雨,所以我们一想到海南,眼前肯定出现斗笠的影子。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姑娘们跳的那一曲《万泉河水》,手中捧着的就是斗笠呀,“万泉河水清又纯,我编斗笠送红军……”</p><p class="ql-block"> 斗笠从古至今都是劳动人民的装束,但也一度被称为“黄冠”,百姓只能扎巾而不能戴笠。而在明代则正好相反,有身份的人不准戴笠只能扎巾。《明史·舆服志三》记载:“今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就是说只有干农活的人才可戴斗笠行走街市。</p><p class="ql-block"> 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部》“败天公”条一语道明:“笠,乃贱者御雨之具。”言下之意,笠是穷人戴的。</p><p class="ql-block"> 不过,因蓑衣斗笠的造型常给人一种神秘之感,唐朝起就有一些文人隐士也好着此装束。读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否看到了世外之人的不畏权贵、孤傲清高?</p><p class="ql-block"> 而当代人对于侠客的这一固有印象,更多出自于金庸的武侠小说。胡金铨、徐克的武侠电影包括后来的网络游戏,更将史料中的这种文字记载具象化,使蓑衣斗笠成了侠客或隐士的必备元素,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象和形象符号,好比行为艺术。</p><p class="ql-block"> 记得几年前,肖战在手游版《新笑傲江湖》中的斗笠造型还曾在网上被热议一番,以至后来他演电视剧《王牌部队》中的现代军人,我怎么都入不了戏。</p><p class="ql-block"> 古时侠客喜欢蓑衣斗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他们行走的江湖,不是《岳阳楼》记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的那个江湖,而是真的江与湖,是庄子笔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的那个大江大湖。</p><p class="ql-block">人在江湖飘,</p><p class="ql-block">哪能不挨刀?</p><p class="ql-block">更兼风著雨,</p><p class="ql-block">随刻披头浇。</p><p class="ql-block"> 侠客们四处游走,戴上斗笠吧,就像今人的户外装备里肯定有把雨伞一样。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太阳暴晒也不行啊,古代又没防晒霜。</p><p class="ql-block"> 相比于隐士,吾辈虽身为女流,却喜欢金庸笔下如令狐冲那样仗剑天涯的侠客,沧海一声笑,江湖任逍遥——风流潇洒又荡气回肠。</p> <p class="ql-block">  借助AI,让这个纸上侠客真去远游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