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湖南几个将帅的故居(2025年3月一4月)

CSL

参观邓华将军故居 <p class="ql-block">  邓华,原名多华。字实秋,湖南郴州北湖区鲁塘陂副村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军事指挥员。曾任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军委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车事科学院副院长。</p><p class="ql-block"> 1955年被授子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p> <p class="ql-block">邓华将军</p> <p class="ql-block">邓华将军夫妇俩</p> <p class="ql-block"> 邓华将军故居</p><p class="ql-block"> “光裕”释解</p><p class="ql-block"> 大门的正上方刻印“光裕”二字。证其清廉无暇,刚毅正直。何为“光裕”?“光”乃太阳光辉,“裕”为洗礼之意。房体在太阳光的沐浴下,光辉闪亮。正所谓</p><p class="ql-block"> “朗朗乾坤磊落居,</p><p class="ql-block"> 光天化日祥云屋”</p><p class="ql-block">由此,“光裕”敢示世人也</p> <p class="ql-block"> 清池生碧树</p><p class="ql-block"> 霜天不染尘</p> <p class="ql-block">邓华上将生平业绩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1950年7月,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针对美国出兵朝鲜,未雨绸缪,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应对朝鲜战争局势。调第十五兵团司令员邓华到东北,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图为东北边防军战士。</p> 参观许光达故居 <p class="ql-block">  许光达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县东乡萝卜冲,今黄兴镇光达社区,许光达1908年出生于此。</p><p class="ql-block"> 许光达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我军装甲兵的主要创建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0位开国大将之一。</p><p class="ql-block"> 许光达同志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国防和军队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许光达故居门前放置的坦克。</p> <p class="ql-block">  走进故居的大门。首先看到的是这块“让衔碑”。碑文是毛主席的一段话:</p><p class="ql-block"> “500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500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p> <p class="ql-block">许光达纪念馆门厅</p> 许光达将军的清亷故事。 <p class="ql-block"> 一、八番自请降衔</p><p class="ql-block">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p><p class="ql-block">制,许光达将被授予大将军衔后,找到主持军委工作的彭德怀以及贺龙,提出降衔申请,但没得到允许。 降衔无果后,许光达再次给毛泽东主席递交了一份“降衔申请”,细数自己:“贡献微不足道,心中有愧”。毛主席看过许光达的降衔申请后,称赞他为“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并高度赞扬“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p><p class="ql-block"> 最后,中央军委根据许光达的贡献,仍授予他大将军衔。1965年全军取消军衔制时,许光达再次请求降低行政级别(薪金级别),许光达这一申请被批准,许光达也因此成为开国十大将中唯一一位行政五级大将。</p> <p class="ql-block"> . 二、拒金不扬</p><p class="ql-block"> 1935年,许光达在苏联学习期间,被党组织派往新疆调解军阀盛世才和马仲英之间的矛盾。许光达是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通晓军事、精通俄语,又熟悉国际国内形势,因此圆满完成了调解任务。苏联方面觉得许光达很优秀,请他留下来工作,被心系祖国的许光达婉拒。当时,在苏联的马仲英为了感谢许光达,赠送了357.1格兰姆(约七两)黄金作为其回国的路费,许光达极力推辞未果,便将黄金全数上交给苏联共产国际经济管理委员会,请求将黄金转交中国的救济会。</p><p class="ql-block"> 对于此事,许光达一直闭口未提。直到2006年,其子许延滨到俄罗斯查找父亲在苏联时期的资料时,才偶然发现了那张捐赠黄金的手稿。</p> <p class="ql-block"> 三、丧事简办</p><p class="ql-block"> 1952年,许光达90岁的父亲去世。按照长沙当地风俗习惯,要办隆重的丧事。在家乡的几个兄弟多次拍电报,要他回去主持葬礼,还提出许多要求。</p><p class="ql-block"> 许光达认为,他回去会要惊动许多“地方官”,如果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为父亲送殡,此举与国民党的官僚无异。因此他只派了一位工作人员,带着200元钱,回老家代为料理丧事,并反复交代当地政府一定不能超过老百姓办理丧事的标准。许光达的亲人对此很不满,以提出“不葬”表示“抗议”。许光达反复做工作,亲属终于同意下葬。后来那名工作人员回去报账,整个丧事仅花费150元。</p> <p class="ql-block"> 四、严于律子</p><p class="ql-block"> 许光达坚持原则的秉性,贯穿着独子许延滨成长的足迹,也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将对许延滨要求严格,给他立了三条规矩:</p><p class="ql-block"> 一、不许打着父亲的旗号到处唬人;</p><p class="ql-block"> 二、在学校登记表的家长栏里只能填写</p><p class="ql-block">母亲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三、在和普通人家的孩子发生矛盾时一</p><p class="ql-block">定要礼让。</p><p class="ql-block"> 许延滨严守父训,从不对别人讲父亲是司令员,在学校的家长登记栏中也只填写母亲的名字。由于品学兼优,学校推荐他去国外学习,许光达一口回绝:“不能因为是国防部副部长的孩子就优先出国,要将机会让给贫苦农民的孩子。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最终许延滨出国的名额让给了他人。</p> <p class="ql-block"> 五、拒绝为侄女安排工作</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光达先后被被任命为第一任装甲兵司令员、开国大将、国防部副部长,家里人为家族中出了这样一位大官而自豪,有时也想沾沾光。一天,许光达收到了刚从中学毕业的侄女的来信,信中说希望叔叔能在北京替她找一份工作。但是许光达不同意,当即就写了回信。信中,许光达批评了侄女不安心农村的思想,告诫她不要搞特殊化,鼓励她继续好好念书,为建设家乡出力,“现在,咱们国家还很穷,尤其是在农村比较落后,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去改变农村的面貌。你是新中国的青年,应该有这样的志气.