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游记(1)长沙、衡山。

山泉.

<p class="ql-block">长沙橘子洲头。</p><p class="ql-block"> 长沙别称星城,是湖南省省会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p><p class="ql-block"> 长沙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而长沙市内湘江之上的橘子洲景区则是其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橘子洲。</p><p class="ql-block"> 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江心之上,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而成的沙洲之一。</p><p class="ql-block"> 橘子洲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长达5千米,宽窄不一,形似龙舟。</p><p class="ql-block"> 橘子洲本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江心沙洲,并无什么特殊之处。然而由于伟人在年轻时期,曾有过一首有关橘子洲的词赋,因此如今的橘子洲,成为了人们敬仰向往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伟人巨型雕塑。</p><p class="ql-block"> 1913—1918年,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就读,当时的毛泽东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经常与同学蔡和森等人游过湘江,到橘子洲头聚会并开展各项活动。 </p><p class="ql-block"> 他们在橘子洲头评古论今、指点江山,思考着如何改变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等诸多问题。</p><p class="ql-block"> 后来,毛泽东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于是人们就在橘子洲头修建起了巨型雕塑,另有问天台、百米喷泉、沙滩公园等诸多景观,使橘子洲成为了长沙的著名景区。</p><p class="ql-block">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p><p class="ql-block">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p><p class="ql-block">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p><p class="ql-block">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p><p class="ql-block">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p><p class="ql-block">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p><p class="ql-block">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p><p class="ql-block">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p><p class="ql-block">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简介。</p><p class="ql-block"> 橘子洲头的青年毛泽东巨型雕塑,是国内最大的伟人雕像,高32米、长83米,细节逼真,形象生动,充分展现出青年毛泽东英姿勃发的伟人气魄。</p> <p class="ql-block">指点江山石刻。</p> <p class="ql-block">天问台。</p><p class="ql-block"> 天问台在橘子洲头的最南端,青年毛泽东经常在这里思考中国的未来,取名来自于毛主席诗词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p><p class="ql-block"> 天问台是一个亲近湘江的平台,从指点江山碑走下来,有27级台阶,据说代表着毛主席27岁时走出湖南。</p><p class="ql-block"> 由于天问台处于洲头的最顶端,这里三面环水,视野开阔,是观赏湘江的最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望江亭。</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橘子洲景区精心营造了橘、竹、梅、桃、桂等主题园林区, 而望江亭、枕江亭、揽岳亭、诗词碑、橘洲客栈、朱张古渡、唐生智公馆、江神庙、拱极楼、庙前街等景观建筑掩映于各园之中。</p><p class="ql-block"> 橘子洲头景区,亭台楼阁相映成景;池柳水榭秀丽清幽,而位于橘子洲头的毛泽东青年艺术巨型雕塑,则是全洲最具标志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岳麓山景区。</p><p class="ql-block"> 岳麓山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是融合中国文化精华的儒、释、道为一体的文化名山。</p><p class="ql-block"> 它不仅包容了历史上鸿儒巨子、高僧老道、骚人墨客共同开拓的岳麓山文化,而且还以风景秀丽、植被繁茂而著称于世,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p> <p class="ql-block">岳麓山。</p> <p class="ql-block">爱晚亭。</p><p class="ql-block"> 岳麓山的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由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p><p class="ql-block"> 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又名爱枫亭。后来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更名为爱晚亭。</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爱晚亭,是人们喜爱的休闲娱乐场所。</p> <p class="ql-block">麓山寺</p><p class="ql-block"> 古麓山寺建于西晋泰始四年(268年),山门上“古麓山寺”四字是唐代书法家、文学家李邕所写,是从麓山寺碑中拓印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麓山寺碑号称“三绝碑”,以其文章书法和刻工三者俱佳而得名,也是岳麓山中现存最古老的一块石碑。</p><p class="ql-block"> 麓山寺山门上的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反映出了麓山寺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岳麓山长沙会战指挥部旧址。</p><p class="ql-block"> 长沙会战,又称为“长沙保卫战”,是指发生在抗日战争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间,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进行的3次大规模的激烈攻防战。