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访汉碑,有感齐鲁大地文化魅力

筆耕墨戏者也

<p class="ql-block">首日,凌晨六点从沧州雨中出发,一路马不停蹄,上午访嘉祥武氏祠,下午探任城王墓,观孙峻藏汉唐石刻馆,感汉风古韵之深邃,赞济宁大地人杰地灵,古今文明承续,文脉不衰。虽骄阳如赤,步履匆匆,但兴致盎然,受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由庞老师带队,参加汉碑研学活动的一行13人清晨6点多钟从沧州出发,展开2025年暑期4日山东文旅之行。人员主要是庞老师的汉隶班的学员及家属组成。我之前曾经跟庞师去过一次,这次算故地重游。以弥补之前的走马观花,深入浅出,稀里糊涂。</p> <p class="ql-block">出发时,雨好大。空气又凉又竦。好不舒服。至德州服务区雨停。车中小睡,10点半左右,至山东济宁嘉祥县纸坊镇武翟山村,进入武氏祠景区。</p> <p class="ql-block">翟山村隐在一片绿色的华盖中,村北果树繁茂,枝间果实已显华色,成熟待即。村中房前屋后照样翠拥碧绕,生机满隙,除了村中画着彩条的柏油村路,竟不余一丝白地。房屋及院墙大多是由一块块均匀齐整的石头垒成。建筑风格也极具地方特色。但就是不知这石头从何而来。因为翟山村所在并非山区。</p> <p class="ql-block">武氏墓群在村北。庞老师来过几次。我是头一次来。其它队友亦是。一行人由庞老师带队,兴趣满满。下车拍照打卡,买票参观武氏墓群石刻。</p> <p class="ql-block">嘉祥翟山村武氏祠在宋代由于黄河决堤至洪水泛滥一度被埋没于土中,被人遗忘。后来的发掘与整理,与保护。清代黄易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运河河官黄易途径嘉祥,查阅县志时发现一段记载:“县南三十里紫云山西,汉太子墓石享堂三座,久没土中。”黄易好古,尤谙金石,随即前往。他分析认为,石刻并非汉太子墓,而是已经消失许久的武梁祠。黄易来到之后,他看到的这个石阙,还有一段露在地面上,黄易找到了武梁祠当中的几块画像石,又以武梁祠为基础,分别找到了其他的武班祠、武荣祠和武开明祠,他得碑之多非常震撼,他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发现这些碑刻之后,并没据为己有,而是就地买了10亩地建房子,把他所发现的这些石刻,原位置给保护起来了。随后,瞿中溶、翁方纲等学者,都对武梁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p>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作为我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质朴、深沉的民族本土艺术特色,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山东的汉代画像石是中国汉代画像石艺术的杰出代表。其中,济宁嘉祥县武氏墓群石刻是东汉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典型的一组石刻画像建筑群,享誉中外的武梁祠,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武梁祠是整个武氏祠的精华与核心,后世学者常用武梁祠来代指整个武氏祠。</p> <p class="ql-block">东汉晚期,世代为官的武氏家族,看中了嘉祥县城南10公里处武翟山北麓的风水宝地,在此修建家族墓地。武氏墓群包含至少三座祠堂以及墓室、石碑、石阙、石狮。</p> <p class="ql-block">石狮子,是目前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雕刻成型且有确切纪年的最早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石狮子端坐于祠堂前,威风凛凛,仿佛仍在守护着这片沉睡千年的土地。它们的雕刻风格古朴,线条简洁,却透出一种不可侵犯的庄严与肃穆。站在石狮前,仿佛能感受到汉代工匠的巧手与匠心,他们用一锤一凿,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凝固在这块块石头之中。</p> <p class="ql-block">石柱上的雕刻同样令人叹为观止。那些人物与动物的形象,或静或动,或站或卧,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线条流畅,细节丰富,每一根线条都仿佛有生命,带着历史的回响与文化的脉动。站在这些石柱前,仿佛能听见汉代的风声,看见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奔走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石碑上的雕刻更是令人目不暇接。骑马的人物、站立的人物、动物、植物,每一幅画面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尘封的历史。石碑的层次分明,雕刻细腻,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站在碑前,仿佛能看见那些汉代的文人墨客,在碑前驻足,吟咏着他们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石柱上的浮雕图案更是精美绝伦。