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trong>点击蓝字</strong></h3></br><h3><strong>关注我们</strong></h3></br> <h3>引用本文: Liu Y, Zhang P, Sun H. A narrative review of research advances in gut microbiota and microecological agents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J].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2025, 16: 1588135.</h3></br><h3>一项发表在<strong>Frontiers in Psychiatry</strong>期刊上的名为“<strong>A narrative review of research advances in gut microbiota and microecological agents in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strong>《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中肠道菌群及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的研究,从ADHD患儿的肠脑轴、肠道微生态特征、肠道微生态障碍影响ADHD的可能机制以及微生态制剂在ADHD中的应用进行阐述研究,以期为ADHD的防治提供新见解。CCMTV精神频道对其进行核心内容整理,以供读者参考。</h3></br> <h3>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h3></br><h3>ADHD是一种常见的<strong>儿童慢性神经发育障碍</strong>,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冲动。患有多动症的儿童通常表现出较差的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并且这种障碍通常持续到青春期及以后。具体来说,<strong>40-60% 的 ADHD 患者经历部分缓解</strong>,而 <strong>15% 的患者在成年后仍符合诊断标准</strong>。其患病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strong>全球儿童青少年患病率约在 2%-7.6% 之间,中国儿童患病率为 5.6%,男孩多于女孩。</strong>ADHD<strong> 病因未明</strong>,遗传因素影响显著,一级亲属患病风险高,<strong>遗传率约 76%</strong>,多个基因与该病相关;同时环境因素也起重要作用,涉及产前、围产期和产后多方面因素。</h3></br><h3>肠脑轴</h3></br><h3>肠-脑轴是肠道与大脑间通过<strong>神经、免疫、内分泌和代谢</strong>等多种途径实现双向交互的系统,肠道菌群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肠道微生物可以产生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影响大脑的神经发育和功能。此外,肠道微生物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s)也能影响神经发育、免疫信号传导和血脑屏障的完整性。ADHD患者通常表现出SCFAs水平降低,这可能导致促炎状态,进一步影响大脑功能。</h3></br><h3>ADHD 儿童的肠道菌群特征</h3></br><h3>早期研究中,2015 年 Pärtty 等人的研究显示,婴儿肠道中双歧杆菌水平较高时,未来患 ADHD 的风险较低;2023 年 Cassidy-Bushrow 等人的出生队列研究表明,生命早期肠道菌群特征与 10 岁时 ADHD 的发展有关联,6 个月大的 ADHD 儿童肠道菌群存在差异,表现为缺乏乳杆菌属、肠球菌科等乳酸菌。同时,很多的横断面研究考察了 ADHD 儿童肠道菌群的变化。2017 年 Aarts 等人利用 16S rRNA 分析发现,ADHD 患者厚壁菌门丰度减少,放线菌门和双歧杆菌丰度增加;2020 年 Wang 等人报告 ADHD 儿童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coprocola 拟杆菌相对丰度降低,卵形拟杆菌等相对丰度升高;Szopinska-Tokov 等人在 Aarts 等人研究基础上扩大样本量,发现 7 个属的肠道菌群与 ADHD 患者的症状评分相关。2024 年 Wang 等人发现 ADHD 儿童肠道菌群Anaerostipes_hadrus 等富集为特征,可能有助于识别 ADHD 的潜在生物标志物。</h3></br> <h3>图1.使用不同测试方法对 ADHD 儿童肠道菌群的变化。</h3></br><h3>尽管不同研究的结果因人群、样本量和检测方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甚至存在矛盾的结论,但总体而言,ADHD儿童的肠道菌群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变。这些研究结果表明,<strong>ADHD儿童的肠道菌群特征可能与健康儿童存在显著差异</strong>,这为未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预防和治疗ADHD提供了潜在的依据。</h3></br><h3>肠道菌群影响 ADHD 的三大核心途径</h3></br><h3>(一)神经通路</h3></br><h3>肠道微生物群可以通过迷走神经和肠神经系统(ENS)调节大脑功能。小鼠模型已经证明,胃肠道迷走神经传入神经的激活会影响奖励行为,而迷走神经切开术减弱了ADHD大鼠的攻击行为。研究发现,恢复肠道菌群可以有效改善抗生素诱导的小鼠肠道功能,增加肠道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数量。