</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伤亡将士达9万余人,歼灭日军11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正面战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略所取得的重大胜利,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p><p class="ql-block"> 据资料记载:三次长沙会战的指挥部就设在岳麓山清风峡这个洞穴里,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长沙会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黄兴墓。</p><p class="ql-block"> 黄兴(1874~1916),字克强,清长沙府善化县龙喜乡凉塘村(今属长沙)人。早年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后进武昌两湖书院深造。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留学日本,次年回国,在长沙与宋教仁等建立华兴会,任会长。</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年(1904年)策划长沙起义,失败后亡命日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与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任庶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均遭失败。</p><p class="ql-block"> 武昌起义后黄兴任战时总司令,领导武汉保卫战。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民国二年(1913年)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领导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后去美国,并从事反袁斗争。民国五年(1916年)10月31日病逝于上海。民国六年(1917年)4月15日,黄兴的遗体由上海移往岳麓山进行了国葬。</p> <p class="ql-block">岳麓山蔡锷将军墓。</p><p class="ql-block"> 蔡锷(1882年~1916年),字松坡,湖南邵阳市大祥区人。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 </p><p class="ql-block"> 他年少求学时忧国忧民、奋发图强;十三岁中秀才,十五岁入湖南时务学堂,师从谭嗣同、梁启超等;后立志流血报国,改名为锷,投笔从戎,远赴日本学习现代军事,寻求强国御辱之道。</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与蒋百里、张孝准并称“中国士官三杰”。归国后,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编练新军,整军经武,培养军事人才,为国防建设殚精竭虑。1911年,他在云南响应武昌起义,发动和指挥了“重九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他为四万万国人争人格,救国于危难,在云南举义兴兵讨袁,抱病亲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与袁军顽强作战多地纷纷响应,最终迫使帝制取消。蔡锷以再造共和之功,被誉为护国军神。</p><p class="ql-block"> 后因喉疾加剧,1916年11月8日逝世,年仅三十四岁。1917年4月12日,国葬于岳麓山,为民国国葬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公元976年,北宋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岳麓书院于岳麓山下,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成立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湖南大学在书院正式成立。1979年,开始岳麓书院修复工作。1984年,成立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2005年,改岳麓书院文化研究所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p> <p class="ql-block">千年学府。</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名山学府、文化圣地。</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主体占地面积有3.1万平方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等,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其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岳麓书院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湖南大学。</p><p class="ql-block"> 清末光绪廿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五年(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不断扩建。</p><p class="ql-block"> 2005年正式恢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下设中国哲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书院研究中心和中国软实力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部门。</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学科,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格局已经完备,正式成为湖南大学的实体办学机构和学术科研基地。</p> <p class="ql-block">湖南大学。</p> <p class="ql-block">潇湘槐市。</p><p class="ql-block"> 古时在太学旁有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槐市因其地多槐树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到隋代国子监也设立在槐市附近,所以槐市就成为古代文化交流气息最浓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岳麓山的潇湘槐市,意思是指湖南文化气息最浓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千年学府内的伟人塑像。</p> <p class="ql-block">湖南师范大学。</p><p class="ql-block"> 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均位于长沙岳麓山脚下,两校地理位置相邻,共享岳麓山与湘江的自然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湖南博物馆(现已更名为湖南博物院)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湖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湖南省博物馆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现在的展馆总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9.1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马王堆汉墓陈列馆。