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星辰(64)~著名书画篆刻家马宏伟艺术作品欣赏

兰大校友书画协会梓洺

<p class="ql-block">编者按:</p><p class="ql-block">兰州大学校友书画协会推出的《艺海星辰》系列艺术评论已发布六十多期,推介六十多位书画家作品欣赏,本栏目是在原《让美点亮你的灵魂》系列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欣赏范围,涵盖书法、篆刻、绘画、诗词歌赋、电影艺术等多个方面,旨在于将笔者的审美公之于众,以与朋友们互勉。未曾想得到社会各界朋友们的广泛关注,点击率阅读量稳步提升,也得到多位文朋书友的指正帮助,在此深表谢忱!</p><p class="ql-block">本期为特别推出马宏伟艺术作品欣赏。宏伟君乃陇上青年才俊杰出代表,集篆刻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于一身,为人处世厚道诚实,谦谦君子,艺术翘楚。短短数千文字,难以刻划宏伟君的艺术风格,权做抛砖引玉,望方家斧正。</p> <p class="ql-block">马宏伟艺术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宏伟,字朴铁,号左刀客,斋号铁石斋、自乐堂,1980年生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友会会员、甘肃省工笔画协会副会长、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甘肃书法院特聘书法家、甘肃画院特聘画家、兰州大学校友书画协会外聘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马宏伟自幼受甘谷“书画之乡”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遍访名家,学习绘画与篆刻。他曾拜陇上篆刻前辈骆石华先生门下,后又得学界前辈、著名金石书画大家郑铁林先生指导。其作品涵盖书法、绘画、篆刻领域,风格独特,在《中国书法》《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刊物上刊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篆刻方面,他以秦汉古玺为宗,兼涉明清,主攻铁线、满白文,融入陈巨来印风,擅用碎切刀法,作品线条灵动,布局精妙。其书法真草隶篆皆能,篆书笔画圆润,结体沉稳,行笔时能根据篇幅、字形灵动布局。绘画上,他的山水得郭文涛指引,悟黄宾虹笔墨神韵,花鸟避流俗、求高雅,笔力雄健,墨色含蓄,意境深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马宏伟的作品多次入展重要展览并获奖,如入展全国六届篆刻展、第二届西部书法篆刻展等,还获得过第二届旭东杯书画大奖赛一等奖、甘肃省首届书法篆刻艺术大展二等奖等多项奖项。他出版有作品集《马宏伟篆刻》《马宏伟国画家篆刻集》。</p> <p class="ql-block">马宏伟艺术鉴赏:笔墨承古意 丹青写初心</p><p class="ql-block"> □兰大校友书画协会会长张宏发</p><p class="ql-block">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言:“艺术是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它贯通着宇宙的真理与人生的深情。”当代艺术家马宏伟的创作,恰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他以笔墨为舟,以丹青为帆,在传统与现代的艺术长河中破浪前行,其作品既深植于中华美学的沃土,又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成为当代文人艺术精神的重要传承者与创新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溯源传统:在文脉传承中筑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艺术历来强调“师古不泥古”,马宏伟的艺术之路始终以传统为根基。他深谙“取法乎上”的古训,早年遍临历代名家真迹,从晋唐的法度森严到宋元的意趣盎然,从明清的笔墨风流到近代的气象万千,在临摹与研习中汲取艺术养分。苏轼曾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马宏伟对此深以为然,他临摹传统绝非简单的技法复制,而是致力于领悟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真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山水创作中,马宏伟继承了文人画“澄怀味象”的精神内核。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强调山水画应营造可居可游的意境。马宏伟的《秋山无尽图》便深得此中三昧:画面中峰峦叠嶂却无壅塞之感,溪流婉转似有声响,亭台楼阁隐于林木之间,既展现了自然山水的雄浑气象,又暗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这种对传统意境的把握,源自他对范宽“溪山行旅”的沉雄、董源“平淡天真”的温润、倪瓒“逸笔草草”的空灵的深入研习,更源自他对中国山水“道器合一”美学观的深刻体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笔墨技法上,马宏伟恪守“五笔七墨”的传统规范。黄宾虹曾总结中国画用笔有平、圆、留、重、变五法,用墨有浓、淡、破、泼、积、焦、宿七法,这是中国绘画的根本法则。观马宏伟的《松风涧水图》,其松针用笔遒劲如篆,山石皴法以披麻皴打底,辅以斧劈皴提神,笔力沉雄而不失灵动;用墨则浓淡相生,焦墨点醒提神,宿墨晕染造势,墨色层次丰富如交响乐般起伏。这种对笔墨的极致追求,让他的作品具备了“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传统笔墨神韵,也让他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守住了中国画的精神底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师法自然:在造化中汲取灵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艺术的创作纲领,马宏伟始终践行这一理念。他坚信,真正的艺术灵感不在画室的闭门造车中,而在山川大地的生生不息里。