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俄散记(下)

东方欲晓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堡印象</p><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堡的导游小许是东北人,一位身材高大的小伙子,知识渊博,滔滔不绝,令人佩服。我们下榻的宾馆保留着旧时光的骨相:房间无热水壶和牙膏牙刷,走廊备饮水机,洗澡仍然用浴缸。夜里11点,窗外的天光还像浸在薄暮里,凌晨1点又已泛出鱼肚白——北纬60度的夏至,白昼与黑夜似乎模糊了界限。</p> <p class="ql-block">  1703年,彼得大帝为摆脱莫斯科贵族势力的掣肘,来到涅瓦河畔这片沼泽地,建起面向欧洲的窗口。如今全城找不到一栋高楼大厦,五六层的石砌仍呈现19世纪的容貌,像步入暮年的老人,满身褶皱,颤颤巍巍。火车站一如旧时模样,进了候车室,像是进了一个没了秩序的辩论场,人影晃动,噪音盈耳。政府明令,为旧都城保留几分矜持,不要轻易为她易妆。1907年版的有轨电车还在服役,铁轨在雨雾里泛着幽光,保留了一个城市的记忆。1942年列宁格勒围城战中,这些电车曾是生命线,如今轮轨摩擦的吱呀声,仍在复述着900个日夜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  令人意外的是,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一样,大街上没有一个骑三轮或两轮电动车的,偶尔见到一两个人骑也仅限于送外卖小哥。街头有不少青年人骑电动滑板车疾驰而过,时件空地上集中摆放着电动滑板车,显然这是电滑板租赁公司的。</p> <p class="ql-block">  涅瓦河畔,3600年前的埃及人面狮身像凝视着滚滚波涛。1832年,当埃及国王作为礼物奉送给沙皇时,不会想到74年后,河对岸会立起一对来自清廷赠送的“中俄友好”石狮。底座上“光绪三十二年”的中文铭刻依然清晰。此刻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150万平方公里国土割股啖霸背后的“友好”多么令人悲摧!</p> <p class="ql-block"> 气派的东正教大教堂</p><p class="ql-block"> 罗斯人信奉东正教,无论莫斯科,还是圣彼得堡,都有高大巍峨的东正教堂,个个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竭尽奢华。俄罗斯人修建教堂很舍得下血本,这是教徒们表示虔诚的共同方式。</p><p class="ql-block"> 莫斯科郊外有一个著名的察谢尔盖耶夫镇。小镇不大,却是俄罗斯人的精神圣地。这里有著名的谢尔盖三圣大教堂,进入里面,立即被壁画包围,四壁与穹顶的福音故事里,圣徒的衣袂仿佛在飘动。紫金打造的圣像壁,在俄罗斯首屈一指。教徒们用各种方式祈祷:有的在神父的主持下做仪式,有的坐在窗台下默诵经文要旨,有的轻抚圣容,用心灵交流。一位十来岁的男孩,在烛台前点燃一支蜡烛,然后走到一个放着圣物的橱柜前,弯下腰对着玻璃轻轻吻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堡伊萨基辅大教堂,1818年始建,耗时40年建成。紫金穹顶在细雨中光亮如新,200多年过去,铑金属的光泽仍然耀眼。殊不知,其代价是2万名工匠因水银鎏缝而死于非命。四面48根高17米、直径2米的玫瑰色花岗岩廊柱,撑起了天主的至尊地位。柱子和墙壁上弹痕累累——二战时的创伤被刻意保留,导游说这“让石头记住疼痛”。</p><p class="ql-block"> 克里姆林宫圣母升天大教堂的诸多黄金人像上,拿破仑军队剜去宝石的小坑仍在。导游说这是“不愈合的伤疤”,如同圆明园的断壁,提醒每个过客:有些创伤需要永远记住。</p> <p class="ql-block"> 艺术品渊薮:冬宫</p><p class="ql-block"> 涅瓦河畔的冬宫像一艘搁浅的大舰船,浅绿色墙面与白色廊柱间,金色浮雕在阳光下交相辉映。1.5公里长的滨河立面上,200多根廊柱列队如卫兵;屋顶的人物雕塑长久凝视着停泊在对面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917年的炮声早已随历史的烟尘消散。冬宫以300万件藏品跻身世界四大博物馆,若全部看一遍,估计10年也看不完,所以只能走马观花,择其要匆匆一瞥。</p> <p class="ql-block">  古埃及展厅的木乃伊裹着三千年的秘密,石棺上的象形文字在射灯下展现着神秘。孔雀钟大厅的的金孔雀是冬宫的顶级镇馆之宝,纯金羽翼每小时开合一次,250年的机械心脏仍在精准跳动。</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文艺复兴长廊里,达芬奇的著名油画《圣母丽达》,系全球仅存的达芬奇12幅真迹之一。