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是我一直心心念念想去的地方。终于在2025年6月12日(12-20日,共10天行程)乘坐塞尔维亚舤空公司班机飞往了贝尔格莱德。飞机飞了13个小时,落地时已是当时间下午5点了,入住酒店胡乱吃点,洗洗涮涮就休息了。第二天乘坐大巴车去塞尔维亚的兹拉蒂博尔小镇游览,在兹博尔小镇有三个游客必打卡之地(木头村、萨尔干8字观景铁路和兹拉蒂博尔空中索道缆车)可惜我们只去了二个,空中索道缆车没去坐。 木头村是塞尔维亚的导演艾米尔拍摄电影《生命是个奇迹》而建造的乌托邦之城。整个村庄是由纯手工打造的木头房屋组成,色彩艳丽,充满趣味,是一个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 木头村有教堂、餐厅、酒吧和影院,电影拍摄时的道具也成为村中的装饰。木头村不仅是电影取景地,更是一个独特的度假胜地,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木头村一隅 木头村一隅 木头村一隅 木头村一隅 木头村一隅 离开木头村导游把我们直接带到了兹拉蒂博尔小镇必打卡三景地的第二个景点:萨尔干8字观景铁路。 萨尔干8号铁路号称是“欧洲最有吸引力的博物馆式旅游铁路”,始建于1921年,于1925年2月建成开通。图为萨尔干8号铁路站出入口通道,二面墙上都是铁路历年来发展的图片。 萨尔干8号铁路站出入口 萨尔干8号铁路是塞尔维亚的主要运输干线,其中最为险峻的路段在萨尔干山上修建的,火车需要在3.5公里的直线距离内攀升354米的高度。当时的蒸汽机车还根本达不到这么大的动力,于是,铁路工程师们开动脑筋,想出了8字绕行的办法,即在一段距离内让铁轨连续打两个圈,通过8字形的线路边盘山边缓缓爬升,通过几次往复克服了直线上升时不可企及的坡度。萨尔干8号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萨尔干8号铁路车站一隅 萨尔干8号铁路车站一隅 萨尔干8号铁路车站一隅 晚上入住滋拉蒂博尔小镇,它是个美丽的小镇,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出门去走走,顺便拍拍滋拉蒂博尔小镇的美丽晨景。图为小镇的晨景。 滋拉蒂博尔小镇的晨景 滋拉蒂博尔小镇的晨景 滋拉蒂博尔小镇的晨景 滋拉蒂博尔小镇的晨景 滋拉蒂博尔小镇的晨景 滋拉蒂博尔小镇的晨景 滋拉蒂博尔小镇的晨景 滋拉蒂博尔小镇的晨景 吃了早饭坐上大巴284公里车程前往塔拉河峡谷大桥游览。塔拉河峡谷大桥就是七十年代在中国很火的前南斯夫电影《桥》的原形。这是中途在一个小饭店吃饭时远眺拍摄的。 塔拉河峡谷大桥位于黑山北部,横跨欧洲最深的峡谷——塔拉河大峡谷,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全长366米。它初建于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炸毁,后于1946年重建并保留。曾风靡中国的前南斯拉夫电影《桥》,就是根据当年游击队炸桥的史实改编并在此拍摄的。1980年,大桥所在地杜米托尔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同车伙伴们,走在塔拉河峡谷大桥上高唱《桥》电影主题歌“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好是兴奋开心,边上有个年纪较大的老外在微笑的看着她们“疯”,我估计他也是对这个电影很熟知,可惜我没来得及拍下他的表情。 桥下幽深清澈小河流,河上面还有游人在划皮划艇。 游了大桥后就前往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到公园要先坐景交车,然后还要走很长一段路才能到景区。快到河边就看到个美人,我拿起相机跟美人表示想拍她,她很大方,戴好帽子摆好姿势让我拍。 杜米托尔国家公园是一座美丽的天然公园,位于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西北部,面积350平方公里,包括杜米托尔峰(海拔2252米)和欧洲最深的著名峡谷——塔拉河峡谷,公园由冰河形成,分地上地下河,河流非常清澈。 图为杜米托尔国家公园一隅。 图为杜米托尔国家公园一隅,小朋友在河里游玩。 图为杜米托尔国家公园一隅。小朋友在河里游玩。 在河边游玩的小朋友。 图为杜米托尔国家公园一隅。小朋友在河边喂野鸭。 离开杜米托尔国家公园乘车来到了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 波德戈里察市政厅大楼。 波德戈里察图书馆 在波德戈里察市政厅大楼正对面街道走过去,就是波德戈里察独立广场,它标志性建筑就是方尘碑。