…”就这样,侄女毕业后就扎根农村了。</p> <p class="ql-block"> 六、 动员妻子转业</p><p class="ql-block"> 1952年,中央决定军队的大批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装甲兵系统同其他系统一样,也要转业一批干部。根据妻子邹靖华的情况,本可以继续留在军队。可是,许光达却首先动员她响应党的号召,转业到地方工作。就这样,这位1938年参军的老战士,尽管心里难受,还是带头脱去了军装,转业到有色金属设计院政治部工作。</p><p class="ql-block"> 许光达与夫人既是生活上的亲密伴侣,又</p><p class="ql-block">是国家建设事业上互帮互助的战友,他们志同</p><p class="ql-block">道合,总是把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是</p><p class="ql-block">模范夫妻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七、忠贞之爱</p><p class="ql-block"> 1928年10月,许光达在长沙与邹靖华结婚。几天后,许光达为逃避敌人追捕,被迫与妻子分离。直至1938年,夫妻俩在延安才意外相聚。分离的10年间,二人始终忠贞不渝。重逢当年,许光达给妻子写了一封饱含深情的信,感叹相聚时间短暂,“不知流过了多少伤心泪”,又鼓励妻子说苦难“丝毫也不能摧毁我们铁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2004年,93岁的邹靖华去世。她在遗嘱中说,“不要搞仪式,(搞仪式)使参加仪式的老人伤感,浪费公家的钱”。她留下2万多元钱,其中1万元交党费,剩下的钱留给许光达诞辰</p><p class="ql-block">100周年时为他出书。</p> <p class="ql-block"> 八、骨灰“让位”</p><p class="ql-block"> 2018年,许光达大将诞辰110周年前夕,长沙市计划对故居进行修缮。期间,埋在许光达故居让衔碑下的大将骨灰需要迁移,于是许光达大将之子许延滨将军召开家庭会议,商量骨灰的去留。将许大将的骨灰继续埋在故居固然是好,但许延滨将军及家人却认为,“现在长沙县经济正蓬勃发展,将骨灰继续留在故居,会给当地的后续规划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决定将许大将的骨灰撒向浏阳河,希望用骨灰的“让位”来换取长沙县黄兴镇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最终,原本埋在许光达故居的大将骨灰撒到了浏阳河。</p> <p class="ql-block">许光达同志在毛泽东选集扉页上留言。</p> 参观任弼时故居 <p class="ql-block">  任弼时(1904年4月30日-1950年10月27日),原名二南,学名培国,湖南湘阴(今属汨罗市)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组织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合称为“五大书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叶剑英在《哀悼任弼时同志》一文中写道:“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较。”任弼时16岁参加革命,46岁英年早逝,3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恪守“能坚持走一百步,就不该走九十九步”的准则,抱病坚持繁重工作。他曾两次被捕,在狱中受到敌人残酷折磨,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他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任弼时这种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坚韧不拔、公而忘私的精神,就像骆驼一样,因此被誉为“党的骆驼”。</p> 参观左宗棠故居 <p class="ql-block">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p><p class="ql-block"> 左宗棠二十岁乡试中举,留意农事,遍读群书。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回民起义,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坐落在湘阴左宗棠文化园的左宗棠雕像,是一座高达11.1m,重约260吨的花岗石雕塑。</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纪念馆入口摆放着左宗棠抬棺进新疆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对左宗棠的评价</p><p class="ql-block">“没有左宗棠,新疆的事,难说。”——毛泽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倘若没有左宗棠,这块166万平方公里的雄鸡尾巴’,早就给‘北极熊”叼走了!”——王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公乃五百年来第一伟人。”——梁启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界千年智慧名人”——全球主流媒体《新闻周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闻周刊》于千禧年评选一千年来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智慧名人,共选出40位,其中3位中国人:毛泽东、左宗棠、成吉思汗</p> 参观黄兴故居 <p class="ql-block">黄兴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黄兴镇黄兴新村凉塘(原长沙府善化县龙喜乡),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p> <p class="ql-block">  黄兴(1874-1916)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辛亥革命元勋。</p><p class="ql-block"> 1904年,黄兴在长沙成立以“复兴中华”为宗旨的国内第一个革命团体——华兴会,策划了长沙武装起义。1905年,与孙中山共同组建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此后,“十次革命”,“无役不从”。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被推为战时总司令,指挥起义军与清军鏖战于江夏达月余。南北议和时,被各省代表会议推举为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组建政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南京留守等职。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出任江浙讨袁军总司令。1916年袁世凯称帝后,他发出讨袁通电,积极推动护国战争。1916年10月病逝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湖南辛亥革命人物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黄兴是国内第一个革命团体华兴会的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黄兴是中国同盟会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者</p> <p class="ql-block">黄兴是身先士卒的武装起义总指挥</p> <p class="ql-block">黄兴是力挽狂澜的革命军战时总司令</p> <p class="ql-block">黄兴是开创民主共和的第一功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