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驶离绥芬河,我们夫妻俩驱车前往黑龙江鸡西市。这座边境小城可不简单:它是中国空军的摇篮,是北大荒精神的发源地,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活动地,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之地。我们首先到了位于鸡西市密山市密山镇的东北老航校纪念馆,追寻那段镌刻在中国航空史上的光辉岁月。</p> <p class="ql-block">东北老航校,即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府,被誉为“中国航空事业的摇篮”,见证了人民空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外,陈列着空军赠送的各式退役飞机,它们静默伫立,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翱翔蓝天的辉煌岁月。</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内,彭真同志题写的“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熠熠生辉,字里行间饱含着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礼赞。</p> <p class="ql-block">1946年3月,东北老航校在吉林通化诞生,后几经辗转,迁至牡丹江、东安(今密山)等地,谱写出一部波澜壮阔的航空教育史诗。</p> <p class="ql-block">初创时期,条件异常艰苦,学员们用马拉飞机、以酒精代替汽油,在极端简陋的环境中坚持飞行训练,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为了保障飞行训练,他们以酒精代汽油,用智慧和勇气克服燃料短缺的难题,成就了中国航空史上一段不朽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面对设备的匮乏,学员们轮流奋战,用自行车打气筒为飞机轮胎充气,展现出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p> <p class="ql-block">几架飞机共用一副螺旋桨,资源极度紧张的年代,他们以超凡的毅力与创造力,撑起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航校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既有起义的国民党空军人员,也有热血进步青年和部队骨干,共同为新中国航空事业奠基。</p> <p class="ql-block">办学期间,东北老航校共培养出126名飞行员、240名机械师等各类航空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长为新中国航空事业的中坚力量。</p> <p class="ql-block">在密山这片热土上,东北老航校度过了艰难而辉煌的岁月,成为人民空军诞生、发展、壮大的重要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这里走出了刘亚楼、王海等共和国空军司令员,以及众多空军副司令员、大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中,刘玉堤、王海等特级战斗英雄皆出自于此,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由这里培养出来的飞行员,以17架飞机编成整齐的队形,接受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的检阅。</p> <p class="ql-block">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坐落于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八五一〇农场区域的当壁镇兴凯湖畔,是铭记那段拓荒岁月的重要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步入纪念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碑后两幅巨型汉白玉浮雕,生动再现了无数建设者投身北大荒、将荒原变为“中华大粮仓”的壮丽史诗。</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外观形似抽象的汉字“北大荒人”,寓意北大荒人顶天立地、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前的五色土,象征着王震将军曾生活、战斗过的五个地方——湖南、海南、陕北南泥湾、新疆、黑龙江北大荒,承载着一段段厚重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北大荒,旧指黑龙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的广大荒芜地区,曾是风雪肆虐、苦寒荒芜的不毛之地。</p> <p class="ql-block">1947年,响应毛主席“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一批来自延安、南泥湾的军队干部率部挺进北大荒,在尚志县一面坡东太平沟建立临时场部,后成立松江省营第一农场(现宁安农场),拉开了开发建设的序幕。此后,宁安、通北、赵光等机械化农场相继建立,北大荒的开发正式启航。</p> <p class="ql-block">1955年,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萝北垦荒;1956年,王震将军率领1.74万名铁道兵指战员挺进北大荒;1958年,党中央号召全军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近十万复员、转业官兵奔赴而来,他们住草棚、喝泥汤、啃窝头,用“马架子”搭建住所,以顽强意志与坚定信念,在这片黑土地上扎下根来。</p> <p class="ql-block">在随后的岁月里,全国各地热血青年、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北大荒建设,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开发热潮,谱写出一曲曲青春无悔的奋斗赞歌。</p> <p class="ql-block">经过三代北大荒人不懈奋斗,昔日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如今已蜕变为美丽富饶的北大仓,成为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累计产粮超万亿斤,每年粮食调出量稳定在40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锈迹斑斑的垦荒农具镌刻着拓荒者的热血,泛黄的老照片里涌动着战天斗地的豪情,北大荒精神,是照亮前路的火炬,是激励后人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北大荒人用实际行动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农业发展拼搏奋进。</p> <p class="ql-block">在那段饥肠辘辘的岁月里,一位粮食保管员曾因饥饿昏厥,但他宁可饿倒,也绝不擅动一粒粮食。他用生命诠释了“宁肯人挨饿,不让粮受损”的誓言,用行动书写了廉洁自律的不朽篇章。</p> <p class="ql-block">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个个还原的历史场景,生动展现了北大荒开发建设的艰辛历程与辉煌巨变,让人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从亘古荒原到中华粮仓,每一粒粮食都凝结着先辈的汗水与信念。站在纪念馆中,我仿佛触摸到了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与奋斗的力量,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光辉。