<div> 独立广场原为南斯拉夫时期的共和国广场,二战期间被毁,1992年后更名为独立广场。其设计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理念。</div> 在波德戈里察街上遇到一对年青人在聊天,我示意要拍他们,那男的马上搂着他的女朋友,让我拍照。 波德戈里察基督复活大教堂是位于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的塞尔维亚正教会教堂,始建于1993年,2014年竣工,为纪念米兰赦令颁布1700周年而建,融合巴洛克与拜占庭艺术风格,现为巴尔干地区规模最大的东正教堂之一。 该建筑采用巴洛克式圆顶风格,内部装饰融合罗马、意大利及拜占庭艺术元素,墙面绘制圣经主题彩色壁画,地面铺设马赛克拼花瓷砖,10米高金属吊灯刻有圣经图像。作为巴尔干地区规模最大的东正教堂之一,其建筑外观设有三座钟楼与半圆形拱门,后方保留完整石像群。教堂定期举行站立式东正教礼拜仪式,被《东正教艺术杂志》评价为当代最具特色的东正教教堂之一。 墙面采用拜占庭式彩绘技法描绘基督诞生场景,穹顶壁画呈现现代艺术表现手法 墙体壁画栩栩如生。 波德戈里察基督复活大教堂内部一隅。 波德戈里察基督复活大教堂内部一隅。 波德戈里察基督复活大教堂内部一隅。 波德戈里察基督复活大教堂内部一隅。 在波德戈里察基督复活大教堂外草坪上遇到一个可爱的小男孩。 从饭店回来路过波德戈里察基督复活大教堂灯已亮,再拍张它的华丽夜景。 6月15日来到了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图为街景雕塑。 <p class="ql-block"> 阿尔巴尼亚,位于欧洲东南角,巴尔干半岛的西部,国土面积不到3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出头,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度。</p> 斯坎德培广场是位于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的广场,该广场的名字来源于1468年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乔治·卡斯特里奥蒂·斯坎德。他以抵抗奥斯曼帝国的侵略而闻名。图为乔治·卡斯特里奥蒂·斯坎德雕像。 站在广场向东看,比利时设计的新潮TID商业大楼,政府大楼,清真寺、钟楼都在一起,显示出阿尔巴尼亚的混杂历史。 斯坎德培广场一隅 在斯坎德培广场一眼望去就能看到一座似人形的建筑,那就是地拉那岩石大厦。是阿尔巴尼亚地拉那的一座多功能高层建筑。该大厦由MVRDV设计,竣工后高 89 米(297 英尺),共 26 层,包含住宅、商业和办公空间。 这座建筑也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兼具象征意义的雕塑建筑之一。在它的雕塑中,呈现的阿尔巴尼亚中世纪主要历史人物之一斯坎德培的半身像。 <p class="ql-block"> 在广场中拍到的地拉那小女孩。</p> 一个神情专注看手机的美女。 图为阿尔巴尼亚市政厅。 <p class="ql-block"> 图为阿尔巴尼亚最高国家审计署办公大楼。</p> 离斯坎德培广场不远处就是地下碉堡艺术博物馆。红房子前的半圆形建筑是进地下碉堡艺术博物馆的入口处。我们正排队准备进入参观。 地下碉堡艺术博物馆入口的半球形穹顶已经并不完整,其内壁贴着很多人物的照片。<div> 地下碉堡艺术博物馆是前共产党领导人使用的地下掩体。 包括有前领导人恩维尔·霍查等人的专属房间,现改造成“碉堡艺术馆”</div>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里展出了很多老照片和实物,以宪兵和制服、装备为主题居多。</p> 这三角形的小建筑是地下碉堡艺术博物馆的出口处。 离开阿尔巴尼亚, 6月16日到达波黑著名旅游胜地布得瓦。<div> 布德瓦是黑山的一座城市,位于亚得里亚海畔。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深受古罗马文明的影响。根据2003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布德瓦大约有15,000居民 。以美丽的沙滩、丰富的夜生活和独具特色的地中海式建筑而闻名于世。</div> 芭蕾少女雕像象征着当地一个凄美的爱情传说,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地点。远处的红房子就是布德瓦古城,因其2500年的悠久历史而成为亚得里亚海岸边最古老的定居点。 