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麦田里的守望者</p><p class="ql-block">——记“时代楷模”徐淙祥的种粮报国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盛夏的皖北平原,热浪翻涌,青翠的玉米田在烈日下舒展着叶片。72岁的徐淙祥蹲在田埂上,粗糙的手指轻捻玉米叶,眯起眼睛观察叶脉间的虫迹。他的身后,53本泛黄的笔记本摞成“小山”,密密麻麻记录着半个世纪的气候、墒情与作物生长数据。这片土地上,一位普通农民用坚守与智慧,将“望天田”变为“高产田”,更用一生践行着“把饭碗端在中国人手里”的誓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从饥饿记忆到科技种粮:一位农民的初心觉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3年,徐淙祥出生在安徽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1972年,高中毕业的他本可成为民办教师,但大伯因营养不良去世的场景刺痛了他的心。“那时小麦亩产不足300斤,大豆不到100斤,乡亲们连温饱都难。”站在大伯的墓前,19岁的徐淙祥暗下决心:“外国能亩产千斤,我们为什么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拒绝城里的工作,回到黄土地。没有设备,就用放大镜观察麦苗;不懂技术,就彻夜研读农业书籍。1973年,他自创草木灰堆肥法、烟叶土农药,让自留地小麦增产40%。1983年,他考取乡农民技术员,与科研单位合作完成栽培试验,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能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种好粮,俺能不要命。”徐淙祥常说。1991年,他担任乡农技站站长,面对砂姜黑土“雨天泥浆、晴天硬块”的困境,带领团队通过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等技术改良土壤。2003年,高蛋白大豆丰产试验遭遇洪涝,他冒雨在齐膝深的水中扒沟排水3天,腿上划满血口,最终以单产181.6公斤创下灾年奇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从单打独斗到共同富裕:合作社里的“科技接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0年,徐淙祥牵头成立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230亩,其中1230亩为示范田。他引入北斗导航播种机、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将传统农耕变为智慧农业。“过去一人一天种10亩地,现在无人机一小时能播100亩。”孙子徐旭东大学毕业后返乡,用数字化技术推动生产现代化,2024年夏收实现4个小麦品种平均亩产突破800公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合作社不仅追求高产,更注重“带富”。徐淙祥将2000多户贫困户纳入合作体系,通过“租赁入股+全程托管”模式,让农民变身“股东”。他编写的120首“种粮宝典”谚语,如“小麦拔节需肥大,壮苗也要把肥下”,将复杂技术转化为朗朗上口的口诀,免费传授给乡亲。如今,合作社年接待观摩6000余人次,举办培训70余场,带动太和县大豆种植面积超100万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独木不成林,要让大家一起富。”2022年,徐淙祥成立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构建“大户带小户、技术传万家”的网络。在田间学校,他亲自演示精量播种、赤霉病防治技术,让小农户也能掌握“种粮秘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从田间到人民大会堂:一位农民代表的“三农”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徐淙祥的提案始终围绕“三农”。2023年,他推动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2024年,建议修改《农业保险条例》覆盖高产示范田;2025年,提交《自然灾害防治法》议案。他说:“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粮仓才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徐淙祥种植的小麦再创新高,他激动地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6月27日,回信抵达:“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希望种粮大户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捧着信,这位老农泪流满面:“真没想到,总书记还记得俺这个种粮能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从青丝到白发:三代人的“种粮接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徐淙祥的儿孙也投身农业。儿子徐健引入智能灌溉系统,孙子徐旭东操作无人机巡田。三代人累计种田1.8万余亩,生产粮食超2万吨。实验室里,徐旭东测算数据;示范田中,他驾驶农机驰骋。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他们见证着中国农业的变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要还能动,我就要带着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徐淙祥说。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八个字,是他一生的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麦田里的永恒守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中央宣传部授予徐淙祥“时代楷模”称号。颁奖词写道:“他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时代农民典范,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活教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徐淙祥的示范田里,“阜航麦1号”平均亩产811.29公斤,“皖垦麦22”达818.52公斤,玉米高产田块更突破1009.1公斤。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农民对土地的深情,是一个国家对粮食安全的坚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麦浪滚滚,岁月悠悠。徐淙祥的身影依然穿梭在田埂上,与这片沃土融为一体。他告诉我们:平凡的岗位也能创造非凡,普通的劳动者亦可书写传奇。而他守护的,不仅是一季丰收,更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说明:该美篇参考网络公众号有关时代楷模徐淙祥先进事迹报道文章及图片视频。</p> <p class="ql-block">徐淙祥(1953年生人),今年72岁,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人,农民高级农技师,现任安徽省太和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党支部书记、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会长。</p> <p class="ql-block">徐淙祥获得了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等重要奖状,并当选为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代楷模:由中央宣传部授予,以表彰他在农业领域的杰出贡献和对国家粮食安全的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诚实守信模范):于2025年5月23日获得,彰显了他在种粮事业中的诚信和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国劳动模范:这一称号认可了他在农业劳动中的卓越表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国十佳农民:表明他在农民群体中的优秀表现和突出成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