</p> <p class="ql-block">北大荒还是《第一行脚印》、《北大荒人》、《红灯记》、《老兵新传》的创作地。</p> <p class="ql-block">离开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时,已是中午时分,我们在纪念馆附近的一家小饭店用餐。午餐吃的是兴凯湖大白鱼,鲜嫩可口,令人回味无穷。饭店老板的父亲就是渔民,鱼是从兴凯湖捕的。出门左转几百米,便是美丽的兴凯湖。</p> <p class="ql-block">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密山市东30余公里处,是中俄界湖,也是中国边界上最大的界湖,湖光山色,令人心驰神往。</p> <p class="ql-block">兴凯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6000多年前,满族祖先肃慎人曾在此创造“新开流文化”。唐代称“湄沱湖”,辽金时称“北琴海”,清初称“兴喀淀”,嘉庆年间始称“兴凯湖”。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丰富的人文景观,被誉为“北国绿宝石”“东方夏威夷”。</p> <p class="ql-block">兴凯湖由大小兴凯湖组成,两湖之间由沙岗相隔。大兴凯湖东西长71公里,南北长90公里,最深处10米,平均水深3.5米,面积4380平方公里,北属中国,南属俄罗斯。小兴凯湖面积176平方公里,东西长34.5公里,南北宽4.5公里,湖深1至5米,为内陆湖。</p> <p class="ql-block">兴凯湖是鸟类的天堂,拥有289种鸟类在此栖息,是黑龙江省主要珍禽繁殖地之一,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1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在此繁衍生息。高等植物691种,脊椎动物360种,鱼类69种,其中兴凯湖大白鱼位列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首,名扬四海。</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园,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虎头镇乌苏里江畔,坐落在虎头要塞主阵地中猛虎山山顶。这里曾是侵华日军虎头要塞指挥部所在地,也是苏联红军攻克要塞时战斗最惨烈之地。</p> <p class="ql-block">纪念园中央矗立着21米高的二战终结地纪念碑,碑体分为四部分、五项内容,象征1945年。基座四周十五级台阶和八面护栏寓意日本投降时间,两侧浮雕栩栩如生,正面镌刻中英文碑文,背面车轮状构件象征二战在此终结。</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但驻守虎头的侵华日军仍凭借要塞负隅顽抗,直至8月26日,虎头要塞才被苏联红军攻克,此地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的激战地与终结地。</p> <p class="ql-block">沿着纪念园的阶梯状历史事件展示平台,宽17米、延展260米的平台两侧,以雕塑与文字形式生动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从战争爆发到最终胜利,每一座雕塑都定格了历史的关键瞬间,让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为纪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五千万人民,警示后人勿忘国耻、珍爱和平,虎林市政府自2009年起陆续投入560万元资金,建成占地439.5亩的纪念园区,使这片土地成为历史教育与和平理念传播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虎头要塞博物馆,全称为“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博物馆”,是集中展示侵华日军罪行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战的重要专题博物馆。馆内通过大量实物、图片与史料,真实还原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成为铭记苦难与抗争的见证之地。</p> <p class="ql-block">早在1934年,日本关东军便强征十余万中国劳工,开始修筑这座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的虎头要塞。历时六年,耗资数亿日元,至1939年基本完工。这座要塞不仅见证了日军侵华的野心,更凝结了无数中国劳工的血汗与生命。</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展厅。一层主要展示东北沦陷时期的历史背景、日伪统治下的虎头镇面貌以及虎头要塞的整体构造;二层则聚焦劳工苦难、虎头要塞之战全过程及和平呼唤,陈列着侵华日军与苏联红军当年使用的枪支弹药、衣物等实物资料。地下展厅则部分还原了虎东山要塞的内部结构,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虎头要塞中心区域正面宽达12千米,纵深6千米,由猛虎山、虎北山、虎西山、虎东山、虎啸山五大阵地构成,其中猛虎山为主阵地。地下工事错综复杂,设有指挥所、粮库、弹药库等多个功能区,竖井直通山顶观测所,通道纵横交错,宛如蛛网,充分展现了日军防御体系的严密与残酷。</p> <p class="ql-block">乌苏里江自虎头镇蜿蜒而过,这里是这条美丽江河的起点。江水静静流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与和平的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园不远处处,一座巨型“虎”雕塑巍然矗立,气势磅礴,也寓意着“虎啸和平”的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珍宝岛,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方一侧,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行政归属黑龙江省鸡西市虎林市珍宝岛乡,是中华民族捍卫主权与尊严的象征之地。</p> <p class="ql-block">这座岛屿面积约0.74平方公里,因其形似元宝而得名“珍宝岛”,满语中称其为“古斯库瓦郎”,意为“军队营盘”,足见其战略地位之重要。</p> <p class="ql-block">1969年3月,珍宝岛成为中苏边界冲突的焦点。面对苏军的多次入侵,中国边防部队奋起反击,经过激烈战斗成功捍卫国家领土主权。这场自卫反击战不仅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无畏,也深刻影响了国际局势,为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发展提供了契机。</p> <p class="ql-block">如今,珍宝岛仍为军事管理区,游客无法登岛,但可乘船环绕岛屿游览,遥望这片英雄的土地,感受历史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乌苏里江不仅孕育了珍宝岛的传奇,也孕育了动人心弦的旋律——《乌苏里船歌》。这首歌诞生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成为赫哲族文化的代表之作。</p> <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作曲家郭颂与词作家胡小石深入饶河县赫哲族聚居地采风,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创作手法融合,创作出《乌苏里船歌》。歌曲以悠扬旋律描绘赫哲族人在乌苏里江上捕鱼劳作的欢乐场景,展现了少数民族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民族音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