美丽的沙滩海弯,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和富豪名流来此度假,这儿每个沙滩位要40个欧元。 征得美女同意拍了几张在海边晒太阳的美女。 布德瓦一隅 布德瓦古城是黑山共和国亚得里亚海沿岸的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建筑和地中海风情闻名于世。 图为布德瓦古城街景。 古城被中世纪城墙环绕着,城墙外直接面向亚得里亚海,形成独特的海景与城景交融的景观。<br> 1979年地震后,古城在1987年完成重建,保留了原貌,成为黑山重要的文化遗产。 <p class="ql-block"> 古城内有建于7世纪的圣伊主教堂,也是古城内最著名的地标之一,是840年前建成的圣玛丽教堂和威尼斯风格建筑。</p> 古城一隅。 在古城休息的少年。 <p class="ql-block"> 古城内的房屋、阳台、门窗等设计均体现了威尼斯共和国时期的艺术风格。</p> 我们是走马观花,布德瓦古城匆匆一瞥就离开了,赶往下一个景点,黑山古城科托尔。科托尔古城是黑山南部亚得里亚海科托尔湾的一座中世纪古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伊利里亚人定居时期,历经古罗马、威尼斯、奥斯曼等多文明统治,以保存完好的威尼斯风格建筑和4.5公里古城墙闻名,1979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来到科托尔古城,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高耸的古城墙,修建于几乎是垂直的峭壁,从海边一直沿着山坡蜿蜒向上,形成之字状。虽饱经千年沧桑,墙体仍完好无损。古城墙总长4.5公里,公元九世纪动工,之后不断加长加宽加固,直到十五世纪才建成现在的规模。令科托尔人引以为豪的是古城墙在历史上经受了考验,1657年他们依靠坚固的城墙抵挡了奥斯曼军队的入侵,是唯一没有被奥斯曼帝国占领的巴尔干国家。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科托尔古城有教堂14座,其中有六座12-13世纪的罗马教堂,最重要教堂是建于1166年的圣特里芬大教堂。公元809年,一个威尼斯商人从君士坦丁(今天的土耳其)运送三世纪时基督教圣者“特里芬”神祗的尸骸在经过科托尔海湾时遇上了强烈的海上风暴。只好在科托尔在躲避风暴,当风暴过去后,威尼斯商人要从科托尔古城离开时,天气却又变坏了,狂风大作,无奈之下,威尼斯商人就决定在科托尔建一座教堂(11世紀),将基督教圣者“特里芬”神祗的骸骨安放在教堂内,这就是圣特里芬大教堂。<div> 圣特尼芬大教堂塔楼外墙上刻着两个年份:左边是1166,右边是2016。原来教堂最早建于864年,1166年定为主教堂;2006年改建,2016年复建。细看塔楼,才发现左塔楼上没有雕饰,屋顶和墙体都是单调的平面,连高度也底于右塔楼,右塔楼雕饰完整,墙上还有一面钟,并刻有2016,留住修复纪念。</div> 科托尔古城里面有很多休闲场所供游人休息吃饭喝饮料。 科托尔古城一隅 <p class="ql-block"> 科托尔古城商店橱窗里一个胖睡美人,看着好玩拍一张。</p> 科托尔古城一隅 <p class="ql-block"> 科托尔古城圣尼古拉斯教堂,建于1909年。</p> 圣尼古拉斯教堂内部。 科托尔老城圣卢克教堂建于1195年。全用石头砌成的教堂。 科托尔古城,很多都是用石块砌成墙和房屋,看上去很古朴扎实的感觉。 科托尔古城街景。 科托尔古城街景 科托尔古城街景 在古城角落有一个女孩子安静地看手机。 三个美女在古城角落开心的聊天。 <p class="ql-block"> 爬上了古城墙,在城墙上拍了几张古城风景。</p> 科托尔湾美景。 离科托尔古城15公里路程就是佩拉特斯小镇。佩拉斯特小镇坐落于亚得里亚海峡一侧卡森山山麓脚下,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迷人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 离佩拉斯特小镇海岸边不远处有二座小岛,一座是圣母岩石岛,一座是圣乔治岛。<div> 图为圣母岩岛,它是由海岩上堆积石块建而成,这是一座人工岛屿,岛上的圣母斯科尔别耶拉天主教堂始建于1630年,教堂内珍藏着众多银质盘子,诉说着博卡地区航海生活的沧桑变迁。对游客开放,可登岛参观教堂。</div> 图为圣乔治岛,这是一座天然形成的岛屿,岛上有一座建于17世纪的小教堂和一个古老的墓地,静静地诉说着佩拉斯特船员们的英勇与辉煌。 在亚得利亚海湾边生长的小花朵点缀着海湾。 <p class="ql-block"> 离开黑山,我们来到波黑小镇入住,17日一早在波黑小镇逛逛。