</p><p class="ql-block"> 湖南博物院现有院藏文物54万余件(套),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为了使这些文物瑰宝能在这座艺术殿堂得到充分展示,湘博人科学深入地挖掘文物的内涵,利用现代陈列艺术,精心打造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p><p class="ql-block"> 马王堆汉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马王堆汉墓墓穴模型。</p><p class="ql-block">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街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p><p class="ql-block"> 马王堆汉墓于1972~1974年先后进行3次考古发掘,墓葬的结构宏伟而复杂,三座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墓,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p><p class="ql-block"> 经考证: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p><p class="ql-block"> 墓葬共计出土1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p><p class="ql-block">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马王堆女墓主塑像。</p><p class="ql-block">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是一具千年女尸,其真实身份是西汉时期的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p><p class="ql-block"> 当年千年不腐的女尸重见天日的消息,很快惊撼世人,外国甚至将她誉为东方睡美人!</p><p class="ql-block"> 女尸时年大约50岁,在湿润的环境下,经过2000余年而尸身不腐且具有弹性实属罕见,举世震惊。</p><p class="ql-block"> 世界历史上经千年而尸身不腐的多为风干之后成为木乃伊所致,如埃及法老等人。而马王堆一号墓辛追夫人,则是在湿润的环境中,经两千余年而尸身保存完好,实属历史奇迹。</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访华时曾提出,愿用阿波罗号飞船刚从月球取回的月壤,交换辛追夫人棺椁周边的墓土,由此可见马王堆汉墓的历史地位和考古价值。</p><p class="ql-block"> 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千年不腐的奇迹,当今最权威的科学解释是:深埋、 密封、缺氧、无菌。</p> <p class="ql-block">素纱禅衣。</p><p class="ql-block"> 马王堆一号汉墓辛追夫人的素纱禅衣,是国宝级一级文物,这件衣服以其轻盈、透明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整件衣服的重量仅49克,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展现了西汉初期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卓越水平。</p> <p class="ql-block">商代精美的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湖南第一师范。</p> <p class="ql-block">湖南第一师范旧址。</p><p class="ql-block">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又名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书院路356号,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p><p class="ql-block"> 1913年春至1922年冬,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执教以及从事早期革命活动长达八个春秋。</p><p class="ql-block">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是集东方文化内涵与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建筑艺术珍品,占地面积约6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3500平方米,其中文物建筑约26343平方米,包括由办公楼、教学楼、自习楼、大礼堂、第八班教室、第八班寝室、第八班自习室、阅报室、水井、君子亭、第二十二班教室、附小主事室以及工人夜学旧址等。</p><p class="ql-block">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建筑风格以西式为主,是集东方文化内涵与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建筑。旧址保存有毛泽东青年时期求学、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的纪念地14处,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青年毛泽东所在的第8班教室。</p> <p class="ql-block">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学生寝室。</p> <p class="ql-block">教学楼校舍。</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与湖南第一师范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位于长沙市城南妙高峰下,其前身是宋代创办的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1912年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解放后更名为湖南第一师范。</p><p class="ql-block"> 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此求学5年半。1920年秋至1922年冬毛泽东在一师任附小主事,兼任师范部国文教员。</p><p class="ql-block"> 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如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徐特立、谢觉哉、李达、田汉等,都曾在此读书或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8年校舍毁于“文夕大火”,1968年按原貌复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青年毛泽东塑像。</p> <p class="ql-block">天心公园。</p><p class="ql-block"> 长沙天心公园是以古城墙和古阁楼为主要景点的古典园林。古城墙始建于公元前202年,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天心阁。</p><p class="ql-block"> 天心阁坐落在现存公园内200多米长的古城墙之上。古天心阁与古城墙连为一体,历代均视为长沙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白沙古井。</p> <p class="ql-block">白沙古井。