数十年来,他足迹遍布名山大川,从黄山的奇松怪石到雁荡的奇峰飞瀑,从漓江的烟雨朦胧到秦岭的雄浑壮阔,都留下了他写生的身影。石涛曾言“搜尽奇峰打草稿”,马宏伟的写生并非对自然的简单描摹,而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感共鸣与精神提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花鸟创作中,马宏伟展现了对自然生命的细腻体察。他常于清晨静观花开叶落,于黄昏细听虫鸣鸟啼,将自然生灵的瞬间姿态与生命韵律融入笔端。其《荷塘清趣图》中,荷叶以泼墨法绘就,墨色浓淡交融间尽显舒展之态;荷花则以没骨法点染,粉嫩花瓣似含晨露,高洁中透着生机;蜻蜓点水的轻盈、鱼虾游动的灵动,更让画面充满生命气息。这种对自然的精准捕捉与艺术升华,恰如齐白石所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既保持了自然本真,又赋予其艺术灵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马宏伟对自然的观照还融入了深刻的人文情怀。他的《太行人家》系列作品,将太行山的雄浑地貌与山民的生活场景相结合,画面中裸露的岩石透着坚韧,山间的窑洞藏着温暖,劳作的身影充满力量。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活相融合的创作,继承了范宽《溪山行旅图》中“人与山水共生”的理念,更赋予其当代视角——在他笔下,自然不仅是观赏的对象,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这种创作观让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写景,升华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笔墨当随时代:在创新中彰显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宏伟深知“笔墨当随时代”的道理。他在坚守传统文脉的同时,始终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当代艺术语境,在题材选择、表现手法、精神内涵上不断探索,让传统笔墨焕发新的时代光彩。正如徐悲鸿所言:“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者融之。”马宏伟的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传统基因上的创造性转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题材拓展上,马宏伟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的局限,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当代生活。他的《都市闲韵》系列,以简练的笔墨描绘城市中的公园一角、街角咖啡馆、书店窗台等场景,画面中老人晨练的悠然、青年阅读的专注、孩童嬉戏的天真,在传统笔墨的晕染下别有韵味。这种将都市生活纳入文人画视野的尝试,打破了“唯有山水花鸟才入画”的传统观念,正如丰子恺所言“艺术的眼光,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他让传统笔墨与当代生活产生了深度对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表现手法上,马宏伟巧妙融合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他的《丝路驼铃》在构图上借鉴了传统长卷的叙事性,却以更简洁的线条勾勒沙漠的辽阔;在用色上保留了中国画的水墨基调,又适度融入矿物颜料的厚重感,让沙漠的苍茫与驼队的坚韧更具视觉张力。这种创新不是对西方绘画的简单模仿,而是对传统笔墨表现力的拓展,正如林风眠所说“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他在传统内部找到了创新的突破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马宏伟的作品始终传递着积极的时代精神。他的《青山不负人》以饱满的笔墨描绘新时代的乡村图景:整洁的民居错落有致,绿色的田野生机盎然,光伏板在阳光下闪耀,展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景象。画面中没有传统山水画的萧瑟孤寂,取而代之的是蓬勃的生命力与希望感。这种将时代精神融入传统笔墨的创作,让中国画从“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走向“兼济天下”的时代担当,践行了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理想,让艺术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诗心入画:在笔墨中涵养人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文人画向来追求“诗书画印”四位一体,马宏伟的作品深谙此道,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他不仅精于绘画,更擅长书法与诗词,常于画作之上题诗咏怀,让画面意境因文字而更显深邃。倪瓒曾言“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马宏伟的创作虽不废形似,却更重“逸气”的营造,这种逸气正是文人精神的核心所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梅兰竹菊四条屏》中,马宏伟以简练的笔墨绘出“四君子”的风骨:梅花枝干虬劲,题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兰花生于幽谷,题诗“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竹子挺拔向上,题诗“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也无心”;菊花傲霜绽放,题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与画的交融,让自然物象成为人格精神的象征,恰如孔子所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术在此成为涵养品德、安顿心灵的重要方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马宏伟的书法造诣也为其绘画增色不少。