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中欧几乎所有老城中心广场上,都可见<span style="font-size:18px;">黑死病纪念柱(鼠疫柱),有的高大精美,有的简洁庄重,这些承载了人类灾难的精美艺术品,让人们永远记住那段至暗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 黑死病(鼠疫)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中世纪在欧洲大暴发,1347–1351年为高峰期,后续反复爆发延续至18世纪,造成约2500万–5000万人死亡,占当时总人口的30%–60%,部分地区如佛罗伦萨死亡率高达80%。</p> <p class="ql-block"> 奥地利维也纳老城中心的格拉本大街上的黑死病纪念柱,是欧洲最大的巴洛克式黑死病纪念柱,建成于1693年。当时维也纳黑死病肆虐,夺走了城内三分之二人的生命,1679年奥地利皇帝利奥伯特一世下令建造这座黑死病纪念柱。</p> <p class="ql-block"> 纪念柱顶端是金光灿灿的圣三位一体像,下面许多天使,寓意连接人类和上帝的桥梁,象征黑死病的女巫被天使推下地狱。</p> <p class="ql-block"> 中间是身佩宝剑的利奥伯特皇帝,他摘下高贵的皇冠,跪在地上,右手抚胸,祈求上帝保佑自己的臣民以及所有人类。</p> <p class="ql-block"> 最底层是与病魔斗争的百姓。底座三面各雕刻有拉丁文的誓言,虔诚地为市民祈福。</p> <p class="ql-block"> 纪念柱整体为三棱面,三个角镶嵌有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领地盾徽。</p> <p class="ql-block"> 匈牙利布达佩斯的黑死病纪念柱,在马加什教堂的一侧,和渔人堡很近,建成于1713年。</p> <p class="ql-block"> 纪念柱高约10米,由白色大理石制成,柱身雕刻有圣父、耶稣和金色十字架,象征着信仰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 捷克首都布拉格老城广场上的玛利亚圣母柱。1650年建成,1918年被毁,我们现在看到的是2020年1月23日(巧合:武汉封城日)开始在原址重建的。</p><p class="ql-block"> 纪念柱顶部镶嵌着头戴十二星冠冕的圣母玛利亚雕像,感念圣母玛利亚保护和拯救。</p> <p class="ql-block"> 天使拯救人类。</p> <p class="ql-block"> 捷克克鲁姆诺夫(CK小镇)斯沃诺斯基广场上的黑死病纪念柱,建于1716年,巴洛克风格,人物雕塑精美,纪念柱的底部是一个六棱形喷泉,上方是圣徒雕塑,同样,头戴十二星冠冕,寓意着忠诚、爱与善良,卫护着这座古老城市,远远望去,格外亮眼。</p> <p class="ql-block"> 捷克第二大城市布尔诺,自由市场(卷心菜市场)上的黑死病纪念。</p> <p class="ql-block"> 捷克布尔诺广场上的圣三一雕像,建于1729年,巴洛克风格,同样是以圣父、圣子、圣神三位一体为主题,与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胡萨剧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方左侧红色建筑,建于1967年,这座剧院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三楼窗台上坐着一个人)</span>相邻,共同构成布尔诺市中心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 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的黑死病纪念柱,建于1723年,顶端为圣母玛利亚雕像,是为纪念1679年黑死病疫情而建。</p> <p class="ql-block"> 奥地利哈尔施塔特的黑死病纪念柱,位于小镇的微型广场中央,为简约的巴洛克风格,顶部为圣三位一体雕像,柱身环绕着象征奥地利公国的盾徽,底部刻有拉丁文誓言,内容包含对上帝的感恩及对抗疫情的承诺。 </p> <p class="ql-block"> 欧洲为什么会爆发黑死病?而且死亡那么多人?后人总结由以下几方面因素:</p><p class="ql-block"> 1、战争造成病原传播:鼠疫杆菌通过跳蚤和老鼠传播,1347年蒙古军队围攻卡法城,将感染鼠疫的尸体用投石机抛入城内,导致疫情爆发。