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故事)西域行:天山屯垦

陈肯

<p class="ql-block">  自汉朝在西域设置地方政府机构——西域都护府起,到唐朝安西大都护府,再到明朝行省和清朝伊犁将军府,直至新中国成立,王震将军根据中央指示,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新一轮的屯垦,改革开放之后,实行兵团城市相结合的“师市合一”模式,新疆一直是历朝历代屯兵屯田的地方。可以这么说,新疆的发展史除了丝绸这一商业媒介外,也是一部屯兵屯田史。屯兵屯田为新疆发展夯实农业基础,提供充足物质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新疆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极大促进天山南北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张骞、班超、林则徐、左宗棠和王震等都是彪炳史册的伟大人物,他们见证了新疆的繁荣与变迁,还有汉武帝、成吉思汗、康熙帝、乾隆帝等帝王,是新疆统一融合的推动者、实施者。</p> <p class="ql-block">  位于阿拉尔市的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是新中国新疆屯垦的集中反映,是几代垦荒人的集体记忆。</p><p class="ql-block"> 三五九旅前身在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六军团;抗日战争时期是著名的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在保卫延安和南泥湾大生产期间,又荣获“延安模范”的赞誉;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第二军步兵五师。1950年王震将军率领10多万大军挺进新疆,克服重重困难,平定了新疆全境。1953年6月,奉毛泽东主席令,他们本着不与民争利,不给新疆各族添负担的铁律,铸剑为犁,在塔里木盆地集体整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即后来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像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开启了新疆屯垦戍边的新生活。他们挖“地窝子”作住所,自制农具,开挖沟渠,用汗水和牺牲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英雄赞歌,用赤诚铸就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把青春和生命都献给祖国西北边陲建设的壮丽事业。“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就是对这支立过无数战功的英雄部队成长发展历史最形象的概括。</p> <p class="ql-block">  为让后人永远铭记这一段段壮丽岁月,2006年7月,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开工兴建,2009年9月建成开馆。纪念馆的外观宛如一幅天山之巅的壮丽画卷,静谧而庄重。展馆设置了八个展陈主题区:西域屯垦,源源流长;英雄部队,功勋卓著;艰苦创业,屯垦荒原;五湖四海,投身兵团;建设大军,铸就辉煌;中流砥柱,铜墙铁壁;建设城市,勾画家园;构建和谐,奔向小康等内容。再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兵团军垦战士在塔里木屯垦戍边的艰苦历史。以“十个一”(一条跨越时空的历史隧道、一支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一幅建城戍边的壮丽画卷等),生动展示三五九旅部队光辉的发展历程,部队就地转业后,在西北边陲戈壁荒滩上屯垦戍边的无私奉献精神,及师市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建设成就,进一步弘扬了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里,最让我动容的当属“八千湘女上天山”:二十万官兵屯垦天山,扎根新疆,他们绝大多数尚未婚配,不解决这个问题,屯垦“一代而终”的历史悲剧将再度重演。因此,决策者们决定,征召女兵解决这一问题。在党中央建设新疆的号召下,20世纪50年代初,一群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湘女们,为了建设祖国边疆,远赴新疆垦荒援建的故事轰轰烈烈拉开序幕。她们的到来,为西北边陲带来了生命的曙光和幸福的希望。部队快速为她们组建了革命家庭,终于完成先人们无法完成的两代屯垦、世代赓续的历史使命。</p> <p class="ql-block">  从此,优秀的兵团儿女,像一枚枚铆钉牢牢钉在祖国西北边陲,他们虽已不是部队编制,不拿军饷,不穿军装,却把部队作风看得比命还重;他们不是农民,却靠着艰苦奋斗,努力开拓,把天山两侧垦荒个遍,荒漠变成绿洲,戈壁变成良田。他们不声不响站成国家的脊梁,心里揣着的,永远是心中的国与脚下的土。</p> <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仰望阳光下熠熠生辉的玻璃墙体,我对三五九旅新疆屯垦、对胡杨大漠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里存放的不仅仅是一部讴歌屯垦精神的史诗,更让人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那不屈与奉献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