他的题画书法兼善行草与篆隶,行草飘逸洒脱,篆隶古朴厚重,与画面意境相得益彰。《月下独酌》中,他以狂草题李白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笔墨酣畅淋漓,与画面中月下独酌的孤寂意境形成奇妙共鸣,让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更能感受文字带来的情感冲击。这种“诗书画印”的有机融合,让他的作品具备了多维度的审美价值,也传承了中国文人“一艺之成,当尽全功”的治学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马宏伟的艺术恰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他深爱着中国传统艺术之美,以笔墨传承千年文脉;又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时代之美,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生机。他的作品中,有范宽的雄浑、董源的温润,有石涛的创新、八大的空灵,更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蓬勃与昂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宗白华在论及中国艺术时曾说:“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马宏伟的创作正是如此,他以缠绵悱恻的情感拥抱传统与自然,以超旷空灵的意境安顿心灵与精神。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他的笔墨如一股清泉,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他的丹青似一盏明灯,照亮着文化传承的道路。品读马宏伟的艺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笔墨的精妙,更是一位当代艺术家对文化的坚守与对时代的担当,这正是中国艺术最珍贵的精神内核。</p> <p class="ql-block">方寸之间的艺术乾坤:马宏伟篆刻艺术品鉴</p><p class="ql-block"> □张宏发</p><p class="ql-block">在当代艺术的多元格局中,马宏伟的篆刻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与深厚的底蕴,成为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的生动例证。他以刀为笔,在方寸印石间游走腾挪,将古老的篆刻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既传承千年古韵,又彰显时代精神,为这门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溯源传统,承古玺秦汉之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马宏伟的篆刻艺术之路,深深扎根于传统的沃土。他深知,古玺秦汉印是篆刻艺术的源头活水,蕴含着无尽的艺术宝藏。“印宗秦汉”,这一篆刻艺术的经典理念,贯穿于他的创作始终。在对古玺的研习中,他沉醉于先秦文字的古朴奇崛,那些看似不规则却充满灵动之美的文字排列,以及在不平衡中求和谐的布局方式,都成为他汲取灵感的源泉。如他创作的古玺风格印章,印面文字线条婉转流畅,似有生命一般在石上舞动,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却又各自独立,在疏密对比中展现出独特的节奏感。边框的处理也独具匠心,或残破斑驳,或古朴厚实,与印文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悠远的历史氛围,仿佛将人带回到那个诸侯割据、百家争鸣的时代,让人感受到古玺艺术的空灵奇险与深邃内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秦汉印的雄浑大气、规整严谨,更是马宏伟用心揣摩的典范。汉印的方正质朴、端庄典雅,缪篆的圆润流畅、疏密均匀,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精准的体现。他刻制的汉印风格印章,笔画粗细均匀,起止分明,转折处圆润自然,毫无生硬之感。线条的质感厚重而沉稳,仿佛承载着大汉王朝的雄浑气魄。布局上,他严格遵循汉印的章法,平正安稳中又不失变化,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分布恰到好处,既体现了汉印的严谨法度,又融入了自己对印面节奏的理解。每一方印章,都像是一幅精心布局的小画,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出无限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融合创新,铸时代个性之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马宏伟勇于创新,将现代审美与时代精神融入篆刻艺术之中。他深知,艺术唯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刀法上,他以碎切刀为主要创作风格,这种刀法使线条产生古朴斑驳的质感,既增强了印章的金石味,又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节奏感。每一刀落下,都带着他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悟,轻重缓急、疏密聚散,皆在掌控之中。线条在碎切刀的作用下,呈现出一种灵动而富有变化的美感,与传统的冲刀、切刀效果截然不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印文内容的选择上,马宏伟也大胆突破传统。他不仅刻制经典的诗词文句、名言警句,还将目光投向当代生活,从现代诗歌、流行语中汲取灵感。他曾刻制一方以现代诗句为内容的印章,印文的排列打破常规,根据诗句的节奏与情感进行布局,使印章与诗句的意境完美融合。这种创新的尝试,让古老的篆刻艺术与当代人的生活和情感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焕发出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形式上,马宏伟也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他借鉴西方构成艺术的理念,将点、线、面的元素运用到印章设计中,使印面的视觉效果更加丰富强烈。