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姓起源与迁徙

王道生一许由与许氏文化学者

<p class="ql-block">  王道生 李立新</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许姓在宋人编纂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0位。截止2010年,人口总数881万多(含台、港、澳)。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许姓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26位。是源于河南的中华大姓之一。</p><p class="ql-block"> 许姓出自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姜姓,炎帝神农氏是其远祖,相传因尧舜时代的著名贤人许由而得姓。许由,一作许繇, 字武仲、一字道开,是上古时代一位高洁清节之士。相传尧帝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至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p> <p class="ql-block">后世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代隐居不仕者。尧、舜禅让的故事,作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成为千古美谈,许由也因此成为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据传他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亦称他为“三代宗师”。</p> <p class="ql-block">  晋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阳城槐里的地望,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带。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箕山也叫许由山。《史记•伯夷列传》中司马迁就曾说过: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而《太平御览》引《西征记》云:“许昌城本许由所居”。在今天河南省的登封市、许昌市、禹州市、鄢陵县一带,沿颍河流域,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许由的传说,保存着大批有关许由的遗迹。唐•颜师古在《急就篇•注》中说:“许氏,许由之后也。” 南宋文天祥在《五云夏造许氏初修族谱序》中说:“按许氏,自由隐许,遂以为姓。今许州箕山有由所葬之处,即其地也。”</p> <p class="ql-block">  西周初年,周成王(前1042~1021年)时期,册封在文王时已经任职“司明刑”,即主管司法,随后又“扞辅武王”,参与伐纣战事,立有大功的吕丁于许地(今河南许昌东) , 建立男爵许国。因吕丁排行第三,所以称吕叔,其被封许国后又称许叔,因死后谥号为“文”,故历史上又称许文叔。春秋时许国被郑、楚等国所逼,辗转迁徙,前506年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到战国初,传至国君元公结时,被楚国所灭,子孙为了纪念故国,即以许国国名为姓,这成为早期许姓的又一个重要来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许姓得姓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历程。许姓的迁徙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战国以前、战国至唐宋以及元明以后。</p><p class="ql-block"> 战国以前这一时期,许姓人的迁徙主要局限于今河南省。许部落发源于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嵩山一带,为了寻求更为优越的生存环境,在许由的率领下,许部落沿颍水向东南迁徙 ,来到了今天的许昌一带,因这里土地肥沃、草木茂盛,就在这里定居下来。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论述:“四岳是姜姓,后来发展为四个分支,即齐、吕、申、许。‘许,太岳之胤也’,在今河南许昌县。传说许姓的始祖许由,居颍水之阳,在今河南登封县。司马迁说:‘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也在这个地方。后来的许国应是从这里迁去的。”颍水流域的登封市、许昌市禹州市、鄢陵县等地是许姓人的最早活动地域。</p> <p class="ql-block">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吕丁于许(今河南省许昌市) ,建立男爵许国,开始了许姓人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许国立国之后,曾经霸于中国,一度成为“东诸侯之最”,相当强盛。后来在郑、楚等国的畏迫下,逐渐衰落,被迫不断迁徙。前576年,文叔第15世孙许灵公从许迁国于叶(今河南省叶县西南) ;前533年,文叔第16世孙许悼公买迁国于夷(今安徽省亳县东南、一说西),紧接着楚灵王又迁许国到荆楚内地 (今属湖北省当阳市);前528年又复迁于叶;前524年,许悼公买又迁国于析(今河南省内乡县西北) ;前506年,文叔第17世孙许哀公斯迁国于容城(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南),至文叔第19世孙男公结,于前481年为楚所灭。