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有千秋业 ----祝嘉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书法展

书心院

<p class="ql-block">这是2019年11月12日至12月12日在苏州吴门书道馆为纪念祝嘉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而举办的专题书法展。</p><p class="ql-block">主办单位:</p><p class="ql-block"> 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p><p class="ql-block">承办单位:</p><p class="ql-block"> 苏州市文艺之家</p><p class="ql-block"> 苏州市书法家协会</p><p class="ql-block"> 吴门书道馆</p><p class="ql-block"> 祝嘉书学院</p><p class="ql-block">学术支持单位:</p><p class="ql-block">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p><p class="ql-block"> 苏州科技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苏州大学出版社</p><p class="ql-block">展出时间:</p><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12日~12月12日</p><p class="ql-block">展出地点:</p><p class="ql-block"> 吴门书道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展虽然过去了近6年,因展览艺术性强、学术价值高而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故特将当时观赏展览时所拍摄的部分照片转贴于此,与书法专家、爱好者和喜爱祝嘉先生书学、书法的朋友共同学习和欣赏。</p> <p class="ql-block">展厅门内</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介绍</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书联“笔有千秋业 胸无一点尘”,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重要弟子王歌之为展览写的前言</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祝嘉(1899-1995),字燕秋,海南文昌人。一生著述宏富,首撰中国《书学史》,为于右任所激赏。其他一系列书学论著,共三百余万言,都贴近创作实践,文风平正朴实,没有高蹈虚诞、语涉浮华的陋习,一切以临写、创作为旨归生发。</p><p class="ql-block">黄宾虹在给友人及学生书简中,常谈及笔法之要,“以古人精神万世不复,全在用笔之功力……静观古名家之优绌,无不由此而分。”“复悟古人全重内美,只在笔墨有法,不顾外观拙。”</p><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也特别强调用笔,颇与宾虹暗合,在其著述与创作中一以贯之。他在少年时代学颜真卿,学赵子昂、何绍基,用力勤而功不著。后结识康有为弟子张叔仁,追崇包世臣、康有为之说,苦学古代大量书论与金石碑帖,寻流溯源,博採兼收,确立了自己成熟的书法观。他虽祖述包、康之说,却并不亦步亦趋,随其俯仰。他批评包氏笔力弱,“伤于婉丽”。批评康有为“今天下多言六朝碑,而尽人怪诞之途,则康长素之罪也。”他摒弃了狭隘的门户之见,在力主学北碑,学周秦汉魏的同时,也十分推崇晋唐人书。由此,与其说祝嘉先生是包、康以来推崇碑学的巨擘,毋宁说他崇尚的更是一种精神,一种风骨。</p><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勤奋临池,特别强调用笔,与黄宾虹十分同调。他们都从金石碑版中得到启示,也是当今画坛书坛最薄弱之处。他的作品笔力惊绝,神全气旺,充分传承了中华文明雄浑刚健的优秀传统,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兹试拈出数字概评之。</p><p class="ql-block">平。平正质朴,不矜奇,不炫巧,不怪诞;横平竖直,平澹无奇中见很深的境界。</p><p class="ql-block">拙。古气郁勃,大巧为拙。粗服乱头,不知者以为不工;非不为工,不屑工也。</p><p class="ql-block">厚。厚重浮薄,不关肥瘦。悬臂中锋,万毫齐力,自然能厚。中期瘦劲,而骨健神腴;晚嗜《校官碑》《郙阁颂》,得熊肥之美,而骨重神凝,尤觉厚重。</p><p class="ql-block">辣。沉着痛快,不落纤谨迹象。老笔纷披,气盛神旺,虎虎有生气。</p><p class="ql-block">直率。力沉气雄,不存机心,不媚俗眼,以直率之笔横扫,自能直抒胸臆。此固笔墨之功,亦人格之力也。</p><p class="ql-block">刘熙载说:“以篆隶为古,以正书为今,此只是据体而言。其实书之辨全在身分斤两,体其未也。”“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这无疑是通人之论。以此解读祝嘉先生,解读北碑南帖,解读当今书坛,其庶几乎?</p><p class="ql-block"> 己亥年十月 王歌之</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书法作品欣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意临史孝山出师颂</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书毛泽东主席词重阳</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书姚孟起论书</p> <p class="ql-block">墙面上祝嘉先生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书自作诗《恭祝三十五周年国庆》</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书毛泽东主席词六盘山</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书雷锋日记</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书鲁迅诗一首</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书孙子兵法势篇</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书“古风犹是在人间”</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意临秦诏版</p> <p class="ql-block">墙面上祝嘉先生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临张迁碑</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临张迁碑</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书毛泽东主席诗为女民兵题照</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临石鼓文</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临石鼓文</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临霍扬碑</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书鲁迅诗一首</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篆书包世臣论书诗一首</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书杜甫诗一首</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临颜鲁公书裴将军诗</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临颜鲁公书裴将军诗</p> <p class="ql-block">此图可见上面祝嘉先生临颜鲁公书裴将军诗文字极小,此帧现场看有咫尺千里之势,诚为小字妙品!