例如,他的一些作品中,通过对笔画的粗细、长短、曲直变化,以及留白的巧妙处理,形成了独特的形式美感。这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创作方式,使他的篆刻作品在保留古韵的同时,更具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满足了当代人多元的审美需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印外求印,展综合素养之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马宏伟深知,篆刻艺术不仅仅是刀与石的对话,更是创作者综合素养的体现。“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他在书法、绘画、文学等领域广泛涉猎,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为篆刻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的书法功底深厚,真草隶篆皆有涉猎,尤其擅长篆书。他的篆书作品笔画圆润饱满,藏头护尾,线条富有弹性和韵律感。这种书法修养在他的篆刻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他的印文线条不仅具有刀法的韵味,更蕴含着书法的笔意。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提按顿挫,都恰到好处,展现出他对线条的高超驾驭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绘画方面,马宏伟擅长山水、花鸟。他的绘画作品注重意境的营造,笔墨灵动,色彩淡雅。绘画中的构图、笔墨运用等技巧,也被他巧妙地融入到篆刻创作中。在印章的布局上,他借鉴绘画的虚实相生、疏密得当的原则,使印面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绘画的审美情趣也为他的篆刻作品增添了一份诗意与灵动之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学修养更是马宏伟篆刻艺术的灵魂所在。他对诗词歌赋有着浓厚的兴趣,熟读经典,能够准确把握文字的内涵与情感。在创作印章时,他会根据印文的内容和意境,精心设计印面的风格和布局。一方以唐诗为内容的印章,他会通过刀法和线条的变化,营造出与诗歌意境相符的氛围,使观者在欣赏印章的同时,仿佛能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情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马宏伟的篆刻艺术,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是对古老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他在方寸之间,用刀与石书写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他所说:“篆刻是我的热爱,也是我的追求,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古老的艺术,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相信马宏伟将继续探索前行,为篆刻艺术的发展贡献更多的精彩。</p> <p class="ql-block">附:陇上青年才俊马宏伟君艺术神韵</p><p class="ql-block"> /平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渭水钟灵孕奇士,朱圉毓秀诞俊英。马君宏伟,字朴铁而怀金玉,号左刀实秉赤忱。三绝艺冠陇右,四维德立杏坛。观其铁线游刃处,犹闻金石裂帛声;墨渖泼洒时,似见云山吞吐态。诚可谓:刀笔双修承汉魏,丹青独运冠秦凉。</p><p class="ql-block"> 溯其少长甘谷,早沐书香。骆门立雪,得石华篆法真传;郑帐聆训,悟铁林金石三昧。铁石斋中,夜磨青田冻;自乐堂上,晨摹石鼓文。秦汉玺印为基,碎切刀见骨力;明清流派作筏,满白文显精神。昔年吴昌硕以钝刀硬入,今观马君以铁线柔出,《中国书法》刊其妙迹,西泠印社纳为俊彦。所谓“方寸之间见天地,朱白之际显阴阳”,此之谓也。</p><p class="ql-block"> 至若挥毫落纸,真草隶篆俱能。篆书圆润若屈铁,隶笔沉稳似卧象。行草则取法二王,兼融米董意趣;楷书则根基颜柳,暗合欧褚风神。观其《李白诗卷》,笔走龙蛇挟雷雨;赏其《道德经屏》,墨凝玉露映星河。昔人云“书者散也”,君之书道,散怀抱而师造化,写胸臆以法自然。</p><p class="ql-block"> 丹青造境,尤见功力。山水得郭文涛亲授,花鸟避时俗窠臼。《秋山无尽》承范宽骨法,《松风涧水》得宾虹墨韵。五笔七墨间,干裂秋风扑面;三远六法中,润含春雨沾衣。更写《太行人家》系列,石壁窑洞藏温情;独创《都市闲韵》组图,咖啡书窗觅雅趣。石涛“搜尽奇峰”之志,君以写生践之;白石“似与不似”之论,君用笔墨证之。</p><p class="ql-block"> 四君子图尤显风骨,梅兰竹菊各具精神。虬枝疏影题放翁句,幽谷芳丛书陶令章。新作《青山不负》,光伏板映绿畴;妙构《丝路驼铃》,矿物彩染黄沙。昔林风眠倡调和中西,今观君作,可谓“古法佳者守之,新境妙者创之”。</p><p class="ql-block"> 赞曰:陇山苍苍,渭水泱泱。君之艺术,既琢既璋。铁笔镌就金石魄,墨池浣出云锦章。承先贤之绝艺,开时代之新腔。冀后来者,当效此范:既植根于传统,复吐纳乎八方。如此,则中国艺术之精神,必若朱圉山巅之旭日,永耀寰宇!</p><p class="ql-block">2025.7.24乙巳六月卅于兰新区</p><p class="ql-block">(注:文章发布后,得到文朋书友们广泛关注,陇上文化名人平之君撰赋文相和,笔力雄宏,切中肯綮,为本期添彩)</p> <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张宏发</p><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兰大校友书画协会</p><p class="ql-block">协办单位\铭心斋书画院</p><p class="ql-block"> 兰州明志学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