也有研究表明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的补充也显著降低了肠道菌群失衡引起的肠神经系统(ENS)的不规则兴奋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strong>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是改善肠道功能和神经健康的重要途径。</strong></h3></br><h3>(二)神经内分泌途径</h3></br><h3><strong>神经递质:</strong>肠道菌群能生成多巴胺(DA)与去甲肾上腺素(NE) 及其前体,Asano等人发现无菌小鼠肠道内游离 DA 和 NE 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小鼠,粪菌移植后可恢复,证实菌群参与肠道儿茶酚胺的生成。普雷沃菌和拟杆菌可通过影响多巴胺转运体或肠道肽激素,间接改变 DA 的生物利用度;双歧杆菌因参与多巴胺前体苯丙氨酸的合成,其丰度与 ADHD 症状评分存在关联。NE 参与注意力和觉醒调节,大肠杆菌、芽孢杆菌等可产生 NE,且 NE 能通过抑制炎症基因转录、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生成,发挥神经保护作用。γ- 氨基丁酸(GABA)是关键抑制性神经递质,<strong>ADHD 儿童 GABA 水平降低,与注意力集中困难相关。</strong>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等可直接产生 GABA,早期补充乳杆菌可通过提高 GABA 水平,降低后期 ADHD 的发病风险。人体 90% 的5 - 羟色胺(5-HT)在肠道合成,<strong>ADHD 儿童 5-HT 水平低于健康儿童,与冲动、多动等症状直接相关。</strong>临床研究表明,ADHD 患者的 5-HT 浓度较低,与 GF 小鼠的观察结果一致,补充色氨酸可以缓解 ADHD 相关症状。</h3></br><h3><strong>短链脂肪酸(SCFAs)的介导作用:</strong>SCFAs是肠道微生物群代谢产物,能调节免疫和神经功能。研究发现,ADHD患者SCFA水平较低,丙酸水平与症状严重程度负相关,提示其可作为生物标志物。丁酸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并诱导抗炎细胞因子IL-10。此外SCFA能够改善无菌(GF)小鼠小胶质细胞活性的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常用于治疗ADHD的精神兴奋剂药物可能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SCFA水平,进而影响肠-脑轴的功能以及治疗效果。</h3></br><h3><strong>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 轴:</strong>HPA轴(应激反应核心)功能异常与 ADHD 相关,而菌群可调节其活性,有研究表明双歧杆菌可逆转无菌小鼠的过度应激反应。</h3></br><h3>(三)免疫途径</h3></br><h3>肠道微生物紊乱破坏肠屏障,导致促炎因子(如 TNF-α、IL-13)释放增加,引发神经炎症。另一项研究发现,<strong>ADHD患者的行为与炎症标志物有关,</strong><strong>IL-13 水平与注意力不集中有关,IL-16 水平与多动症有关。</strong></h3></br> <h3>图 2.肠道微生物群通过肠脑轴影响多动症的可能机制。IL,白细胞介素;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h3></br><h3>微生态制剂在ADHD中的应用</h3></br><h3><strong>益生菌:</strong>一些临床试验表明,特定益生菌(如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可以改善ADHD儿童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可能<strong>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和神经递质水平发挥作用。</strong></h3></br><h3><strong>益生元和合生元:</strong>虽然目前关于益生元和合生元在ADHD治疗中的研究较少,但已有研究表明它们可能<strong>通过改善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来间接影响ADHD症状。</strong></h3></br><h3>粪菌移植(FMT)在ADHD中的应用</h3></br><h3>虽然目前还没有针对儿童ADHD的FMT研究,但已有研究显示将ADHD患者的FMT到无菌小鼠中会导致小鼠出现类似ADHD的行为和大脑结构变化。这表明FMT可能成为未来治疗ADHD的一种新方法。</h3></br><h3>结论</h3></br><h3>ADHD儿童的肠道微生物群发生了变化,且这些变化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途径影响ADHD的发展。因此,通过微生态制剂或FMT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尤其是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联合使用,可能为ADHD儿童提供帮助。未来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探索这些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h3></br><h3>编辑:张娜</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THIGWzXkTAdvf99yuFtvN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