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徐家汇校区,几座百年老建筑述说着前世今生

陇南人余松敏

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位于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交通大学校园内,始于清代(1896年)清政府创立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名为“交通大学”。<br><div>2025年2月16日,通过上海交通大学网上预约,前往参观上海交通大学这所中国名校。</div> 交通大学老校门,早期为牌坊式,1935年改建成明清宫殿式建筑风格,成为上海交通大学标志性建筑。 历经120多年,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基本完整地保留了下来,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96年,苦难深重的中国,由清末秀才出身的官员,洋务派代表人物盛宣怀倡导创办的公立学校,“南洋公学”在上海徐家汇诞生,校门马路对面就是当年的法租界。<div>南洋公学的界碑,见证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前世今生,旁边结实的辘轳,曾经碾压过校园的马路。</div> 1919年建成的老图书馆,一幢接近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三层楼的洋房,由历届校友、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募捐建成,时任民国总统黎元洪、总理段祺瑞、交通总长许世英、学校创办人盛宣怀、老校长唐文治都参加了捐助,无锡巨商荣宗敬、荣德生捐赠最多。按捐赠协议,老图书馆前,原建有荣氏兄弟的父亲荣熙泰先生铜像,抗战时期,交大校园被日军占领,该铜像遭到破坏,目前仅存基座。<div>我们进入校园参观时,老图书馆正值封闭维修,不得入内。<br><div><br></div></div> 执信西斋,为学生宿舍,1930年建成,配套有当年最时髦的独立淋浴间、暖气设备及现代化厕所。中央设有由首届入住学生捐建的饮水思源碑,上部有铁砧、铁锤、齿轮、链条;铁砧上有中西书籍若干册,下部镌刻交大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四周是喷水池。1932年,宋庆龄、何香凝曾为救治“一·二八事变”中的伤兵,在执信西斋建立了一个临时伤兵医院。 1899年建成的中院,是上海交大现存最早的一幢建筑,亦为南洋公学时期的主要建筑。英式维多利亚的建筑风格,代表了南洋公学早期建筑的主格调。 中院建筑的一层,当年是南洋公学中学部的食堂和其他用房,二层是教学、办公楼,三层是学生宿舍,如同一个新学教育的小社会。 当年南洋公学的中院,如今是交通大学现存的唯一的一栋建于19世纪的校园建筑。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院整栋建筑在维修时,外表面都被抹上了水泥。在上海交大百年校庆之前,中院彻底整修,铲除了外部水泥层,重新恢复原有的砖砌外饰面,使中院重显当年真面貌。 百年中院老建筑的背面墙外,梅花树数枝,绽放红梅朵朵。 老中院与新中院之间的花园内,大型铁锚雕塑象征上海交大作为工科院校曾经为中国船舶工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始建于1910年的新中院,风格独特,外置西洋围廊,内有中式天庭,四围墙面层次分明,庭柱雕檐图案精美,为中西合璧之佳作。当年为学生宿舍,1949年后为教师办公室。2002年,新中院改建为“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董浩云,中国东方海外货柜航运公司创办人,中国现代航运先驱,世界七大船王之一,仅次于七大船王之首包玉刚。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主要展示了中国航运史和上海航运史,还有董浩云的史迹。 上海交大体育馆,建于1925年,钢筋水泥结构,已是百年老建筑。 体育馆底层原有游泳池、浴室、辦公室及乒乓球室。二层有室内蓝球场,南部有戏台可供演出及集会用。三层属室内跑道。亦可作观赏球赛的看台。设施先进的体育馆,在当年上海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 现在的体育馆底层,有孙中山先生半身塑像,身后墙上是孙中山先生1922年为上海交大的题词。孙中山先生先后二次莅临交大演说。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全力着手中国实业建设和交通道路事业。12月首次应邀到交大(时名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讲演,使全校师生员工了解孙中山振兴实业的宏伟蓝图,殷切希望青年学子学成后投身铁路交通建设,建成一个遍及全国、连通周边国家的现代化交通网络。1919年“五四”过后,孙中山先生再次应邀到交大发表演说,提出了开发长江三峡的设想。 上海交大总辧公厅,原名“容闳堂”,为纪念我国最早留美,最早主张引进西学的学者容闳而命名,建于1933年,三层钢筋水泥结构,有大小62间办公用房,由中国留美学生中第一批学习建筑的庄俊先生设计。 此楼是是学校的主要辨公楼,学校的行政中心。1934年12月,由蔡元培先生主持、上海14个学术团体联合召开的“欢迎意大利无线电发明家马可尼大会”曾在此楼召开。 “总办公厅”楼铭,出自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之手笔。 交大的中心大草坪一侧,从右到左依次是,史、穆烈士墓,建于1950年,为纪念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交通大学学生运动骨干史霄雯、穆汉祥两位烈士而立。五卅纪念柱,建于1926年,为纪念在五卅运动中牺牲的交通大学附中学生陈虞钦、吴恒慈烈士而立。日晷台,由1915级校友为纪念母校的栽培,在1925年创建,后毁,1988年复建。 参观回来整理照片时,发现史、穆烈士墓的说明有错,一说史、穆烈士牺牲于1949年,一说牺牲于1946年,显然1946年是错误的,已在交大微信公众号上发提示,不知何时能更正。 交大的大草坪中心百年校庆里程碑,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时所立。碑高12.5米,碑体呈三角形,寓意教书育人以德、智、体三方面为根本,有不锈钢环所围绕。碑前有喷水池,池中有五个花岗岩石球,中间主球可以转动,象征交通大学永恒的生命力。 上海交大,一所百年名校,经历了三个世纪,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名校老建筑是历史,是文化,是活教材。漫步在校园内,闲坐在石凳上,有回忆,有遐想,交大名人历历在目,他们是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交大机械工程系;数学家吴文俊,1940年毕业于交大数学系;中国潜艇之父黄旭华,1949年毕业于交大造船工程系;其他著名校友还有,李叔同、吴稚晖、邵力子、郑振铎、洪 深、黄炎培、蒋梦麟、蔡 锷、叶公超、朱屺瞻、陆定一 、宦 乡、赵祖康、 傅 雷、江泽民、汪道函、董寅初等等。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交大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尽己所能砥砺前行,为祖国建设做出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