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客家山寨丁屋岭

诗画中国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昵称 诗画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号 18544053</span></p> <p class="ql-block">  丁屋岭位于福建省长汀县古城镇丁黄村,是一个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客家山寨,至今仍完好保留原始村落形态,被人们称作“客家山民原始生活的活化石”,获评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闽西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p> <p class="ql-block">  隐藏在大山中的丁屋岭,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造就了一方神奇世界,如今撩开神秘面纱,以古朴庄重、清新脱俗的面容崭露头角,一时惊艳八方,成为了人们休闲悠游、寻幽探秘的绝佳去处。盛夏之际,我们旅行的脚步也踏上了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石块砌起的山寨门是进入村落必经之处,厚重的寨门饱经风霜,散发着浓浓的岁月气息。</p> <p class="ql-block">  寨门往前不远就到了进村入口。</p> <p class="ql-block">  这是牛市街街口,牛市街是村里的一条主街,这里曾是丁屋岭最热闹的集市。</p> <p class="ql-block">  牛市街门坊旁的石牛。</p> <p class="ql-block">  进入牛市街的巷子很窄,走在这里好像穿梭在古代时光隧道中,呼之欲出的原始气息将心灵深处的惊叹一同唤醒。</p> <p class="ql-block">  在牛市街巷道两侧,人们可以发现一个奇特现象,这里百姓建房都用本地特有的“丁屋岭页岩”作为基石,有的干脆用页岩来当墙,偌大的一堵石墙,全凭工匠搭积木似的一块一块垒砌起来。页岩是黏土脱水胶结而成的岩石,因其不透水,且当地有丰富的资源,为此成了人们砌墙时就地取材的首选。</p> <p class="ql-block">  穿过弄巷,里面别有洞天。令人惊讶的是,这条街道和整个村庄一样,看不到钢筋水泥,黄泥墙、黑灰瓦、木房子、石板路,原生态的建筑风貌全景呈现,古色古香别有一番韵味。</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丁屋岭最神奇的是无蚊,这个延续了千百年的"无蚊传说"长期以来都是个谜。人们难以理解的是,相邻村庄蚊子很多,唯独丁屋岭是个奇迹。</span>各种推测和解秘在网上也热议不息,<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span>询问当地人,他们的解释是因为得到了蟾蜍神的佑护。村外路旁有一只石蟾蜍,它蜷伏在地,嘴巴朝向丁屋岭,将岭内的蚊虫一一吞噬,因此,村民们世代在村口祭祀这只石蟾蜍。还有一个说法是因为丁屋岭这个自然村都姓丁,“叮字不带口,蚊子难下口”,无口之丁,蚊子无从叮人,所以蚊子就不来了。</p> <p class="ql-block">  神奇传说引发了我们的探秘兴致,在寻迹村外路旁石蟾蜍后,我们在牛市街街口又发现了一只石蟾蜍,那弓起的背部、微张的嘴巴更是传神。</p> <p class="ql-block">  很多游客都说,这里参天古香樟随处可见,香樟树的叶片、枝干和果实中含有樟脑成分,这类物质能持续散发出特殊气味,这种气味对人类无害但对蚊虫具有显著驱避作用,也许这是丁屋岭无蚊的一大原因。但也有人提出疑问,相邻村庄也有很多香樟树,为什么会有蚊子?</p> <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也对丁屋岭无蚊现象做过专题报道,并专门组织专家对丁屋岭进行了实地科考。科考队实测数据显示,丁屋岭建筑布局形成的穿堂风效应与山体走向形成的天然风道,造成这里风速达每秒6米(相当于3-4级风),这种持续风力大幅削弱了蚊虫的飞行能力,‌‌‌‌进一步强化了风力驱蚊效果。‌‌加上丁屋岭海拔650多米,气温较低,空气相对干燥,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出现了“无蚊”的神奇现象。图为科考队夜晚在丁屋岭用灯光做诱蚊实验,结果证明这里确实无蚊。(资料图片)</p> <p class="ql-block">  据我们观察,丁屋岭没有蚊子除专家给出的解释外,与当地居民重视环境卫生也有很大关系。这里街道虽小,但整洁干净,看不到随意堆放的垃圾,连烟头罐也设置到位,讲究卫生习惯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瓦房是乡村山间最常见的人类居所,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丁屋岭木瓦房毗邻相接,成片的黑灰瓦屋顶格外醒目,似乎在向天展示客家人不怕风吹雨打的一腔豪情。</p> <p class="ql-block">  古民居院落。静静伫立的瓦房,蕴藏着许多古老的故事,承载了数不胜数的往昔记忆,它是山村的灵魂,是青山绿水中最值得回味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氛围和农家淳朴的生活习俗,原汁原味的一座座古建筑,似乎都在向游人诉说着村庄源源流长的岁月故事。