</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部分临书</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作品</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除书法作品外,还展出祝嘉先生部分著作和手稿</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部分著作</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著作《书学史》</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著作《军国民诗话》</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部分著作</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部分著作</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部分著作</p> <p class="ql-block">刊登祝嘉先生文章的部份书刊</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收藏的《艺林丛录》上有先生文章</p> <p class="ql-block">刊载有关祝嘉先生文章的日本著名书法刊物《学书大道》</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90年前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书学》</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著《文字学》手稿</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著《金石学》手稿</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著《博物馆学概论》手稿</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手抄《右军书记》</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晚年手抄先师胡兆麟诗赋</p> <p class="ql-block">此外还展出了部分学者、书家致祝嘉先生的文件、信件</p><p class="ql-block">此为于右任先生给祝嘉先生所著《书学史》写的序文</p> <p class="ql-block">吕凤子先生致祝嘉先生的信</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先生致祝嘉先生的信</p> <p class="ql-block">顾颉刚先生致祝嘉先生的信</p> <p class="ql-block">萧娴先生致祝嘉先生的信</p> <p class="ql-block">郑逸梅先生致祝嘉先生的信</p> <p class="ql-block">沈子善先生致祝嘉先生的信</p> <p class="ql-block">郭绍虞先生致祝嘉先生的信</p> <p class="ql-block">陈公哲先生致祝嘉先生的信</p> <p class="ql-block">姚抚屏先生致祝嘉先生的信</p> <p class="ql-block">此外还展出了祝嘉先生曾用的文房用具</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曾用的毛笔</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曾用的笔、墨、砚、印泥、笔筒、笔洗等</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藏玩的瓦当、铜镜等</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藏用的文玩</p> <p class="ql-block">展览开幕后,在吴门书道馆专门召开了祝嘉先生书学研讨会,与会发言者高度评价了祝嘉先生在二十世纪对中国书学所作出的杰出而又无可替代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以下是会场图片和部分发言者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会场</p> <p class="ql-block">会场</p><p class="ql-block">左2戴帽沉思者为王玉良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其夫人张桂徵(贞)女士系祝嘉先生弟子,八十年代中期祝嘉先生曾北上赴京住他家近一个月,游览名胜古迹,回苏后饭量恢复二碗,人也健康多了。</p><p class="ql-block">研讨会开始后,王教授是首先发言的嘉宾,他深情地回忆了他与祝嘉先生的交往,高度评价了老先生的人品、书学成就和书法艺术。</p> <p class="ql-block">会场</p> <p class="ql-block">会场</p> <p class="ql-block">会场</p> <p class="ql-block">会议由吴门书道馆赵锟馆长主持</p> <p class="ql-block">华东师范大学崔树强教授发言</p> <p class="ql-block">著名书家潘振元先生发言</p> <p class="ql-block">著名书家陸家衡先生发言</p> <p class="ql-block">著名书家王歌之先生发言</p> <p class="ql-block">著名书家张士东发言</p> <p class="ql-block">著名书家、苏州大学博导华人德教授发言</p> <p class="ql-block">苏州大学书法博导陈道义教授发言</p> <p class="ql-block">苏大出版社编辑、《祝嘉书学论著全集》责任编辑刘诗能先生发言</p> <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入室弟子、著名书画家俞建良先生在认真听同道发言</p> <p class="ql-block">省书协副主席、苏州市书协主席、苏州科技大学书法教授王伟林先生发言,他认为祝嘉先生身列苏州历史上十大书法理论家和三十大书法家,这是苏州的骄傲,中国书法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当天研讨会上祝嘉先生的弟子李国华(破石)发言:</p><p class="ql-block">苏州是中国书法文化的重镇。有一批现当代高原式的书家,但真正能称上珠峰式的大家当属祝嘉先生无疑。</p><p class="ql-block">李国华(破石)于2019年11月18日发微信称:</p><p class="ql-block">“恩师祝夫子以其沉雄古拙、自然天成的书风卓立书坛,其书作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宝库,正成为经典。祝师无疑为二十世纪杰出的书家。 这除了与老人家一生深具家国情怀、勇于以复兴中华书学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有关外,与他毕生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相互生发、相互促进、相互升华有关;与老人家罕与其匹的广泛而深入地临写、研习传统经典碑帖有关;更与他通过长期实践,提炼、融汇史上诸家笔法之长,形成特有的笔法即全身力到法不无关系。 </p><p class="ql-block">全身力到法在祝师的著作中有所阐述,这实在是值得后学学习和研究的。中国书法始于笔法,而最高成就也终于笔法。