图为波黑小镇晨景</p> <p class="ql-block"> 波黑即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3万人。</p><p class="ql-block"> 1992年3月,波黑就国家是否独立举行全民公决,波族和克族赞成独立,塞族抵制投票。波黑战争爆发。1992年5月22日,波黑加入联合国。1995年11月,在美国主持下,南斯拉夫联盟、克罗地亚和波黑三方领导人签署了代顿和平协议,波黑战争结束。</p> 波黑小镇晨景 波黑小镇晨景 波黑小镇晨景 大巴116公里来到了莫斯塔尔。莫斯塔尔位于波黑南部内雷特瓦河畔,始建于15世纪以16世纪奥斯曼风格古桥著称,1993年毁于波黑战争后重建,2005年与旧城区共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莫斯塔尔古桥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莫斯塔尔市的标志性建筑,横跨内雷特瓦河,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意义。<div> 始建于1566年奥斯曼帝国时期,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桥梁设计融合了土耳其、地中海和西欧建筑风格,见证了多民族共存的和谐历史。1993年因战争被炸毁后重建,2004年重新开放,2005年7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br><br></div> 莫斯塔尔古桥长29米、宽4米是单拱石桥结构,采用当地石材建造,桥面铺有大理石,栏杆雕刻精美花纹。其“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保留了原貌,成为多国合作保护文化遗产的典范 站在桥上眺望远方古城,蓝绿色的内雷特瓦河温柔静静地拥抱着她,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桥的两端分别居住着穆斯林和克罗地亚族。 <p class="ql-block"> 这里游人如织,快艇一艘接一艘地飞驰在碧绿的内雷特瓦河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p> 内雷特瓦河风景。 玩累了,古城也有很多供人休息吃饭的场所。 古城吸引着世界各的游人来这儿参观游览。古桥是必打卡胜地。 古城内店铺小商品、工艺品等等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古城铜制工艺品店铺。 古城街道一隅。 在一个店铺门口看到一个小男孩在门口玩耍,顺手拍了一张。 古城店铺里的休息游客 在古城一个啤酒店铺前看到两个老者在聊天,我示意能给他们拍一张吗,他俩马上笑着友好的举起杯。 店铺前看几个年青人在休息,我举起了相机,有个年经人注意到我在朝我笑,我按下了瞬间。 店铺里的帅哥服务员 古老的建筑、鹅卵石铺就的街道和谐相融。 古城街景 灯具店铺装饰的也很有特色。 古城一隅 古城街景。 层层叠叠的古城餐馆店铺。 古城桥上游人如织。 古城街道边上都坐满了游人 一个卖小商品的小姑娘,我示意拍她,她马上摆好姿势让我拍,我感觉那边国家的人都非常热情大方,只要你提出来,他们百分百的同意你拍。 古城一隅。在古城到处乱窜,看看这塔漂亮就拍了一张,也不知道是叫啥。 古城一隅 古城一隅 <p class="ql-block"> 离开古城我们入住波黑酒店,18日起亇大早跑到酒店楼顶拍了波黑城市的清晨。</p> 波黑城市的清晨,远处是个机场。 在波黑的第二天我来到了大名顶顶的萨拉热窝。萨拉热窝是波黑的首都。二战后萨拉热窝曾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萨拉热窝自1992年起正式成为独立国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的首都。 萨拉热窝市政厅。 萨拉热窝街景 萨拉热窝街景 萨拉热窝街景 萨拉热窝街景 萨拉热窝街景 萨拉热窝街景,米里雅茨河是萨拉热窝的主要河流。 图为拉丁桥。拉丁桥位于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市中心,横跨米里雅茨河。桥梁连接萨拉热窝老城区的巴西查尔西亚街与拉丁斯基街。该桥始建于奥斯曼帝国时期,现存主体建筑为1798年重建的四孔石拱结构。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拉丁桥北端遭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该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在桥北端那头的粉色房子有字母MUSEUM就是暗杀博物馆,里面展出大量与刺杀的相关历史文件。 