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据《吕渭英年谱》记载:温州吕氏先贤吕渭英远祖吕光远(67世),世居安徽寿州。南宋绍兴年间(1158)负母南渡迁居温州郡城悌华坊(今温州市区三官殿巷),为始迁祖。68世祖吕启道迁罗溪,78世祖吕永记迁江头,85世祖吕锡铨转迁温州城区。吕渭英祖籍是永嘉(今三江街道),出生温州城区,父亲为87世吕振镛。今年是先贤吕渭英诞辰170周年。下面简介吕渭英生平业绩。</p> <p class="ql-block">(一)步入仕途,为官清廉</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十九年(1893)吕渭英以候补知县身份指分福建,先后任惠安、闽县、浦城等县的知县。在任期间,政声卓著,曾以候补知县破格提升为福防同知。他为官正直,不畏权贵,光绪辛丑年,为商人张礼记冤案,据理辩争,为之伸其冤,在百姓中故有“吕青天”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吕渭英任福州知府时与外国使节合影(二排左二)</p> <p class="ql-block">(二)兴办实业,颇有绩效</p> <p class="ql-block"> 吕渭英是一位业绩显赫的实业家。他归回乡里,投身实业,为民办实事,为温州的地方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宣统元年(1909),吕渭英首次回到温州,次年即开始投身实业,担任温州府商会最后一任总理。他开办“东益”公司,购置“鸿发”小火轮,开辟了温州最早的内港客货轮航线。复营嘉宁商轮,往来沪甬。同时参与瓯海实业银行、普华兴记电汽有限公司、东瓯电话公司等实业的创办。民国十年(1921),吕渭英等人创办中一机织花席厂股份有限公司,他还在福州、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兴办银号、钱庄、制革厂、电车有限公司等。民国十一年(1922),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又授予他三等嘉禾勋章。</p> <p class="ql-block">民清时期温州内港码头与轮船</p> <p class="ql-block">(三)倡导办学,振兴文教</p> <p class="ql-block"> 吕渭英重视文教事业,贯穿从求学至为官为商,再到最后告老还乡之始终。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吕渭英以罗溪吕氏宗祠为校址,创办“罗溪学堂”,办学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罗溪小学。民国元年(1912),吕渭英参与创办《东瓯日报》,此报为目前温州发现的最早报纸。民国四年(1915)三月,吕渭英请款创设籀园图书馆(今温州市图书馆)等。此外,他还参与筹复永嘉东山书院,开办永嘉图书社等,还捐助温州府中学堂(今温州中学)、温州府官立中等农业学堂(今温州二中)、楠溪学堂(今枫林小学)、城南小学、明德小学等。</p> <p class="ql-block">吕渭英还捐款资助创办楠溪学堂(今枫林小学)。 (见楠溪学堂碑记:吕渭英捐资记载)</p> <p class="ql-block">楠溪学堂(今枫林小学)</p> <p class="ql-block">东山书院原址(华盖山)</p> <p class="ql-block">今位于中山公园的永嘉东山书院</p> <p class="ql-block">(四)赈灾救民,热心公益</p> <p class="ql-block"> 吕渭英一生热爱乡邦,为桑梓贡献全部力量,家乡乃至国家公益事业,屡屡在发起之列。晚清以后,吕渭英因德高望重,家乡凡举善业,经常由他出面主持,一呼百应。</p><p class="ql-block"> 1911年和1912年,连续两场强台风重创温州,瓯江暴雕,永嘉西溪一带"山洪卷走万余人,惨不忍睹。时任浙江实业银行协理的吕渭英闻讯,立刻赶回温州,在城区设立"瓯括等赈灾事务所",从上海、湖南调拨钱银;首创"跨区域赈灾协作机制",让有限资金惠及更多灾民。</p><p class="ql-block"> 1920年温州再遭台风,江边一带十室九空,死者甚多。吕渭英得知灾情,再次伸出援手,先在上海四马路振华旅馆办赈,慨助赈米一百袋,并在瓯江边办施粥厂两处,使江边一带灾民渡过难关。办赈之余,痛定思痛,"兴水利治水患"成为他更深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晚年的吕渭英将更多心力投向慈善事业的制度化与长效化。1916年,他力主从工赈余款中拨出四千元公债,恢复永嘉米业义仓,为温州建立起可持续的备荒机制。1918年,他率先捐款并参与制定《东瓯育婴堂章程》,首创"名誉董事主声望、办事董事主实务"的专业管理模式,开温州慈善组织专业化先河。</p><p class="ql-block"> 吕渭英的善行,不只限于温州。1923年9月,日本关东大地震的消息传来,他正在温州协济善堂忙碌施粥事务。闻听"同胞蒙难邻邦",他立即响应瓯海道尹沈致坚号召,发起"温州对日赈灾会",并通电浙江:"吾辈当念及大义,虽处乱世,人道主义不可废!"在他的感召下,温州商界踊跃捐款,短短十日便募集银元三千余元、粮食五百石。</p><p class="ql-block"> 在外地,他创设全浙会馆于福建,在杭州创办旅杭同乡会,供温州乡亲们“歇脚聚会”,为筹办会馆他积极筹款奔走,立下汗马功劳而被推为名誉会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2月,身为南台海防同知的吕渭英于福州吉祥山顶,创办南台洋头口公立学堂—铺前学堂,并自兼总理,进行革命启蒙教育。</p> <p class="ql-block">(此文载2025年7月20日《温州日报》作者:吕朝晖 郑全)</p> <p class="ql-block">(五)先贤善举,传承发扬</p> <p class="ql-block"> 吕渭英在清代为官清正,为民做主,告老还乡的最后几年中,仍对地方民生事业以及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作出贡献,故在温州颇有声誉,被百姓尊为乡里耆老,深得赞誉。市区华盖山《资福社记》碑文就记有他的善举。</p><p class="ql-block"> 吕渭英不仅是温州红十字事业的伟大拓荒者,更以一生的实践,为温州慈善事业奠定了基本框架,在地方文化中深深植入了"经世济民"的精神基因。如今,温州街头那醒目的红十字标志,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如同瓯江不息潮声,永远回荡在这座温暖之州的上空,缅怀这位先贤不朽的仁心与大爱。</p> <p class="ql-block">(此文原载2020年7月31日《今日永嘉》报楠溪江周末,作者:黄方波)</p> <p class="ql-block"> 于园,俗称“吕宅”,位于温州市区纱帽河44弄、原大众电影院后门。它曾是晚清至民国期间温州显赫人物吕渭英的私家花园,为近代温州十大名园之一。2018年10月,温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于园的旧址——纱帽河44弄及五马街大众电影院后的小广场,都被纳入整治提升的范围。整治后的于园面貌焕然一新。小巷内墙上挂有吕渭英的生平及业绩。</p> <p class="ql-block">(美篇图文资料摘编于吕朝晖 郑全撰写的《温州红十字事业的先驱》等有关文章。)</p> <p class="ql-block">说明:吕渭英诞辰日原以《温州吕渭英家族谱》为准;现为《吕渭英年谱》为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