笔法的高低优劣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和水准。我自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有缘得到祝师亲传此笔法,遂舍弃此前多年所用笔法,通过30多年的研习,深感其妙,辅以气功,如虎添翼。我当沿着祝师指引的康庄大道不断前行。 一般来说,若未得真传,仅以读祝师著述片字摘句学习全身力到法,缺乏深研细究和长期体悟,往往会限于片面,甚而南辕北辙。”</p><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重要弟子著名书画家丁观加先生虽因故未能在开幕式时参观展览,但是在展览结束前专程从北京赶至苏州,由祝嘉先生的女儿祝雅女士和女婿、著名书画家叶叙玄先生陪同拜观了恩师的展览。</p><p class="ql-block">他于2019年11月22日跟帖称: </p><p class="ql-block"> “ 从祝嘉先生的书学理论、书法艺术作品及书法教学等等全方位进行考量与评论,他是中国当代书法唯一的巨匠(大师)。</p><p class="ql-block">如果林散之先生是中国当代书圣。</p><p class="ql-block">那末,祝嘉先生是中国当代书圣之首。 ” </p> <p class="ql-block">非常可贵的是吴门书道馆还为展览印制了展览图册</p> <p class="ql-block">封底文字:</p><p class="ql-block">Suzhou Literary and Art Family蘇州市文艺之家</p><p class="ql-block">吴門書道館</p><p class="ql-block">展览學術委員會:</p><p class="ql-block">華人德、王偉林、潘振元、王歌之、葛鸿桢</p><p class="ql-block">展宽總监:姚永強、赵锟</p><p class="ql-block">策展人:葉叙玄</p><p class="ql-block">撰稿人:王歌之、俞建良、王渊清、葉莱</p><p class="ql-block">展宽设计:单建東</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九年十一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粗服乱头,直抒胸臆(代前言)</p><p class="ql-block">------王歌之 01</p><p class="ql-block">走近祝嘉先生------逸 冉02</p><p class="ql-block">第一节</p><p class="ql-block">包康而后第一人--祝嘉先生的书学成就</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第二节</p><p class="ql-block">壮心未逐流年去--祝嘉先生的书法史写作------06</p><p class="ql-block">第三节</p><p class="ql-block">不求一见加青眼--祝嘉先生的审美立场------10</p><p class="ql-block">第四节</p><p class="ql-block">博学专精两要途--祝嘉先生的创作特色------16</p><p class="ql-block">第五节</p><p class="ql-block">欲以只手挽狂澜--祝嘉先生的教育与批评------22</p><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 德艺双馨--</p><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书艺及品格简论------王渊清 30</p><p class="ql-block">言传身教一代宗师--</p><p class="ql-block">祝嘉逸事四则------俞建良36</p><p class="ql-block">祝嘉先生遗墨选刊------40</p><p class="ql-block">后记 ------赵锟60</p> <p class="ql-block">粗服乱头,直抒胸臆(代前言)</p><p class="ql-block">前有相同内容,从略。</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今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祝嘉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吴门书道馆举办这样的展览,意义深远。</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祝嘉先生是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书法大家。在书法创作、研究、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艰苦卓绝的艺术人生和空前丰厚的书学成果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宋代欧阳修在其诗《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里曾这样说过:“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祝嘉先生的“情”是他一生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生命般地热爱和孜孜不断地追求,尤其表现在他对二十世纪中国书学的杰出贡献上。他的“痴”是一个世纪老人以他卓荦的品格和一双慧眼关乎中国古老的传统书法艺术如何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向前的独立思考和正确“定位”。他以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和一颗赤子之心把生命全部献给了他所热爱的艺术和事业。“笔有千秋业,胸无一点尘。”是他人生真实的写照,为当世及后人所景仰,也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楷模。</p><p class="ql-block">吴门书道馆为了举办这样一次重要的展览,得到了苏州市文联领导和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的关心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们在年初就制定好展览的规模与时间。五月份举行了一次专家碰头会,主要讨论展陈的形式与内容。八月中旬又邀请专家潘振元、王歌之和吴门书道馆一行数人赴苏州美术馆参观“清芬可挹:两院院士顾诵芬展”,学习和借鉴该展览的展览模式、理念、品味和追求,也深切感受到了美术馆展厅的现代元素和浓厚的人文气息。</p><p class="ql-block">此次展览力争要全面展示祝嘉先生一生重要的书学成果、代表作品、与名家互通的信札以及部分祝嚞先生收藏的文玩雅物。通过展览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祝嘉先生一生的所学、所见、所爱、所思。此次展览特别感谢祝嘉先生的弟子、女婿叶叙玄先生的鼎力相助,提供了丰富精美的展品。</p><p class="ql-block">感谢王歌之、俞建良、王渊清、叶莱四位先生在百忙的工作中抽出宝贵时间撰写文章,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和颂扬祝嘉先生斑斓多彩的艺术人生。</p><p class="ql-block">感谢单建东先生的精心设计,感谢陈安鹏先生的友情帮助。感谢潘振元、王伟林和姚永强三位先生的认真校改,保证了展览图册的品质。</p><p class="ql-block">今天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展览图册终于呈现于广大读者面前,希望大家能由此体会祝嘉先生坚韧的艺术生命和高尚的情怀,共同感悟和提升我们的审美境界和追求。</p><p class="ql-block"> 赵锟</p><p class="ql-block"> 二0一九年十一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