</p> <p class="ql-block">  除了木瓦房,这里黄泥夯筑的土墙也很多。<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们用木版固定成模,利用黄土伴砂石和杵筑建的方式叫作“版筑”,是那个时代人们建房的一种手段,因此承载着独特的历史韵味。</span>这种建筑方法不仅材料来源广泛,而且成本低廉,许多人还会在黄土中加入糯米,以增强坚固性。黄土墙虽然粗犷简陋,但却能保持冬暖夏凉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长长的石板路串起了整个村落,沉淀下了无数油盐酱醋柴的烟火印迹,<span style="font-size:18px;">铺展着村民们乐享安居的淳朴梦想。</span></p> <p class="ql-block">  图为丁黄村村部。丁黄村人文历史底蕴厚重,孕育出了"丁屋岭三杰"江怀廷祖孙三代英才。江怀廷,清代四川璧山知县,他以清廉著称,其子江瀚,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曾任京师大学堂监督、京师图书馆馆长等职。江怀廷之孙江庸,中国近代法学家、法律教育奠基人之一。这里更走出了中国同盟会元老丁仰皋等历史人物。丁仰皋<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同盟会的重要参与者,他</span>在福建地区发展组织、传播革命思想,为推翻清朝统治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丁黄村红色历史可追溯到</span>1929年红军入闽时,朱德带领队伍从长汀县城进入四都时曾驻扎在丁屋岭,丁屋岭有74位村民参加红军,分三批离开家乡,战争期间多数牺牲,其中幸存者丁荣选解放后担任武汉空军副司令。</p> <p class="ql-block">  丁屋岭作为长汀红色根据地的一部分,在土地革命时期是工合运动(工人合作组织)的重要基地。丁屋岭毛竹资源丰富,为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这里创办了工合斗笠社,为红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物资补给。丁屋岭</span>不仅是斗笠的生产基地,还藏着毛泽东改良斗笠式样的红色故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1932年冬,毛委员发现战士背的尖顶斗笠容易磕磕碰碰,而且还会划破衣服,于是提议将尖顶改成平顶,这样斗笠不仅能挡雨遮阳,还可以当扇子、当枕头,也可以垫在地上坐,一物多用,非常方便。</span></p> <p class="ql-block">  图为丁黄村祖祠,一座敞开式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祠堂大院子。</p> <p class="ql-block">  这是乾隆年间的老古井。整块花岗岩石凿成的圆形井沿,早被井绳拉出许多缺口,只好用铁箍箍住。该水井现已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  丁屋岭虽处深山,但也有一个波光潋滟的小湖,这里可称的上是村庄最美的地方。蓝天白云映衬下,一排木构平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小湖畔,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小舟栏栅诗意尽彰,抬头可见山峦层层含翠,俯首但闻花草处处芳香,湖中水汽氤氲,树上小鸟啁啾,清新家园,唯美天地,徜徉于此,自有一番赏心悦目体会。</p> <p class="ql-block">  小湖旁木栅道曲折蜿蜒,四围是人们拍照取景的理想之所。在这泡上一壶香茗,静心聆听风吹树叶沙沙声响,慢慢观赏周边宜人景色,也许最能领悟到山村独有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  供人歇息的廊亭。这里四周山峦环抱,林木葱郁,空气清新宜人。曲折幽深的小径穿梭于青翠的竹林间,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绝美风景。</p> <p class="ql-block">  小湖旁还有大小不一的瀑布,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了一丝清凉。瀑布如纱似雾,轻柔地覆盖在峭壁上,宛如仙女的裙裾。站在瀑布前,感受着飞溅的水珠,仿佛置身于自然的洗礼中。遗憾的是因多日高温无雨,瀑布水量不足故稍逊壮观。</p> <p class="ql-block">  也许我们和这里有缘,老天给了个惊喜,一道五彩缤纷的彩虹,突然出现在瀑布中央,此情此景,令人久久难忘。</p> <p class="ql-block">  丁屋岭现在还是影视拍摄基地,电影《古田军号》、《绝命后卫师》等十多部影片中的许多镜头都是在这里完成的。绚丽山水之中,多了这道文化风景,更增添了这里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丁屋岭之行寻了幽,探了秘,养了眼,醉了心。在这里留下一个身影,带走的是连声的赞叹和满满的的回忆。再见,神奇的丁屋岭,一次没看够,我们还会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