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采 亳州药都

朱本鹤

<p class="ql-block">乘高铁来到皖北亳州南站,开启了一段探寻建安文采与药都风华的旅程。站在车站广场上,阳光洒在身上,眼前是现代化的车站建筑,绿树与整齐的绿化带映衬出这座城市的生机与底蕴。</p> <p class="ql-block">走进亳州,仿佛穿越了时空。在一处展馆中,我看到一幅“衮雪”书法作品,这是曹操的手迹,古朴凝重,气韵天成。文字介绍中提到,这是曹操在汉中褒谷口见褒河飞雪般的流水而挥笔题写,随从提醒“衮”字缺水,曹操却笑答:“一河流水,岂缺水乎!”这一笔一画,不仅展现了曹操的豪迈气度,也让我感受到建安文人的洒脱与才情。</p> <p class="ql-block">在一面壁画前驻足,画中描绘的是《陌上桑》与《秋胡行》的场景,人物栩栩如生,仿佛能听见桑间濮上的歌声与行旅的脚步声。壁画旁的文字讲述着建安文学的辉煌,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p> <p class="ql-block">走进亳州老街,仿佛走进了历史的深处。街道两旁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雕梁画栋间透出岁月的沉香。这里曾是全国多个省份商贾云集之地,有“三十六条大街,七十二条古巷”的美誉。街道以行业命名,如“花子街”、“竹货街”、“打铜巷”,每一处名字背后都藏着一段市井烟火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花戏楼是亳州老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不仅是一座戏台,更是一座祭祀关羽的庙祠,也被称为“山陕会馆”。这座建筑以木雕、砖雕、彩绘闻名,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匠心独运的艺术之美。站在门前,仿佛能听见昔日戏台上的锣鼓声与吟唱。</p> <p class="ql-block">花戏楼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亳州的兴衰变迁,也承载了建安文化的厚重记忆。走进其中,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在花戏楼前,我看到一块黑色石碑,上面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戏楼”的字样。1988年,这里成为亳州市首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花戏楼的砖雕堪称一绝,正门“大关帝庙”匾额下方是《郭子仪做寿》,上方是《吴越争霸》,左为《老君炼丹》,右为《魁星点元》。每一幅雕刻都讲述着一个历史故事,也展现了工匠们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花戏楼的戏台飞檐翘角,琉璃铺面,雕梁画栋,悬枋垂莲,无不显示出其艺术价值。旧时亳州有俗语:“苏州卖得好头油,亳州看得花戏楼。”可见其在当时的地位之高。</p> <p class="ql-block">在朱之琏书院前驻足,这是一座为纪念清朝知州朱之琏而建的书院。他原本是朱元璋的后裔,因战乱成为清朝官员,为官清廉,造福一方。书院如今与花戏楼相邻,成为景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走进朱公书院,山门、过厅、后楼三进院落,布局典雅。山墙上镶嵌着康熙年间的石碑,记录着朱之琏的德政。书院虽历经修缮,但仍保留着浓厚的历史气息。</p> <p class="ql-block">朱之琏的画像悬挂在展厅中,他身穿官服,神情温和。介绍牌上详细记载了他的生平,从明朝遗族到清朝进士,从亳州知州到正定知府,他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历史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在花戏楼出口处留影,古建筑的雕花门楣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红对联映衬着蓝天,我站在门前,心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花戏楼有“三绝”:铁旗杆、砖雕与木雕。铁旗杆高16米,重2.4吨,旗杆上铸有盘龙、仙鹤、风铃等图案,工艺精细;砖雕人物、禽鸟、走兽栩栩如生;木雕则以三国戏文为主题,六百多个人物形象各异,彩绘绚丽,堪称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站在谯望楼前,我仿佛看到了曹操在此登高望远的身影。这座楼是曹操所建,他命曹植作《画角三弄》,以警世人。三弄分别是“为君难,为臣亦难”、“创业难,守成亦难”、“起家难,保家亦难”,道尽人生三难。</p> <p class="ql-block">谯望楼高八仞,相当于现在的20多米,不仅是军事瞭望之地,也是文人雅士吟诗作赋之所。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p> <p class="ql-block">建安文学,始于东汉末年,终于魏明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以“三曹”与“七子”为核心,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p> <p class="ql-block">建安文学以汉献帝年号“建安”命名,代表人物有曹操、曹丕、曹植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的作品多反映社会动荡与人生感慨,情感真挚,风格刚健。</p> <p class="ql-block">“衮雪”二字为曹操所书,是唯一能见到的曹操手书真迹。后人有诗赞曰:“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这不仅是对书法的赞美,更是对曹操文采与气魄的礼赞。</p> <p class="ql-block">曹操的诗作《短歌行》《观沧海》等,以遒劲之笔写苍茫之志,成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作。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p> <p class="ql-block">“三曹”是建安文学的核心,而“七子”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王粲的《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刘桢的《赠从弟》等,皆为传世佳作。</p> <p class="ql-block">曹植是建安文学中最负盛名的作家,他的《洛神赋》《美女篇》《七步诗》等,情感细腻,文采斐然。他的才华不仅让后人敬仰,也让李白写下“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七步诗》不仅道出了兄弟之情的无奈,也道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蔡琰的《悲愤诗》《胡笳十八拍》也是建安文学中的瑰宝。她本是蔡邕之女,因战乱被掳至匈奴,后被曹操赎回,她的诗作情感真挚,感人至深。</p> <p class="ql-block">《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首诗不仅是曹操对人生的感慨,也表达了他对人才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在亳州,我还品尝了“曹操鸡”与“一合酥”这两道与曹操有关的美食。前者因曹操返乡时闻香下马而得名,后者则体现了他对下属的关爱。美食与文学交织,让这段旅程更添风味。</p> <p class="ql-block">建安文学不仅影响了左思、刘琨、李白、杜甫等后世诗人,也影响了鲁迅、郭沫若、毛泽东等文学大家。它所展现的时代精神,至今仍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曹操的运兵道,曾是军事要道,后因黄河泛滥而被掩埋,直到1969年才重见天日。在地道中,我仿佛能听见战马嘶鸣与士兵的脚步声。</p> <p class="ql-block">地道中的“猫耳洞”是士兵藏身之处,大小不一,有的可容两人,有的仅容一人。在战乱年代,这些小小的洞穴,是士兵们最后的庇护所。</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展厅中,我看到一位老人坐在古琴前,旁边是排列整齐的编钟。音乐与历史在此交汇,仿佛能听见建安文人吟诗作赋时的琴声与钟鸣。</p> <p class="ql-block">站在亳州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前,我看到三面旗帜在风中飘扬,中间是金色的树形雕塑,象征着这片土地的繁荣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亳州不仅是建安文学的发源地,也是中国著名的药都。中药材市场内,各种药材琳琅满目,空气中弥漫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