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民族服饰博物馆

吕晓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7月24日下午,跟随“遇荐安贞 文化铸魂”文化带头人团队,走进了位于北京服装学院内的民族服饰博物馆参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乘电梯上至三楼,出梯口便见一排织机静立,木架上的丝线垂落如瀑,仿佛还残留着旧时织工的温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往里走,幽暗的展厅已在眼前铺展开来,“ 东拼西凑 百衲成衣”在柔和的灯光下泛着微光,成为这场文化之旅最生动的开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展厅内没有阳光惊扰,柔和的射灯为每件藏品镀上一层神秘光晕,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的帷幕——黑暗中,那些沉睡了百年的织物与银饰正静静呼吸,将我们拉进一场跨越民族与岁月的对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作为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自2000年正式成立以来,一直肩负着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的使命,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这里宛如一座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收藏着来自中国56个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珍贵藏品多达一万余件 ,还有近千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拍摄的彝族、藏族、羌族等民族生活服饰图片,这些都为我们了解民族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和历史影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这幽暗而庄重的空间里,各展厅如同一个个隐秘的文化密码盒。少数民族服饰厅内,蒙古族长袍的绸缎在微光中泛着暗纹,傣族筒裙的褶皱里仿佛还藏着雨林的湿气;苗族服饰厅的银饰最为夺目,凤冠上的银铃似响非响,那些蝴蝶纹刺绣在阴影里忽明忽暗,像在重演古老的迁徙传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工首饰厅的灯光更显考究,藏族头饰上的宝石在聚光下流转着幽光,彝族银锁的刻痕里仿佛锁着几代人的祈愿;织锦刺绣蜡染厅则像铺开了一幅流动的夜色长卷,土家族织锦的色块在暗光中更显浓烈,贵州蜡染的冰纹如月光下的裂纹,每一道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博物馆里大部分展品都是学校师生通过田野考察,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发掘、收集和整理而来的,这背后凝结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历届老师和同学的心血。他们深入到各民族地区,与当地人民交流合作,记录下这些珍贵的服饰文化资料,为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次参观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深刻感受到了民族服饰文化的魅力。这些精美的服饰和手工艺品,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载体,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这次参观,收获颇丰,期待跟随队伍能够继续探索更多的文化宝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