随后幸存者乘船逃往西西里岛,将瘟疫带入欧洲。</p><p class="ql-block"> 2、人口密集与环境卫生差:中世纪欧洲人受宗教观念影响,认为身体清洁会导致灵魂堕落,洗澡会打开毛孔让恶魔入侵,因此普遍拒绝洗澡,城市人口密集,下水道缺乏,街头垃圾堆积,农村卫生条件更为恶劣,农民与牲畜混居,为老鼠和跳蚤繁殖提供温床,加剧疫情扩散。</p><p class="ql-block"> 3、灭猫活动造成鼠患严重:教会宣扬“黑猫是撒旦的坐骑”,民众则将疫情归咎于这些“不洁”的生物,因而不断发生大规模灭猫事件,使得老鼠大量繁殖。</p><p class="ql-block"> 4、医学落后缺乏有效防治手段:当时医学对鼠疫认知不足,政府和民众仅采取隔离或宗教祷告等措施,无法阻断传播,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p><p class="ql-block"> 种种原因造成全欧州鼠疫蔓延,死亡人数占欧洲总人数的1 /3。</p><p class="ql-block"> 而同期亚洲虽也爆发鼠疫,但因没有大规模屠猫活动,死亡率显著低于欧洲。</p> <p class="ql-block"> 戈雅的《圣·弗兰西斯·波吉亚用十架苦像驱魔》</p> <p class="ql-block"> 波鲁盖尔的《死亡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作家薄伽丘亲历了这场灾难,他在《十日谈》里说道:“佛罗伦萨突然一下子就成了人间地狱:行人在街上走着走着突然倒地而亡;待在家里的人孤独地死去,在尸臭被人闻到前,无人知晓;每天、每小时大批尸体被运到城外;奶牛在城里的大街上乱逛,却见不到人的踪影……”。</p> <p class="ql-block"> 今日重读加缪的诺奖作品《鼠疫》,更是深有感触。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奥兰的小镇,鼠疫悄然降临,死亡人数不断增多,人们从惊异到恐惧,封城后政客掩饰诿过,居民们恐慌无助甚至绝望,或因囚禁感到烦躁,还有人利用灾难来获取利益,而里厄医师这时却挺身而出,尽力救助病人。</p><p class="ql-block"> 跟新冠流行时何其相像!致敬所有奋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和向苦难斗争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 那为什么中世纪黑死病在14世纪后期逐渐消失了呢?主要归因于以下因素:</p><p class="ql-block"> 1、中世纪医疗落后,约75%感染鼠疫者病死,幸存者则获得免疫,形成群体免疫屏障。 至此鼠疫进入低流行阶段,至17-18世纪仍偶发局部疫情,</p><p class="ql-block"> 2、医学进步:1894年法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耶尔森发现鼠疫杆菌,揭示传播途径与治疗方向。 19世纪后期开始实施隔离措施,减少了人际传播。 </p> <p class="ql-block">3、控制鼠患:1666年伦敦大火烧毁大量木质建筑,破坏了鼠类栖息环境,导致鼠疫传播链断裂。 1927年亚洲褐家鼠在迁入欧洲,改变了原有鼠类种群结构。 </p> <p class="ql-block">4、鼠疫疫苗:1897年,世界上首剂鼠疫疫苗由犹太裔微生物学家沃尔德玛·末底凯·哈夫金于1897年在印度研发成功。1897年至1925年间,哈夫金团队累计生产超2600万剂疫苗,使鼠疫死亡率降低50%—85%。其成果获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封爵。</p> <p class="ql-block"> 如今,鼠疫已得到有效控制,人类健康和生命得到保障,但矗立在欧洲各地的黑死病纪念柱却提醒人们永远铭记这段灾难历史,我们在欣赏这些建筑艺术的同时,不能忘记鼠疫并未在世界上彻底消失,并时刻保持着对其流行的警惕。</p> <p class="ql-block"> 人类历史上曾多次爆发大规模瘟疫,包括鼠疫(黑死病)、美洲瘟疫、天花、霍乱、西班牙大流感,以及现在的新冠,这些疫情对全球人口、文明进程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每一次瘟疫的爆发,都提醒我们需以敬畏态度对待生命与自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