这辆绿色的敞篷车,就是按当时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遇刺时坐的车样仿制的。 萨拉热窝老城区街景。远处钟楼,也是前南斯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外景地。 萨拉热窝老城区街景 图为土耳其人占领时的土耳其驿站遗址 图为土耳其人占领时的土耳其驿站遗址 在萨拉热窝老城街上有一条东西文明分界线,E那边是east东方土耳其人占领的地盘和建筑,W是west西方,奥地利占领时的建筑。 萨拉热窝老城街景 萨拉热窝老城街景 萨拉热窝老城街景 萨拉热窝老城区街景,边上园拱门就是贝格清真寺大门。 贝格清真寺全称为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建于1531年,是波黑和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清真寺。16世纪的清真寺由时任波斯尼亚州长的格兹·胡色雷·贝格主持兴建,他也是萨拉热窝历史上最伟大的慈善家,曾于1531年和1537年两次立下遗嘱,死后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献给这座城市。 如今伫立在贝格清真寺院里的一座穆斯林风格的八角形建筑就是格兹·胡色雷·贝格的墓室。 贝格清真寺是老城区最著名的奥斯曼风格建筑。 在贝格清真寺院内眺望钟楼,钟楼名为圣彼得钟楼也有叫它为宣礼楼,楼高约30米,建于1667年。这座钟塔上装有一个特别的时钟,它不仅是世界上唯一测量月球的公共时钟,还用来确定祈祷时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的激烈战斗核心片段就拍摄于此。 老城街上的年青美女,在朝我们微笑,顺手来一张。 巴什阿尔希贾广场,这儿有成千上成只鸽子而被誉为鸽子广场,这座广场自15世纪由奥斯曼人精心打造的贸易和社交中心。 广场中央有一八角木质喷泉饮水台叫塞比利喷泉,始建于1753年,由奥斯曼帝国波斯尼亚总督穆罕默德·帕夏·库卡维察主持建造,主要是供穆斯林净身和饮水用。<br> 成千上万的鸽子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观看喂养拍照。 鸽子广场四周,商铺林立,地毯、灯具、彩瓷以及精致的咖啡壶等各式商品琳琅满目。拐进一个小巷子就是铜匠铺。铜匠铺是萨拉热窝市最古老、最具魅力的街道之一,15世纪时就已存在,曾经是萨拉热窝手工艺商业街区的核心段。 来到铜匠铺,我又要提到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有个场景,当德军在搜寻游击队时,铜匠铺的人们使劲敲打铜器来迷惑德军,让游击队逃脱。 铜匠铺的老匠人在给我展示他的杰作,他说了很多,还把证书拿出来给我看,但我一句也听不懂。 <p class="ql-block"> 这铜盘上刻着萨拉热窝的标志性建筑钟楼和贝格清真寺,最最重要的是他是用中文刻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说明中国人对这部电影的热爱以及对萨拉热窝铜匠们的影响。</p> 这也是铜匠铺街上的一个外景地, 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游击队接头地点的一个店铺。 离开萨拉热窝,来到了泽蒙小镇,离小镇不远就是多瑙河,我们在河边散散步,遇到很多天鹅,这儿的天鹅不怕人,还向人讨吃。 在多瑙河边遇上了在玩耍的孩子,我给他们拍照,那最大的小女孩马上招呼她的小伙伴们一起坐好,让我拍照,真是可爱极了。 多瑙河边的小帅哥。 <p class="ql-block"> 19日,兜了一圈又回到了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来德。把上次没去的景点走完。首先来到圣萨瓦教堂。该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排名世界十大教堂之一。始建于1935年,为纪念塞尔维亚民族英雄圣萨瓦而建,采用拜占庭式建筑风格</p> 拜占庭式建筑的标志性特征是巨大舒展的穹顶,圣萨瓦教堂主顶被巨大的青铜穹顶覆盖,据介绍其规模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清真寺,为巴尔干之最。 圣萨瓦教堂内部结构宏伟气派。 