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历史,永做维护祖国统一的捍卫者

宁文钊

——“传承红色基因   永葆军人本色”博乐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自主择业干部参观红色基地见学主题活动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阳光洒在同志们的脸上,格外注目,大家精神抖擞,整装待发,乘坐着大巴车,开始了由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的红色旅游见学之旅。</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我们欢声笑语,互相分享着各自的故事和经历;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军营生活。</p><p class="ql-block"> 窗外美丽的赛里木湖、雄壮的果子沟大桥仿佛在为我们招手致意。</p><p class="ql-block"> 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之—伊犁将军府。大家迫不及待地走下车,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  伊犁将军府静静伫立,门前的石碑与“伊犁将军府”几个大字,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峥嵘岁月。我们在这里合影留念,红色横幅上的“传承红色基因 永葆军人本色”格外醒目,也道出了我们此行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  走进将军府,讲解员用生动的语言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她讲述了将军府的设立背景、历史沿革,以及它在维护边疆稳定、促进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听着那些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展馆中,一张土尔扈特部东归路线图格外引人注目。那条红色的箭头穿越千山万水,象征着民族团结与不屈的意志。我们驻足良久,仿佛能听见马蹄声声,看见那支历经艰辛却毅然归来的队伍。</p> <p class="ql-block">  馆内一组蜡像生动还原了当年将军府内议事的场景。几位身着传统服饰的蜡像围坐桌旁,墙上“绥丰符念”的匾额古意盎然,桌上瓷器与文房四宝陈列有序,仿佛下一刻就会有人起身议事,那份庄重与威严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在展馆一角,一门古老的铜炮静静陈列,炮身金光斑驳,诉说着曾经的烽火岁月。我们围在炮前,听讲解员讲述它背后的故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将军府内,两棵古树在院内中堂两侧各一颗,沧桑百年,见证了当年的风云。苍劲挺拔,枝叶繁茂,阳光透过树影洒落在红墙上,斑驳陆离,静谧而庄严。我们站在树下,仰望这棵见证历史的古树,心中升起一股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中一张新疆政区示意图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图上清晰标注了伊犁将军府所辖区域,也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它在国家统一与边疆治理中的重要地位。站在地图前,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不忘历史,永做维护祖国统一的捍卫者”这句话的分量。</p> <p class="ql-block">  这次参观见学组织严密,意义重大,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作为退役军人,我们虽已脱下军装,但军人的使命与担当永远铭刻在心。我们坚信,只要祖国需要,我们依然会挺身而出,做维护统一、守护和平的坚强后盾。</p> <p class="ql-block">  下午组织参观了伊犁林则徐纪念馆。它是历史镜鉴与当代回响完美结合。伊犁林则徐纪念馆以空间叙事为主,复现了民族英雄的逆境坚守:从虎门销烟的全球禁毒先驱,到谪戍伊犁仍兴水利、惠民生,其精神穿透时空,成为边疆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的象征。该馆不仅是文物陈列之所,更以“爱国+禁毒+廉政”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持续激活历史记忆,警示后人:唯以清廉报国、勠力同心,方为强边固疆之正道。</p> <p class="ql-block">  历经6个多小时的长途颠簸,我们来到了乔尔玛烈士陵园。它是为纪念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168名革命烈士而建的国家级陵园,位于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乔尔玛镇(天山深处217国道旁),背靠雪山、俯瞰喀什河,环境肃穆庄严。</p><p class="ql-block"> 独库公路是1974年由国务院、中央军委下令修建的战备国防公路,由解放军工程部队历时10年(1974–1983年)完成。 </p><p class="ql-block"> 数万官兵在极端环境中施工(海拔3000米以上、常年冰雪),因雪崩、塌方、冻伤等事故,168名官兵献出生命,平均年龄仅22岁,最小的16岁,最大的31岁。 </p><p class="ql-block"> 2013年列为新疆首批革命文物,2021年启动650万元援疆项目升级红色旅游服务区。</p><p class="ql-block"> 烈士纪念碑高20米,汉白玉贴面,正面镌刻红字“为独库公路工程献出生命的同志永垂不朽”,背面基座刻有128名烈士姓名(部分烈士遗体未找到,名单不全)。 </p><p class="ql-block"> 烈士墓区168座墓碑依山势排列,每座刻有烈士姓名、职务、籍贯及牺牲原因(如姚虎成副营长因雪崩牺牲、李善国指导员因塌方殉职)。 </p><p class="ql-block"> 天山独库公路纪念馆陈列着数百件筑路文物:钢钎、十字镐、矿灯、施工图纸、烈士遗照(仅存28幅)及抵御严寒的皮大衣。 独库公路沙盘模型:展示公路穿越天山的险峻地形。</p><p class="ql-block"> 筑路官兵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信念,在黄羊难攀的绝壁开凿道路,用生命缩短南北疆路程近500公里,被誉“中国公路建设史上的丰碑”。 </p><p class="ql-block"> 主要典型事迹:班长郑林书在暴风雪中将最后一个馒头让给新兵陈俊贵,自己牺牲;老兵李新民为探路被激流冲走。 </p><p class="ql-block"> 守护者的故事:老兵陈俊贵放弃安逸生活,携家带口守墓30余年,义务讲解烈士事迹,被央视报道。 </p> <p class="ql-block">  一座公路丰碑,一曲生命壮歌</p><p class="ql-block"> 乔尔玛烈士陵园不仅是安葬英魂之地,更是天山精神的具象化载体:见证了168名青年以血肉之躯打通天堑的悲壮史诗; 通过陈俊贵等守护者的传承,将“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注入边疆建设与民族团结。 </p><p class="ql-block"> 今日游客驰骋“中国最美公路”时,于雪山云杉间仰望纪念碑,方能深刻理解:坦途之下,皆是忠骨。</p> <p class="ql-block">  次日,我们来到了石河子周恩来纪念馆,它位于新疆石河子市北泉镇,是为纪念周恩来总理1965年视察石河子垦区而建的国家级红色教育基地,也是国内唯一一座周恩来总理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1965年7月5日,周恩来总理与陈毅副总理出访归国途中,亲临石河子垦区,在总场白杨林带接见军垦战士及上海支边青年,提出“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著名论断,极大鼓舞了边疆建设者的士气。 </p><p class="ql-block"> 总理逝世后,由军垦战士自发筹建,1977年7月1日落成纪念碑,选址于总理当年接见群众的林带旁。</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由仿古围墙环绕,主体建筑包括:</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总理纪念碑:碑体总高12.8米,碑身高7.8米(象征总理享年78岁),碑文高6.7米(象征视察时67岁);瞻仰平台红砖铺面宽8.1米,寓意“八一”南昌起义。碑文内容:正面镌刻“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鎏金大字,背面为农八师党委题记,两侧刻有总理题词:“高举毛泽东思想的胜利红旗,备战防边,生产建设,民族团结”。 </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北侧):设正厅、3个展厅及放映厅。正厅陈列总理接见上海知青的巨幅照片及78厘米高半身铜像;展厅展出230余幅历史图片、生前用品(如公文包、大衣)及群众联名请求总理保重身体的大字报。 </p><p class="ql-block"> 纪念厅(南侧):内设长9米、高2.2米的大型浮雕《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和新疆各族人民在一起》,旁陈列总理视察时乘坐的红旗轿车。 </p><p class="ql-block"> 2003年增设青铜群雕,展现周总理、陈毅与18名军垦战士阔步向前的场景,强化“与民同心”的意象。 </p><p class="ql-block"> 总理视察讲话为知识青年扎根新疆注入精神动力,推动了垦区农业、工业发展,成为“军垦文化”的核心符号。 </p><p class="ql-block"> 通过接见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群众,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浮雕与群雕均强化这一主题。 </p> <p class="ql-block"> 雪峰下的精神丰碑</p><p class="ql-block"> 石河子周恩来纪念馆以建筑符号(7.8米碑身、8.1米红砖)凝练总理生平,以实物展陈(红旗车、知青照片)复现历史现场,将一次边疆视察升华为“屯垦戍边”的精神图腾。其价值远超纪念本身: 见证知识青年“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边疆建设史诗;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持续传递“人民总理爱人民”的永恒主题,激励今人赓续红色血脉,筑牢西北屏障。</p> <p class="ql-block">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又称石河子军垦博物馆)位于新疆石河子市北三路59号,它是全国首家以新中国屯垦戍边革命历史为核心主题的专题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1988年成立筹备处,馆址设于原二十二兵团领导办公旧址(“陶峙岳公馆”),1995年10月正式开放,初名“石河子军垦博物馆”。2004年为纪念兵团成立50周年,依托市级文保单位“军垦第一楼”改扩建,更名为“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2008年向全社会免费开放,2010年完成二次改扩建,2021年为建党百年全面改造基本陈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历史展》。