人物、动物、几何纹样,每一幅图案都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雕刻细腻,线条流畅,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汉代工匠的巧思与匠心。站在石柱前,仿佛能听见那些古老的传说,在耳边轻轻回响。</p> <p class="ql-block">石刻壁画上的图案更是丰富多彩。方形格子中,动物与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在演绎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上部的格子中有几只动物,中部的格子中有几个人物和一匹马,下部的格子中有几个人物和一匹奔跑的马。整体风格古朴,线条简洁,表现了古代的狩猎或出行场景。</p> <p class="ql-block">石阙是目前保存在中华大地上最为完整的一组石质结构的子母双阙。它们静静地矗立在武氏墓群前,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历史。石阙的结构严谨,雕刻精美,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汉代建筑的宏伟与壮丽。</p> <p class="ql-block">画像石作为武氏祠最为精彩的部分,武梁祠的许多画像已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标志性图案。那些雕刻在石上的画面,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浮雕上的农耕生活场景更是让人印象深刻。画面中有农民在田间劳作,有的在耕种,有的在收割,还有一头牛在旁边。浮雕上部有建筑物的轮廓,下方有动物和人物的图案,表现了古代社会的农业活动。</p> <p class="ql-block">石碑上的雕刻更是精美绝伦。古代人物和动物的图案,人物姿态各异,有的在行走,有的在劳作,背景中有树木和建筑物,整体画面生动。站在碑前,仿佛能看见那些汉代的百姓,在田间劳作,在市井中生活。</p> <p class="ql-block">石刻上的画面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众多的人物形象,姿态各异,有的站立,有的坐着,似乎在进行某种集体活动或仪式。背景为室内,石刻旁边有红色柱子。站在石刻前,仿佛能看见那些汉代的百姓,在进行着某种仪式,祈求着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浮雕上的礼仪和出行场景更是让人印象深刻。画面中有许多人物在行礼,有的在骑马,有的在步行,背景有建筑物的轮廓,下方有动物和植物的图案,表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和出行活动。</p> <p class="ql-block">石刻壁画上的动态场景更是让人目不暇接。画面中有多个骑马的人物,他们或并排前行,或分列两侧,似乎在进行某种仪式或庆典活动。背景中有几匹奔跑的马,增添了画面的动感。底部有复杂的几何图案,整体风格生动,线条流畅,表现了古代的车马出行或狩猎活动。</p> <p class="ql-block">石刻壁画延续了前一幅的风格,画面中有多个骑马的人物,他们或并排前行,或分列两侧,似乎在进行某种仪式或庆典活动。背景中有几匹奔跑的马,增添了画面的动感。底部有复杂的几何图案,整体风格生动,线条流畅,表现了古代的车马出行或狩猎活动。</p> <p class="ql-block">浮雕上的日常生活场景更是让人印象深刻。画面中有几个人物在进行不同的活动,背景有山峦和树木,整体风格古朴。人物姿态各异,有的坐着,有的站立,似乎在进行交谈或劳作。画面下方有动物形象,可能是牛或马,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p> <p class="ql-block">水陆攻战图更是让人震撼。画面中描绘了水陆两军的激烈交战,士兵们或骑马或步行,手持武器,姿态各异,场面宏大,充满了紧张的战斗气氛。</p> <p class="ql-block">石碑上的马车和人物图案更是让人印象深刻。马车上有骑马的人,人物姿态各异,背景中有树木和建筑物,整体画面生动。站在碑前,仿佛能看见那些汉代的贵族,在马车上巡视他们的领地。</p> <p class="ql-block">战争场景更是让人震撼。画面中有许多士兵在战斗,有的手持武器,有的在奔跑,整体氛围紧张激烈。浮雕上部有树木和建筑物的轮廓,下方有动物和人物的图案,表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石碑上的雕刻更是精美绝伦。多层场景,每层描绘了不同的人物和动物,场景生动,人物姿态各异,背景中有树木和建筑物,整体风格古朴,大气。</p> <p class="ql-block">汉代有“三绝”,汉墓、汉俑、汉画像石,尤其是汉画像石它的出土数量最多,而且它像刻在石头上的照片一样,生动直观地记录了汉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以武梁祠为代表的,武氏祠的汉画像石,被称为汉画像石的巅峰之作,它所承载的题材内容最为丰富、思想内涵最为深邃,它的雕刻技法也最为精美,被赞誉为“中国汉代历史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