圣萨瓦教堂内部装饰非常精美,墙壁上,一幅幅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壁画满载着历史的厚重,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成为教堂的另一大特色。 圣萨瓦教堂内部装饰 圣萨瓦教堂内部装饰 圣萨瓦教堂内部装饰 大吊灯在彩绘天花板的映衬下熠熠生辉,为整个教堂增添了庄严与神秘。 离开教堂,来到南联邦领导人铁托的陵园。铁托是前南联邦著名的领导人,也是一位富于传奇著名的风云人物,1980年他在卢布尔雅那逝世,享年88岁。生前与我国关系非常友好。 铁托陵园周边有个山坡和一大片茂密的树林,配套建有雕塑、纪念馆和博物馆。 铁托墓也叫做“花房”,之所以叫做“花房”,是因为铁托生前非常喜欢养花,所以他逝世后就把他葬在他官邸别墅的花房中,在墓的旁边围绕着的是白色的岩石。铁托的全名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年5月25日生于克罗地亚的库姆罗韦茨村 铁托墓。 铁托墓的边上就是他妻子的墓。 铁托陵园里铁托的生前介绍。 铁托陵园里铁托的铜雕像。 在铁托墓花房边上摆放着被砸碎的铁托雕像碎片。这是在他们特殊年代时的历史印记。 铁托生前用过的办公桌椅和橱柜。 铁托生前的一些历史性照片。 铁托陵园里还有历史纪念馆和博物馆,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是各个国家领导赠送的礼品。 各个国家领导赠送的礼品 在历史博物馆里看到一个浑身刺满青刺的女人。随手偷偷拍了一张。 铁托历史纪念馆 铁托历史纪念馆 <p class="ql-block"> 离开铁托陵园,我们来到了位于贝尔格莱德樱花路3号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遗址。1999年5月7日遭北约飞机轰炸,现今建造成中国文化中心</p> 图为中国使馆遗址与纪念碑 <p class="ql-block"> 离开中国使馆遗址,来到贝尔格莱德最值得一游的景点卡莱梅格丹古城堡。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中心,坐落于多瑙河与萨瓦河交汇处高地,始建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1979年获塞尔维亚国家级文化纪念碑认证。</p> 卡莱梅格丹古城堡外景。 卡莱梅格丹古城堡入口处。 卡莱梅格丹里的“卡莱”其实是堡垒的意思,“梅格丹”是指战场要塞,连起来就是堡垒要塞,卡莱梅格丹城堡被认为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城市城堡之一。 <p class="ql-block"> 首先进入莱梅格丹城堡最重要中心城门——“斯坦堡内城门”。在1717年至1736年间,在堡垒进行重建工程时,位于东南部的防御工事。</p> 古老的城堡,历史的见证。卡莱梅格丹城堡,与其说是城堡,其实准确的说应是一座要塞,要塞里有很多这种城门洞。 用巨大的石块建成的城墙边,有一战、二战遗留的火炮和坦克等兵器。 这个区域被划分成“军事公园”,武器全都是当年上过战场的真家伙。 卡莱梅格丹城堡还真是蛮漂亮的。 卡莱梅格丹城堡一隅 这里是卡莱梅格丹城堡的至高点,可以尽情欣赏多瑙河和萨瓦河交汇处,风景秀丽,心旷神怡,是游人观光散步的好去处。 1928年为纪念一战胜利十周年,塞尔维亚人在城堡的至高点竖立了这坐石柱铜像,取名“胜利者”纪念碑雕像。 这里很多暗道地堡。 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漫步塞尔维亚最著名的公园,仿佛走进贝尔格莱德漫长的历史 卡莱梅格丹城堡一隅。 远眺“胜利者”纪念碑雕像。 卡莱梅格丹城堡厚重的城墙。 卡莱梅格丹城堡厚重的城墙。 站在卡莱梅格丹城堡高处远眺这城市美丽的风景 离开卡莱梅格丹城堡忍不住再回头眺望一下这美丽的城堡。 在卡莱梅格丹城堡门口遇到一位美丽的女士,示意拍她,她很开心的给我做起动作。 街头卖艺的老人,拉的歌曲还蛮好听的。 在贝尔格莱德最后一站就是逛米哈伊洛大公街。 一边逛一边扫街,走过路过不放过。不过路上街人都是很友好的,看我拍向他们,被发现就笑着跟我打招呼。 卖艺老人 街头休息母子。 街头给人拍照揽生意的美女。 一对在大街上休息的青年男女。 街头卖艺青年,看到别人过生日,或者有喜事,就来吹吹闹闹一通,要几个小费。 盯着一对夫妻一阵吹,女的都给搞了不好意思,男的只好掏钱。扫好街吃上“最后的晚餐”回宾馆休息准备明天回国了。 <p class="ql-block"> 20日,10天的行程很快就过去了,我们要回家了,这是在宾馆前黄总给我们拍的合影。再见了塞尔维亚,再见了巴尔干半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