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代的穿行楼街,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两旁的老槐树荫庇着往来行人。在这条连接大慈阁的通道上,最不起眼却最生机勃勃的,当属路北第一家回民茶馆。它没有老舍笔下北京茶馆的繁华,却有着市井特有的生命力,像一块古朴的粗布,包裹着普通人的悲欢。</p><p class="ql-block"> 茶馆是朴素的。土坯墙上未施半点粉饰,木格窗棂透着斑驳的光影。十几张茶桌高低错落,有的桌面油光发亮,有的边角已然缺损,却都被擦得干干净净。最醒目的竟是柱子上的"莫谈国事"——一方泛黄的纸条,在穿堂风中微微颤动,像那个时代沉默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茶炉设在西墙边,一溜铁壶蹲踞在火道上,壶嘴冒着白气,发出轻微的嘶鸣。茶馆的主人老王头穿梭其间,铜壶在手中翻飞,动作娴熟得像在表演。茶客们或坐或立,捧着粗瓷大碗,茶汤在碗里打着旋,热气糊了满脸。有人就着硬面卷子大快朵颐,有人把窝头掰碎了泡在豆腐汤里,呼噜声、谈笑声、碗筷碰撞声,汇成一曲生动的市井交响。</p><p class="ql-block"> 最妙的是茶馆的"附加服务"。两枚铜板就能换一碗卤煮豆腐,漂着五六块炸得金黄的豆腐块,撒上香菜末,淋上麻酱汁,喜辣的再舀一匙辣椒糊。对门烧饼铺的芝麻香混着豆腐汤的鲜味,勾得早起干活的人走不动道。茶馆成了临时的食堂,也成了信息集散地——谁家的孩子有出息,哪块地里的庄稼收成好,都在这里交换着。</p><p class="ql-block"> 评书台子终年空着,偶尔传来西河大鼓的鼓锤打声和钢板声,但也很快淹没在茶客的谈天里。不是没有艺人,而是这里的人们更爱听生活这本大书。茶店主老王头清楚地记得每位老主顾的口味,瘸腿张大爷总坐西南角那张缺了条腿的桌子,教书先生李三每次都要多加一撮茶叶,卖菜的王婆子总把豆腐汤喝得一滴不剩...</p><p class="ql-block"> 如今站在穿行楼旧址,还能在泛黄的照片里看见那个歪斜的茶幌子。它没有留下名字,却用铁壶的蒸汽、豆腐的香气、粗瓷碗的豁口,记录了一个时代最真实的温度。那些在茶雾中模糊的面孔,那些被茶渍浸透的岁月,都在王一之老人的回忆里获得永生。</p><p class="ql-block"> 市井茶馆的妙处,恰在于它的不完美。它不追求风雅,不标榜品位,只是坦然地接纳着每一个需要驻足的人。当茶香散去,留在记忆里的不是金碧辉煌,而是那些粗糙却温暖的瞬间——就像老茶馆柱子上的"莫谈国事",在沉默中诉说着最鲜活的市井哲学。</p> <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 子凡茶道(李翠婷原网名微笑风铃)。民主党派,《保定茶道网》主编,保定茶道文化传播中心资深茶道讲师,有声演播师,北京世界华人文化院研究员,荣获2023年第一期和第二期喜马拉雅“民间辩手”奖,《中国诗歌网》和百家号注册会员,保定作协会员。保定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多年政协委员,《美篇》加精作品143篇,阅读量超158万大关。多年来在全国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580多篇,网络5000多篇,散文集《茶里茶外》受到国内社会各界欢迎与好评,并成为众多人们的枕边书。以微笑风铃笔名发表的《儿子福兮?祸兮?》网络小说发表于晋江文学网,并上百度百科。培训茶艺师200多名,“快手”“抖音”及喜马拉雅等视频、音频茶文化播出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受邀参加万人品茶评茶分别荣获“达人”、“高手”、“精英”等称号。现场茶道讲座5000多人次,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乐凯集团、北国商城、部队医院、银行、房地产等大型企业及学校、社区与寺院等多家单位纷纷邀请讲座,并多次举办公益讲座课堂,正像她的网名子凡茶道乃老百姓的茶道,深受人们喜爱和称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