</p><p class="ql-block"> 白沙古井位于长沙城南的回龙山下西侧,在天心阁东南方约一公里处,自古以来为江南名泉之一。</p><p class="ql-block"> 泉水从井底汩汩涌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四季不断。</p> <p class="ql-block">古井取水。</p> <p class="ql-block">杜甫江阁。</p><p class="ql-block"> 杜甫江阁,为纪念唐朝诗人杜甫所建,属于园林仿古建筑。位于长沙市西湖桥,杜甫江阁园林区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杜甫江阁主阁共分四层,高18米。其与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距天心阁不足一千米,形成一条文脉带,已成为湘江风光带的一处风景。有不少游人来此感受历史,追忆杜甫的故事 </p> <p class="ql-block">杜甫塑像。</p><p class="ql-block"> 唐大历三年(768年)晚秋,杜甫前往长沙投奔好友,而后居住在湘江边的一间简陋楼房,即“江阁”。</p><p class="ql-block"> 2002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杜甫江阁,于2005年9月19日建成并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江阁揽胜。</p><p class="ql-block"> 杜甫江阁共分四层,高18米。其与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距天心阁不足一千米,形成一条文脉带,已成为湘江风光带的一处重要景观。</p><p class="ql-block"> 有不少游人来杜甫江阁追忆杜甫的故事感受历史,阅览湘江大美风光。</p> <p class="ql-block">徐特立纪念园塑像。</p><p class="ql-block"> 徐特立纪念园位于长沙县星沙镇,是为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而修建的纪念性公园,为长沙市尊师重教基地。</p><p class="ql-block"> 公园布局突出纪念主题,核心景观包括5米高的徐特立铜像、师圣阁及20余处人文景点。</p><p class="ql-block"> 纪念园周边环绕长沙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徐特立老先生。</p><p class="ql-block"> 徐特立湖南善化人,是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著名的革命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p><p class="ql-block"> 1911年,徐特立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受聘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成为毛泽东、蔡和森、田汉等人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1919年9月,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并兼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1927年白色恐怖高潮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4年以57岁的高龄参加长征。</p><p class="ql-block"> 之后徐特立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自然科学院校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委员。1968年11月28日逝世,享年91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师圣阁。</p><p class="ql-block"> 师圣阁是徐特立公园内的核心建筑,位于公园最高处,为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而建。象征徐特立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及对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 ‌</p><p class="ql-block"> 徐特立有许多感人的故事被人称颂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 断指血书:1909年12月8日,徐特立以校董兼教员身份在长沙修业学校向全校师生作时事报告。徐特立痛诉满清政府软弱无能,帝国主义凶恶残暴,老百姓不堪忍受,被迫起来反抗,以至酿成教案。讲到激动之处,悲愤之情难以自已,徐特立和学生都痛哭起来。徐特立跑到厨房,拿出一把菜刀,当场将左手的一个指头砍断一节,用鲜血书写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8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激励青年学生反帝爱国。</p><p class="ql-block"> 看望彭总:1958年秋,徐特立南下途经河南,当面质疑当地负责人关于稻谷亩产可达数万斤的说法。并对身边人说:“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困难了,但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1959年,彭德怀遭到错误批判后,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而徐特立却先后三次专程看望,同彭德怀倾吐心怀,嘱其保重身体,将来继续为党工作。</p> <p class="ql-block">徐特立故居。</p><p class="ql-block"> 徐特立故居,位于长沙县江背镇特立村, 从1889年起徐特立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p> <p class="ql-block">湖南炎帝陵。</p><p class="ql-block"> 湖南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墓。</p><p class="ql-block"> 湖南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被誉为“神州第一陵”。</p><p class="ql-block"> 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教民耕种、发明医药、制作衣裳,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p><p class="ql-block"> 炎陵县是湖南省株洲市下辖县,原名酃县,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因“炎帝陵”得名。</p><p class="ql-block"> 炎帝是生活在大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部落首领,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导致代代口口相传的有关炎帝的生平内容有所不同,因而目前多地都有炎帝陵。</p><p class="ql-block"> 而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是史书中有最早记载的、官方认可的、多方公认的正统炎帝陵。是历史上祭祀炎帝的公祭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炎帝。