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之旅(四)

竹枝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月24日的行程安排:库车--克孜尔千佛洞--图木舒克/巴楚。</span></p> 克孜尔石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克孜尔千佛洞石窟:</i></b></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中国飞天艺术的源头</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中亚佛教艺术的高峰</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世界文明的荟萃之地</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世界大像窟艺术的源头</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石窟寺的源头</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壁画故事的海洋</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龟兹乐舞的画廊</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克孜尔千佛洞,又称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佛教西渐,第一站就是龟兹古驿,这里被称为“西域的卢浮宫”。龟兹的洞窟、壁画虽然居于敦煌之下,但开凿于公元3世纪后期,早于敦煌莫高窟300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须摩提女请佛缘》,开凿于公元7世纪,克孜尔石窟第224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克孜尔千佛洞,背倚明屋达格山,南临渭干河,是我国修建较早、规模较大的石窟寺群,也是反映龟兹古国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与敦煌莫高窟齐名,堪称“中国第二敦煌”,素以优美的壁画著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宫伎乐》,开凿于公元7世纪,库木吐喇石窟第31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窟群分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绵延3千米,共有石窟251个,现有编号的洞窟有236个,内存壁画约1万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克孜尔千佛洞艺术是洞窟、雕塑、和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成独有的龟兹风格,从中可以窥见古代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流传和演变的脉络。</span></p> <p class="ql-block">(《降服六师外道》,开凿于公元7世纪,克孜尔石窟80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库车,古称龟兹,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边缘,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是古西域北道上的大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或公元1世纪时,佛教传入龟兹。</span></p> <p class="ql-block">(《菩萨兜率天宫说法图》,开凿于公元4世纪,克孜尔石窟第77窟)</p> <p class="ql-block">(《游泳者》,开凿于公元4世纪,克孜尔石窟第77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3世纪,佛教在龟兹进入鼎盛期,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宗教建筑、雕塑和壁画艺术,使得龟兹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石窟群,产生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龟兹石窟艺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克孜尔千佛洞大约开凿于3世纪,5~8世纪达到鼎盛,在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span></p> <p class="ql-block">(《蛤闻法升天及水流大树喻》,开凿于公元4世纪,克孜尔石窟第77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克孜尔千佛洞现存编号洞窟236个,较完整的135个,留存壁画的80个。这些石窟一部分是供僧侣居住和坐禅的,另一部分是供僧众拜佛和讲经说法的。</span></p> <p class="ql-block">(《波斯匿王礼佛》,开凿于公元7世纪,克孜尔石第206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建筑风格上,佛殿又分为窟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的中心柱窟;还有部分是窟室较为规则的方形窟。不同形制的洞窟用途不同。</span></p> <p class="ql-block">(《龟兹供养人》,开凿于公元7世纪,克孜尔石窟第8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能体现克孜尔石窟建筑特点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为主室和后室。石窟主室正壁为主尊释迦佛,两侧壁和窟顶则绘有释迦牟尼的事迹如“本生事迹”或“化身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吹排箫的伎乐天人》,开凿于公元6世纪,克孜尔尕哈石窟第30窟)</p> <p class="ql-block">(《散花供养的伎乐天人》,开凿于公元6世纪,克孜尔石窟尕哈石窟第30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除中心柱式石窟外,修建大像窟、塑造大型立佛像,也是龟兹佛教造像的重要传统。</span></p> <p class="ql-block">(壁画《天人》,库木吐喇石窟谷口区新2窟主窟穹窿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龟兹石窟早期大像窟建于4世纪初中期,而云冈石窟两身立佛建于5世纪60年代,要晚于龟兹约一个世纪。巴米扬石窟大立佛年代虽为同代,但数量有限。</span></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尕哈14窟《龟兹供养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龟兹大像窟和大立佛不失为龟兹佛教艺术的丰碑,对周边佛教造像产生过重大影响,对世界造像史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205窟《龟兹王托提卡及王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只是,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龟兹石窟大像窟的立佛像,现已无存,只剩下主室那高大的拱券形窟型,有的甚至连主室也多毁坏。