许国在容城灭国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p> <p class="ql-block">  战国至唐宋这一时期,是许姓由河南省向全国各地播迁的时期。许国自容城灭国后,子孙分迁汝南、高阳等地。汝南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平舆县一带,高阳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东。汝南、高阳后来形成了许姓最著名的两个郡望,并以此为据点向全国各地辐射。东汉末年,汝南许氏分迁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 ,后分别形成望族;战国时期,高阳许氏一支迁于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南朝时期高阳许氏一支迁于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又有一支迁于新城(今浙江省富阳县),后分别形成望族。这一时期,许姓还先后多次自河南分批迁入福建。最早迁入福建省的许姓人是西汉武帝时左翊将军许滢,他于公元前135年奉命自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入闽平越, 今福建同安、金门许氏多为其后裔;</p> <p class="ql-block">唐高宗景龙二年(708)许辅乾由中州来闽任武荣州(泉州)刺史,其后分居莆田、晋江等地。唐朝初年,汝南许氏一支迁于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固始许氏在唐、五代时期前后有三支入闽:其一,唐初总章二年(669) ,河南固始人许天正入闽平乱,为开拓闽漳立下大功,被许姓奉为开闽漳始祖,其后散居于同安、安溪、海澄、马坪以及广东潮州等地。</p> <p class="ql-block">其二,唐僖宗中和年间(882~885), 河南固始人许爱入闽镇守漳、泉二州,先居瑶林,后迁石龟,子孙遍布漳泉二州。</p> <p class="ql-block">其三,唐僖宗四年(887), 河南固始人许十一随王审知入闽,后居闽清,其后代主要分布在闽侯地区。</p> <p class="ql-block">  元明以后这一时期,许姓迁徙主要是自江西分迁南方各省,并由福建、广东等地播迁海外。南宋礼部尚书许贵故籍万安(今江西省万安市),许贵晚年看到南宋江山岌岌可危,为保存家族血脉,他把自己和其兄许富的财产分为九份,平分给九个子侄,让他们分迁各地,散居于赣、粤、闽、鄂、湘、川、桂等省,今广东电白、福建长汀、湖北仙桃、湖南汝城、四川仁寿、广西防城、海南文昌等地许氏均为许贵后裔,由江西万安迁来。此外,另有一支许姓,其祖上为高阳许氏,先由高阳迁汝南,再迁楚州(今河南信阳), 再迁同州(今陕西大荔)、西安,最后在元金吾卫上将军许威的率领下,来到今河南灵宝,爱其风土,遂安家于此,这支许姓在明代相继有四人任尚书,在当地形成望族,至今已传26世,有数千人之众,并留下有许家祠堂、许家坟、东崖精舍、石马院等文化遗迹和人文故事。</p> <p class="ql-block">  今越南、缅甸、泰国、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许姓人多为许姓闽漳始祖许天正之后,明清时期由珠浦(今福建金门)迁居海外。</p><p class="ql-block"> 许姓入台也集中于明清两代,主要由福建迁入台湾:明永历年间,泉州人许友仪、许源兴、许盛森、许怀冲、许申等分别迁入嘉义、台南、云林等县;清康熙年间,又有泉州许姓人入垦新竹、云林等县;雍正年间,同安人许利生入垦新竹县,漳州人许德裕入垦彰化县;乾隆年间,泉州人许大岳入垦台北县,漳州人许阿九入垦同县,漳浦人许山河入垦苗栗县;嘉庆年间,泉州有许姓人入垦屏东县。</p> <p class="ql-block">  注:本文系作者根据其合作编著的《根在箕山》《历代名人咏箕山许由诗集》《许氏源流》《许由圣迹探访与研究》等书刊中一批专家的有关论文,和最新考古发现《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封许之命》整理而成。此文已被载入《中华许氏文化》等书刊,和海内外许氏新编的《许氏族谱》及宗亲会纪念特刊中,此次发表时文中个别内容稍有修改更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王道生系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许姓委员会(原河南省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会)创始人、原会长,《许氏文化》创刊主编;2019年被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授予“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2023年在马来西亚被第二十届世界许氏宗亲恳亲大会上被授予“对许氏起源历史研究和促进世界许氏文化繁荣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荣誉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李立新博士,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此前曾兼任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许姓委员会(原河南省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是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突出贡献专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