</p><p class="ql-block"> 展区分六大主题:</p><p class="ql-block"> 序厅:大型浮雕《天山胡杨》、兵团分布沙盘; </p><p class="ql-block"> “安边固疆,继往开来”:古代西域屯垦史; </p><p class="ql-block"> “艰苦奋斗,开创基业”:军垦战士拓荒实物(农具、生活用品); </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开拓进取”:兵团现代化进程; </p><p class="ql-block"> “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当代兵团成就; </p><p class="ql-block"> 尾厅“弘扬兵团精神”:总结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半景画《屯垦戍边》、虚拟现实多媒体厅还原军垦场景; 王震将军办公场景复原、中央领导人视察照片。</p><p class="ql-block"> 收藏文物5000件,其中军垦文物4000件,29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为全国之最。 镇馆之宝 是296块补丁的军大衣:象征军垦战士艰苦创业; </p><p class="ql-block"> 陶峙岳司令员的“嘎斯69”吉普车: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p><p class="ql-block"> 军垦农具:铁犁铧、坎土曼(新疆传统农具)、摆漏等。</p><p class="ql-block"> 年均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累计参观量逾600万,免费开放后成为全国青少年研学实践与爱国主义教育核心基地。</p><p class="ql-block"> 开展数字博物馆(2023年上线),拓展线上教育。</p><p class="ql-block">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百家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2025年入选首批“国有公益性收藏单位”。</p> <p class="ql-block"> 戈壁上的精神丰碑</p><p class="ql-block"> 石河子军垦博物馆以实物见证(补丁军大衣、垦荒农具)与科技叙事(半景画、数字展陈),复现了兵团人“割荆棘、战沙海”的史诗。其价值远超博物馆本身——既是屯垦戍边精神的物化载体,更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持续滋养新时代边疆建设的思想根基。</p> <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新疆裕民县小白杨哨所。哨所位于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西南的巴尔鲁克山脚下,中哈边境线旁,距县城约62公里,紧邻G219国道。 原名“塔斯提哨所”(哈萨克语意为“石头堆”),建于1962年8月,最初为边防连前哨,环境恶劣,四周荒芜,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 </p><p class="ql-block"> 1982年,锡伯族战士程富胜探亲归队时,携带母亲赠送的10棵白杨树苗栽种哨所旁。官兵以洗漱用水浇灌,最终仅1棵存活。1983年,词作家梁上泉据此创作歌曲《小白杨》,1984年经阎维文演唱传遍全国,哨所由此更名为“小白杨哨所”。 </p><p class="ql-block"> “小白杨精神”:扎根边疆:白杨树在戈壁中顽强存活,象征官兵“向下扎根、蓬勃向上”的坚守意志。树干刻有“守卫祖国”“小白杨守边防”等红色大字,成为戍边军人的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 军民同心:程富胜母亲赠树苗的举动,体现军民共筑边防的深情,被提炼为“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的爱国训导。 </p><p class="ql-block"> 院内有30米高的白杨树:当年存活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矗立于哨楼旁,系有红色绸带,成为游客必访的“精神地标”。 </p><p class="ql-block"> 迷彩哨楼:顶部飘扬五星红旗,外壁悬挂“祖国在我心中”展板;</p><p class="ql-block"> 小白杨展馆:陆军胸标造型,内设“历史沿革”“白杨风采”等展区,陈列军用水壶、手电筒、戍边日记等文物,还原官兵艰苦创业史。 </p><p class="ql-block"> 2003年,因中哈边界调整,哨所西移新址,原址改造为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命名)及红色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免费向社会开放。 </p><p class="ql-block"> 新兵入伍:在哨所前宣誓并聆听小白杨故事; 老兵退役:举行军旗告别仪式,录制纪念光盘。 </p><p class="ql-block"> 如今裕民县民众自发编排情景剧《永远的小白杨》,延续精神传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戈壁忠魂,精神永续</p><p class="ql-block"> 小白杨哨所以一棵树·一首歌·一种精神,凝练了边疆卫士的忠诚与坚韧。 </p><p class="ql-block"> 从“石头滩”上的孤独树苗,到傲立边关的参天白杨,再到万人瞻仰的红色地标,它既是军民共筑边防的史诗见证,更是“扎根边防、蓬勃向上”时代精神的鲜活载体。</p><p class="ql-block"> 今日,当《小白杨》歌声再起,哨所的一砖一木仍在诉说:忠于祖国的信仰,终将在荒芜中绽放生命的苍翠。</p> <p class="ql-block">编辑整理:宁文钊</p><p class="ql-block">音乐伴奏:小白杨钢琴曲</p><p class="ql-block">仅代表个人感悟</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2025年7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