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能背后的推手 多少家庭“卡住”孩子一生

夏木隐青溪

<p class="ql-block">进入社会就显得格格不入,遇到问题就不知所措,不擅长也不适应社会规则、人际交往,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看看我们的原生家庭是怎样“卡住”孩子进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第1️⃣替从小就孩子包办所有事情(穿衣吃饭、选朋友、选兴趣班,选专业、甚至找对象),巴不得把最好的生活和教育资源都给孩子,集全家之力如照顾“国宝”一样百般呵护,孩子从小没有真正接触社会环境,没练过基本功,​进入社会需要自己做选择、处理复杂情况,面对未知后果时,就失去自己做选择、试错、承担后果、总结经验的机会。好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突然被扔到了深水区,心理上一直是啥也不会做、不敢做的“孩子状态”,成年后注定无法承担成人该有的责任。</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第2️⃣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制造信息茧房,贬低外界——(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外界都是坏人,这个不能深交,那个不够可靠,这个社会太黑暗……)</p><p class="ql-block">阻止他们正常交友、探索世界,结果孩子失去了观察、模仿、学会各种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交往,不知道正常的人情世故,不懂得如何交往、合作、解决冲突的,社交技能和适应能力严重营养不良,觉得家里最安全父母最可靠,这样隔离信息会让孩子心理上恐惧外界,导致依赖性更强,一生都难以“断奶”。</p> <p class="ql-block">第3️⃣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物品,对孩子样样控制,时间久了孩子就把满足父母需求当作任务,挤占成长空间,事事顺从父母,情绪必须时刻照顾他们的感受,价值观就是当好他们的孩子,几乎没有精力、空间和练习机会去探索自己是谁,想要什么,如何与外界建立平等、互惠的人际关系。</p> <p class="ql-block">第4️⃣长时间地否定孩子的尝试与独立,不断用语言暴力打压的自信,孩子哪怕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总被打击,“不可以,你不行,你不是那块料,肯定要搞砸”。做错一点事就被无限放大羞辱嘲笑,长此以往孩子就内化了这种否定,变得极度害怕犯错,逃避挑战,大事小事都不敢拿注意,对自己的能力毫无信心,人生本来就是个不断尝试、试错,犯错,修正的过程,没自信就等于没出发,只在原地打转,如果父母的格局不改,总是不断打击,心态就会停留在“我是个需要大人监督执引保护才不会犯错的孩子阶段”,当然无法建立独立面对一切的能力,太晚熟是致命的,当别人在奔赴未来的时候,你的孩子还在拼命弥补童年。</p> <p class="ql-block">第5️⃣无限延长孩子的“免责期”,混淆责任边界,即使他/她已成年还当是个孩子,做错事,甚至违法乱纪,也帮忙兜底袒护,让他/她免于承担真正后果。没有担当与责任,不懂行为的边界在哪里,对他人的感受总是麻木不仁状态,这样的孩子即使长大成人也只是个“社会巨婴”,必定会目中无人,既不懂得遵守规则,也不能承担该有的责任与义务,心理上永远处于“我是孩子不用负责的态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父母的如果跳不出“控制力”,“安全感”、“存在感的需求”,终老都将为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忙碌操心,孩子的身心永远被拴在父母的磁场里,无法独立运转。本该出去闯荡,历练、摔打的年纪,却被锁在了家这个“成长的无菌室里”,结果是同龄人早已在社会这个泳池中游刃有余,而他还穿着纸尿裤在岸上恐惧发抖,遇到问题时没有情感共鸣,长大后就成了仇视父母的根源,父母的付出就成了情感勒索,教育就成了控制与反控制欲的博弈。</p> <p class="ql-block">原生家庭通过“凡事包办替你干、恐吓、吓唬、打击、惯坏你、拴住你”等一系列操作,裹住你历练社会的能力和心理成熟度,不管他们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请给自己一次重新生长的机会,父母终将要远去,我们也注定要远行,人生的方向自己去掌控才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父母如果真正爱孩子,就该放下各种恐惧与焦虑,给他/她们的生命一些间隙和时间,为他人的进入开一个口子,他人可以是老师、同学和朋友,这个间隙在孩子长大以后就成了“自由”,孩子的心灵就会变得天地辽阔,纯粹的爱是不带任何目的和要求,余生请放手,于自己是释放也是成长,只需带着尊重与期盼就好,让孩子们用力去爱、去痛、去犯错、去经历、去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