</p><p class="ql-block">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由于炎帝距今年代久远,现有的文字记载都是以传说为依据,因而版本很多,主要的内容有:</p><p class="ql-block">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传位五百三十年。</p><p class="ql-block"> 炎黄两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与黄帝的父亲是“少典氏”,母亲是“有氏”,少典氏与有氏两个氏族都生活在以河洛为中心的广大地区。</p><p class="ql-block">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p><p class="ql-block"> 传说炎帝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两个部落相互通婚,成为了华夏大地的人文始祖。</p><p class="ql-block"> 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 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p> <p class="ql-block">炎帝塑像。</p><p class="ql-block"> 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多地之争,涉及到湖北、湖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河北、四川、山西等地。</p><p class="ql-block"> 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姜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迁移到曲阜。</p> <p class="ql-block">炎帝陵石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炎帝圣殿。</p> <p class="ql-block">炎陵石刻。</p> <p class="ql-block">茶陵茶祖文化园。</p><p class="ql-block"> 茶陵县是湖南省株洲市下辖县,地处湘赣边界,因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得名,是中国唯一以‘茶’命名的行政县,以茶叶产业、红色文化历史底蕴著称。</p><p class="ql-block"> ‌茶陵的茶祖是炎帝神农氏‌,他被尊为中华茶文化的始祖,其与茶陵的渊源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农耕文明时期。</p><p class="ql-block">‌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炎帝神农氏在茶陵云阳山(今湖南省茶陵县)发现茶叶并首次推广其饮用价值,开创了中华饮茶先河。因此,茶陵被尊称为中华茶祖文化园所在地,并成为全国唯一以“茶”命名的县级行政区。‌‌</p> <p class="ql-block">茶陵云阳山景区。</p> <p class="ql-block">茶陵工农兵政府旧址。</p><p class="ql-block"> 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是全国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中的重要景点。</p><p class="ql-block"> 1927年11月,工农革命军第二次攻克茶陵县城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此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1928年毁于战火,2004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群雕。</p> <p class="ql-block">南岳衡山景区。</p><p class="ql-block"> 衡山,又名南岳、寿岳、南山,是我国五岳之一,主体部分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衡山县和衡阳县东部。</p><p class="ql-block"> 据战国时期《甘石星经》记载,因其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变应玑衡”,“铨德钧物”,犹如衡器,可称天地,故名衡山。</p><p class="ql-block"> 衡山主要山峰有回雁峰、祝融峰和紫盖峰、岳麓山等,最高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p><p class="ql-block"> 衡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和佛教圣地环山有寺、庙、庵、观200多处。</p><p class="ql-block"> 南岳衡山以秀丽著称,南岳衡山景区以优美的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国家5A景区。</p> <p class="ql-block">南岳大庙。</p><p class="ql-block"> 南岳庙,又叫南岳大庙,位于衡山赤帝峰脚下。</p><p class="ql-block"> 南岳庙是祭南岳圣帝的寺庙,始建于隋代,多次修缮扩建后已有9.8万平方米的规模,是中国南方最大、总体布局最完整的古宫殿式建筑群之一,素有南国故宫之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庙盛景。</p><p class="ql-block"> 南岳庙主轴线上由南至北共分九进,依次为棂星门、奎星阁、正南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和北后门。庙内两侧东有道教八观,西有佛教八寺,是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南岳大庙是一座集国家祭祀、民间朝圣、道教宫观、佛教寺院于一体的宫殿式古建筑群,是南方最大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和艺术殿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圣公升母殿。</p><p class="ql-block"> 南岳大庙的圣公圣母殿是该庙宇的核心建筑之一。该殿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多次修缮扩建,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规模。作为南岳大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底蕴深厚,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曾题诗赞颂。</p><p class="ql-block"> 圣公圣母殿体现了佛教与道教文化的融合,殿内既供奉佛教神明,也供奉道教“圣母玉华”和“灵官大帝”,反映了南岳大庙“佛道共存”的特色。 ‌</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p><p class="ql-block"> 衡山御书楼是南岳大庙第六进的建筑,原为存放皇帝御书、匾额的场所,后迁至南岳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现在御书楼为文物陈列室,展出南岳周边出土及收藏的200余件珍贵文物,涵盖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六寺同门~关圣殿。</p><p class="ql-block"> 南岳大庙的“六寺同门”位于中轴线第二重院落西侧,与东侧的八座道宫相对应,由化城寺、崇宁寺、云峰寺、观音阁、老南台寺、忠靖王殿、天堂寺、金龙寺八座寺庙组成。 ‌</p> <p class="ql-block">慈航殿。</p><p class="ql-block"> 衡山慈航殿是南岳大庙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道教重要殿宇之一。 ‌</p><p class="ql-block"> 该殿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最初名为“火祖殿”,供奉荧惑火德真君及东厨命灶君、九天至宝增福财神等神像。2000年重修后更名为“慈航殿”,主奉大慈大悲大士慈航真人和圆通自在天尊,寓意普济世间苦难。 ‌</p> <p class="ql-block">玉虚宫、财神殿。</p><p class="ql-block"> 衡山玉虚宫是南岳大庙东侧的八个道宫之一,主要供奉文财神比干。 ‌</p> <p class="ql-block">万寿宫、凌霄殿。</p><p class="ql-block"> 南岳大庙内八大道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西川门。</p><p class="ql-block"> 西川门位于南岳大庙西侧,与东川门共同构成庙宇的入口体系。它连接主体建筑与西侧的八座佛寺,是佛教信徒进入西侧佛寺区域的必经之门。 ‌</p><p class="ql-block"> 南岳大庙始建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多次修缮扩建,现存建筑群保留了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西川门作为寺庙入口之一,见证了佛教与道教在南岳地区的长期共存,体现了三教并存的宗教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胜利坊。</p><p class="ql-block"> 胜利坊位于南岳衡山脚下大庙后头的进山口,1946年为纪念八年抗战胜利而修建。</p><p class="ql-block"> 胜利坊全部由花岗岩砌筑,像一个简化“开”字形的构架,是登衡山的总大门。</p><p class="ql-block"> 胜利坊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也是南岳衡山的一处标志性景点。</p> <p class="ql-block">寿岳衡山牌坊。</p><p class="ql-block"> 衡山又称寿岳,寿岳衡山牌坊位于南岳衡山景区入口处,是游客进入景区的标志性建筑。该牌坊由花岗岩制成,高达三十米。</p> <p class="ql-block">南岳天下秀、到此人增寿。</p> <p class="ql-block">方广寺。</p><p class="ql-block"> 素有“南岳四绝”之称的古方广禅寺以“山深、林深、寺深,文化渊源深”而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方广寺,位于莲花峰下,建于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历经兴废而得以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南岳四绝‌是指南岳衡山最具代表性的四个景观组合,分别为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和水帘洞之奇,以"高、秀、深、奇"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方广寺大殿。</p><p class="ql-block"> 方广寺有正殿和祖师殿,寺侧有“二贤祠”,专为纪念南宋朱熹、张轼到此游览和讲学而建,寺周围有黑沙潭、黄沙源、石漳潭、白沙潭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南天门~祖师殿。</p><p class="ql-block"> 祖师殿位于南岳衡山南天门区域,始建于1998年,采用石墙铁瓦结构,建筑面积达1200余平方米,主祀真武祖师(玄武大帝),兼具道教文化与自然景观价值。</p><p class="ql-block"> 该殿为南岳道教重要活动场所,其地理位置特殊,是东、西登山线路的分界点,周边有唐代寿比南山石刻与宋代寿岳石刻等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祝融峰。</p><p class="ql-block"> ‌祝融峰‌是南岳衡山的最高峰和主峰,海拔1300.2米,以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融合著称,是南岳“四绝”之首。</p> <p class="ql-block">祝融峰雄姿。</p> <p class="ql-block">祝融殿。</p><p class="ql-block"> 祝融峰得名于上古火神祝融氏。相传黄帝任命祝融为火正官,主管南方事务,死后葬于衡山,故衡山最高峰得名祝融峰。</p><p class="ql-block"> 历代帝王曾加封祝融为司天昭圣帝,峰顶的祝融殿(原名老圣帝殿)始建于明代,以花岗岩砌墙、铁瓦覆顶,彰显其神圣地位</p> <p class="ql-block">祝融峰圣帝殿。</p> <p class="ql-block">南岳风光。</p> <p class="ql-block">锦绣山河。</p> <p class="ql-block">梵音古道。</p><p class="ql-block"> 衡山梵音古道是连接康家垅入口与邺侯书院的主要步行通道,全长约9公里,由石板铺成,基础设施完善,适合徒步赏景。 ‌</p><p class="ql-block"> 古道因唐代高僧懒残和尚在此传唱《乐道歌》而得名。明代《徐霞客游记》中亦有记载。沿途保留乐道亭、梵音亭等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古道遗址。</p> <p class="ql-block">邺侯书院。</p><p class="ql-block"> 邺侯书院原名南岳书院,唐代公元820年,由随州刺史李繁创建,用以纪念其父李泌(唐朝宰相,封邺侯),后更名邺侯书院。</p><p class="ql-block"> 南宋初鸿儒胡安国父子来岳,于此书院讲授《春秋》之学。嗣后南宋许多理学家都来此讲学,讲读之风,极盛一时,湖湘学派实发祥于斯。</p> <p class="ql-block">邺侯塑像。</p> <p class="ql-block">南岳忠烈祠。</p><p class="ql-block"> 南岳忠烈祠是原国民政府在大陆修建的最早一处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大型烈士陵园。位于南岳衡山香炉峰下方,距南岳古镇4公里,于1938年筹建,1940年9月动工,1943年7月7日落成。</p> <p class="ql-block">七七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南岳忠烈祠由祠宇和墓葬两大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34亩,祠宇仿南京中山陵开阔式建筑,共分五进,依山势自南而北分别为牌坊、七·七纪念碑、纪念堂安亭战役纪念亭和享堂五座建筑。</p><p class="ql-block"> 墓葬区共有墓葬19座,其中集体墓葬7座,个人墓葬12座,这些墓葬,都掩映在祠周苍松翠柏之间,令人景仰 。</p> <p class="ql-block">忠烈祠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紫竹林。</p><p class="ql-block"> 紫竹林位于南岳半山亭玄都观沿登山公路上行300米处,属衡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组成部分。始建年代不详,宋代《南岳总胜集》已有记载,1936年由江西籍富商梅建南捐资重建。建筑群兼具佛教与道教元素,主祀送子观音,现存砖木结构三进两厢殿宇。</p> <p class="ql-block">五岳殿~送子观音。</p> <p class="ql-block">湘南寺。</p><p class="ql-block"> 湘南寺始建于唐代,明代嘉靖年间重修,1935年由住持醒悟重建为石墙铁瓦结构的单层平房寺院。</p><p class="ql-block"> 该寺位于南岳衡山核心景区内,毗邻铁佛寺、祖师殿等景点,是登山徒步路线"梵音古道—祝融峰"的关键节点。寺院周边松杉掩映,寺前石台可远眺湘江盛景,现存文殊洞、贯道泉等古迹,明代宰相严嵩曾赋诗赞其景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