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晋冀--山海关城关、老龙头

超风

2025.5.12 我们傍晚时分来到山海关关城。就在南门边,如果你不是住关内车辆是无法进入的。 是一个带院落的四合院式的酒店。 房内设施一应俱全,宽敞明亮。 城关内主街的建筑古色古香,整齐漂亮。应该都是新修的。这是民国年间留下的老建筑,原为银行。 找了家很有满族味道餐厅,品尝当地特色。<div>“山海关浑锅”作为满族非遗美食,与长城驻军饮食文化一脉相承,用炭火炖煮酸菜、海鲜等,汤底鲜香‌。</div> 这是什么?看不懂。 “桲椤叶饼”相传戚家军将士不习惯北方粗粮,当地百姓以采自角山长城下的桲椤叶为皮包裹馅料蒸制而成,便于携带且清香可口‌。口感有点象水晶水饺。现为秦皇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r> 山海关关城内的夜景还是很美的。这是城中央的钟鼓楼,一边是鼓,一边是钟。 街市很繁华, 还有众多的景点,但有些景点已关门,白天可以参观。 慈愍(min)寺,这个寺的名不好认。里面的泥塑很精美,只可惜不能拍摄。 始建于1920年的德式建筑,曾任北洋政府山东督军田中玉公馆 西门城楼名“迎恩楼” 南门城楼名“望洋楼” 只可惜晚上不能上楼。 东关就是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一关。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出发,首先游关城。 路过钟鼓楼,白天看到的与昨晚见的感觉差异很大。 这大钟随便敲,不收钱,这在目前国内的景点中是绝无仅有的。 第一个点就是“天下第一关”实为东门城楼,名曰“镇东楼”。 这样的榜书,很可观。 在关楼内有个很好的图,介绍整个山海关的防御体系。<div>山海关原属幽州,隋唐时称为“临榆关”,宋朝称为“临闾关”,元代改名为“迁民镇”。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将历代屡修屡废的长城连在一起,建成一体化防线,筑关设防。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在山与海之间,故得名“山海关”。关城东南、西北、西南隅设3座水门与城外护城河相通。</div><div>关城东西修建有罗城,南北修建有翼城,外围修建有稍城,前呼后应,左辅右弼,构成犄角,共同拱卫关城。<br></div> 从这里是可以上城墙的。 在城墙上绕行一周是件费体力的事, 在镇东楼南北两侧修建三座配楼,即“临闾楼”“牧营楼”和“新楼”。临闾楼与牧营楼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 看这门档,的确年代感十足。 瓮城非常大。 但随着往北走,部分的城墙明显失修。但还是很结实,没有坍塌的迹象。 北门城楼名“威远楼”,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重修,后又毁于火灾。是唯一没有城楼的城门。 在此地沿城墙远眺,可以看到角山长城及敌楼。 “老龙头”实际是山海关防御体系中最东侧靠海的一个城堡。 标准称为“宁海城” 城内保留有完整的守备府 守备府门口的对联和狮子很是威武。 内有议事厅、花亭。 还有表彰历代在此驻守英烈的“显忠祠” 关帝庙也是必不可少的,古代武将最崇敬“关羽” 为壮行的“摔碗酒” 现在已成娱乐节目,老外玩 府门外还设有将台。 出守备府不远就可登上城内的制高点,通道修得非常宽大,是为考虑马队和大队人马的快速通行。 制高点上还修有大名鼎鼎的“靖海楼” 这是一幢非常漂亮的楼,主要是由于瞭望而非对敌。 装饰要比关城的城楼豪华不少。 在此可以非常清晰观察深入大海20多米的老龙头。 在此可极目远眺。 古人太会选地方, 这老龙头已快有500年的历史。 看这一吨多的花岗岩巨石,在没现代起重设备的年代,是如何放入海水中,上面的燕尾型凹槽是为固定巨石浇铸铁水的。这又是怎样干的呢? 这里是万里长城的东起点。 从城头向海边有条很宽阔的通道。 在边缘上可以很清晰地观察到泥土累成墙芯,外包城砖。以及新修复的痕迹。 也有文静,拗造型的。 还要去看海神庙,电瓶可省点力。 路上见到了当年“戚继光”在此阅兵时修的点将台。 这是中国唯一一幢建在海上的庙宇。 可能也是唯一一座没围墙的庙宇。 此庙大量用石块建造。 石刻还是很精美。 这样的石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是不多见的。 海神实际就是“妈祖”。过去只以为南方人相信妈祖,看来中国只要出海的人都信妈祖。 这里真是一个好地方。就是小鸟也喜欢在这里做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