</span></p> <p class="ql-block">(克孜尔47窟《对鸟图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克孜尔千佛洞的大量壁画,是研究文化交流的珍贵形象资料之一。其中,伎乐壁画又是极其丰富的一部分。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的交流,而且能够得知古龟兹世俗的生活场景。比如克孜尔壁画中伎乐人物被加上了彩色的披帛,随风飘逸、迎风飞舞、极富动感。包括宝珠、法器等物品也缀似彩带飘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在舞蹈形象上,克孜尔壁画中S形的人物曲线,女性头右倾,胸侧转向左,臀部向旁耸出的独特立姿,显然深受印度舞蹈的影响。另外还有乐器的流传,诸如五弦琵琶,弓型箜篌等,都是随佛教传入龟兹的印度系乐器。</span></p> <p class="ql-block">(库木吐喇45窟《因缘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克孜尔石窟壁画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菱形格构图‌,即每个菱形格内独立讲述一个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或供养人故事,通过典型情节的连环画形式展现,既节省空间又增强叙事性。这种构图源于佛教须弥山概念,成为龟兹石窟独有的艺术形式。 ‌‌</span></p> <p class="ql-block">(《飞天》,开凿于公元7世纪,克孜尔石窟新一窟)</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千佛洞洞窟前的黑色坐像,为龟兹人鸠摩罗什(344-413),出生于西域龟兹,是与玄奘齐名的佛经翻译家。他幼年就随母出家,先学小乘,后改学大乘。385年,鸠摩罗什到河西走廊的重镇——凉州(今甘肃武威)呆了十六七年。</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401年,后秦王姚兴以上宾之礼迎接鸠摩罗什到长安。除了在长安讲授佛法以外,他还不遗余力地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他和800多名弟子一起,用意译的方法共翻译了《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等共74部384卷。鸠摩罗什所翻译的佛学经典文笔空灵、辞藻美妙,在一千多年的佛教发展历程中一直被沿用,对历史上的佛教中国化产生过重大影响。</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克孜尔千佛洞现在每天开放6窟,每窟安排有讲解员。今天开放了谷西区第8、10、17、27、32、34等,只见各窟主佛缺失,四周壁画损坏异常严重。我在网上查了下,这六窟算保存较好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8窟:即十六佩剑者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开凿年代约为公元7世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该窟为中心柱窟,前室已将塌毁,主室和后室遗址转为完警。主室券顶绘以精美的菱格故事画,色彩绚丽,构图跌峦起伏,每个菱格描绘一个佛教故事,为龟兹壁画艺术之独创。主室入口上方“说法图”中所表现的飞天形象,雍容华贵,凸显了本土艺术特色。左右角道两侧残壁原绘十六身精美的能兹( 佩剑武士)供养人,20世纪初被德国探险队剥走,原作现存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10窟:开凿年代约为公元5世纪。该窟为僧房,由侧甬道和居室组成,是供僧人禅修和起居的 的场所,居室内尚残存壁炉和土炕等生活设施。居室后壁留有我国朝鲜族画家韩乐然1946年呼吁“保护石窟壁画”的题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17窟:菩萨天开窟。开凿年代约为公元6世纪。中心柱窟,主室券顶满绘菱格本生故事。题材和种类有40余种,主室前壁上方绘弥勒兜率天说法;甬道侧壁的立佛身上绘出“六道”,或为卢舍那佛在龟兹造像中最初的雏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27窟:即多龛窟,开窟年代约为公元5世纪。原为方形窟,约公元7世纪改建成中心柱窟,该窟的改建曾受到汉地佛教因素的影响,改建后正壁佛龛与后甬道相通,主室为平棋顶,四壁密布佛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32窟:开凿年代约为公元5世纪。中心柱窟。主室券顶菱格及两侧绘因缘故事,保存较好,有“小儿散花供养佛”、“提婆达多砸佛、佛度恶牛”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34窟:即思惟日神窟,开凿年代约为公元5世纪。原为僧房窟,约公元7世纪改建为中心柱窟,主室券顶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保存较为完好;券顶中脊天相图中的“月中兔”,反映了古代龟兹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克孜尔石窟,每个窟都比较小,看上去并不壮观,但它对于研究我国佛教史、美术史、美术理论和古龟兹的社会历史,有着特殊的价值。这些壁画,除了宗教内容外,还有许多表现耕种、狩猎、商旅来往、音乐舞蹈和民族风貌的画面。遗憾的是,目前克孜尔石的许多精华,仍留在国外,未来的研究者还须多多努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1年3月4日,克孜尔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季羡林先生评价龟兹是唯一的“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交汇点”,克孜尔石窟用真实和精彩,讲述了民族迁徙、宗教更替、国家兴衰;它用身世,向有缘人演示“一眼千年”,论证了不同文化的包容、交流、融合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跨越千年历史长河,龟兹石窟虽历尽沧桑,但依然神秘壮美、弥足珍贵,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开放包容特质展示出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风范。</span></p> <p class="ql-block">(龟兹石窟遗址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注:△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由乐僔和尚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开凿,历经十六国、北魏、隋、唐等十余个朝代,跨度超过千年。‌‌‌‌</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384年至417年)。后秦政权对佛教的支持为麦积山石窟的初期建设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是首个由皇家开凿的大型石窟群,其修建始于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时期,开凿时间为和平元年(460年)‌,最初开凿了著名的“昙曜五窟”(第16至20窟),标志着工程正式启动。‌‌</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具体年代为公元493年。</p> 土陶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参观农三师非遗项目一一土陶技艺馆,原是7月25日的游览行程,改为今日进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馆,于2008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非遗项目,位于图木舒克市51团唐驿镇,总面积10975平米,建筑面积为3900平米,是南疆地区最大的土陶展览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土陶艺术,是新疆多民族的特产。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馆一共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展览区、土陶体验区以及传统土陶烧制区。展陈面积总2000平米,设两层陈立展览,一楼是土陶展厅,二楼为兵团非遗展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兵团非遗展厅二层展示了兵团的许多非遗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参观土陶技艺馆时,团队第三次合影。</span></p> 兵团精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晚宿新疆建设兵团3师所在地一一图木舒克,兵团三代的艾导介绍了兵团概况及金茂芳的事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54年由王震率领的我军第2兵团、国民党新疆起义部队改编的第22兵团、新疆三区民族军改编的第5军所组建。现在为计划单列的省级区划,总部驻乌市,辖14个师,总人口360万。兵团沿用师、团、连建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2年,新疆发生边民越境事件,兵团调遣1.7万职工奔赴当地,在伊犁、塔城、阿勒泰、哈密和博尔塔拉等长达2000多公里的边境沿线建立纵深10~30公里的边境团场带,改善了国家西北边防的战略态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5年3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被撤销。1981年12月,中央决定恢复生产建设兵团建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茂芳,1933年11月出生,山东济宁人,女,回族,1952年报名援建新疆,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代进疆女兵、第一代女拖拉机手,被誉为兵团“十二面红旗”之一,并荣获“最美奋斗者”、“十大戈壁母亲”等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一元纸币背面,女拖拉机手的设计融合了多位劳动模范的形象,其中金茂芳是原型之一。她驾驶的苏联产莫特兹35马力拖拉机现陈列于新疆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金茂芳与战友们在戈壁滩上开垦良田,创造了“变荒漠为绿洲”的奇迹;作为早期女性技术工人代表,她打破了性别偏见,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是女性榜样;人民币上的形象不仅是对个人的纪念,更是对兵团精神和时代奋斗者的集体致敬。‌‌</span></p> 图木舒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木舒克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的县级市,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理,与第三师实行“师市合一”体制,2004年正式建市,其行政级别与地级行政区平行,不隶属于喀什或其他地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兵团作为城市管理者,其辖区包含1市16个团场,分布范围虽覆盖喀什地区部分县市,但自身行政体系独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木舒克除了建制属新疆建设兵团所辖外,还有三个重要的看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这里与其他兵团城市不一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即唐王城。唐王城规模宏大,保存较好,由城址、铸币窑址、居住遗址等遗迹组成。东西长约260米,南北宽约160米,四角各有角楼遗迹。唐王城处于古龟兹国屯兵中心,是新疆最大的古城之一,对研究西域边政史具有重要历史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兵团非遗展厅二层展示的图木舒克城全景中,远景即为唐王城遣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这里有全球面积最大的原始胡杨林群,总面积达316万亩。 ‌‌该胡杨林沿叶尔羌河中下游分布,被称为“巴楚原始胡杨林”,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树龄普遍超过百年,部分区域保存着最古老的原始胡杨群落,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这里是刀郎文化的核心区域。元代察合台时期,为了躲避战乱,许多人大规模地逃到叶尔羌河下游荒无人烟的原始胡杨林里,聚在一起过着迂徙流浪生活,在当地,“刀郎”即“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于是就有了“刀郎”和“刀郎文化”的称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刀郎文化”主要表现在歌舞方面,即著名的刀郎舞、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麦西来甫,它记录了刀郎人最为久远的记忆。1964年10月,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县刀郎乐舞团曾进京为毛刘周朱等演出合影;2008年中央台青歌赛中也曾有表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为兵团非遗展厅二层展示的当地民间乐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在已是北京时间21点了,太阳还高高地不愿落下,图木舒克比山东大约晚了近三个小时。时间已近黄昏,图木舒克宽阔的大街行人稀稀疏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尽管太阳不甘寂寞,但城市的夜生活,还得早早准备。烧烤、小吃是夜市必不可少的项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晚,团队宿图木舒克市鑫瑞大酒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