画面上,圣母正在哺乳耶稣,耶稣赤裸着身子,正在圣母怀中吮奶,眼睛传神,憨态可掬。这双眸子曾看过拿破仑的铁骑,也看过苏联红军的红旗。</p> <p class="ql-block">  天窗大厅陈列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许多顶级大师的油画和雕塑,令人目不暇接。意大利画家米开朗基罗《蜷缩的男孩》,是冬宫博物馆最珍贵的雕塑藏品之一,其动态的扭曲和痛苦情感表达令人惊悸。意大利新古典主义雕塑大师安东尼奥的《三美神》群雕,描绘了三位形象优雅、相互依偎的裸体女神。作品以其光滑细腻的质感、和谐优美的构图和理想化的古典美感而闻名。凭借天窗的自然光,欣赏这些跨越几个世纪的艺术巅峰之作,那种震撼是无与伦比的。游客的脚步轻得像羽毛,生怕惊醒了这些跨越世纪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叶宫:蓝白金的交想曲</p><p class="ql-block">叶卡捷琳娜二世皇宫位于圣彼得堡南郊的涅瓦河上游高地的普希金市,外观横向延伸近300米,浅蓝色墙体+白色立柱与雕饰+镀金穹顶与装饰,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整个建筑气势恢宏,被誉为俄罗斯的蓝白金色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  小许给我们讲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传奇经历。这位来自普鲁士的公主隐忍18年后,废黜丈夫自立为女皇,在位期间开疆拓土,使俄罗斯一跃成为欧洲强国。她有一句名言:“假如我能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我相信她绝不是口出狂言。</p> <p class="ql-block">  黄金餐厅四面墙上皆是镀金浮雕,天花板上绘有大型油画,全厅金饰共消耗3吨金箔。墙壁上挂着许多动物油画的是狩猎餐厅。女皇的私生活也很丰富,其中一间是与情人幽会的所在,充满浪漫情调。来自中国景德镇的一只五彩瓷罐在橱窗里分外显眼,是18世纪沙皇时代“中国风”收藏热潮的见证。乾隆皇帝赠送给女皇的猛犸象牙和红珊瑚象棋,黑白棋盘上车马象你来我往,杀气腾腾,是女皇的扩张野心的最好诠释。</p> <p class="ql-block">  琥珀厅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吸引了全球游客的眼球。其原系普鲁士国王赠送彼得大帝的礼物。1941年,德军占据皇宫,将琥珀厅拆解装箱,后来不知所踪,下落至今是个谜。1979年,苏联重建琥珀厅,修复工作历时24年,使用了琥珀达10吨,消耗全球琥珀储备的12%。琥珀对温度湿度十分敏感,每日呈现蜜金—血红—墨紫的色调变换。由于游客多,厅内特地配备了中央空调和湿度调节系统,保持恒温恒湿。进入厅内,感到格外凉爽舒适。厅内还陈列有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钻石肖像,内铺中国蚕丝衬垫,系乾隆皇帝赠送。</p> <p class="ql-block"> 购物体验</p><p class="ql-block"> 也许叶卡捷琳娜二世皇宫的琥珀厅名气太大了,在彼得堡,“特产”就是琥珀。导游小许领我们去了一家琥珀店。该店位于一幢大楼的一层,外面根本看不出这里有一家商店。里面的琥珀挂件琳琅满目。货架旁有习近平、普京、斯大林、加加林(第一个上太空的苏联宇航员)的硬纸全身剪像。看来他们很会揣摩中国人的心理。上午共走了两家琥珀店,购物丝毫不强制,本团一些人出手阔绰,共买琥珀坠子不下10万元,有夫妇俩一下购了近5万元。</p> <p class="ql-block">  街头一个卖伏特加酒小摊位前,摊主见我们过来,用汉语高声道:“一瓶50,两瓶80,人民币!”人们尚在犹豫,小许拍着胸脯保证:“俄罗斯售假,牢底坐穿。”游客们的讨价还价声里,人民币与卢布按当日汇率换算,1比10的比例简单明了。食品超市的面包50卢布一个,馕饼的价格与国内无二。</p> <p class="ql-block">  最意外的是,街上见不到一个广告牌。著名的阿尔巴特古街,是商业气氛最浓厚的所在,同样没有广告牌。后来才知道,政府为了维护城市形象,把广告牌都收进了笼子,以免破坏城市立面。至于像中国城镇满大街的药店,更是难觅踪迹。</p> <p class="ql-block"> 绿色:俄罗斯的主色调</p><p class="ql-block"> 仲夏的俄罗斯,绿色是最慷慨的礼物。旅游大巴疾驰在郊外的公路上,时见到散落于公路两旁的民居,一幢幢别墅和精致的小木屋掩映在密林深处,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莫斯科大学的广阔校园和察里津诺庄园的皇家园林遗址,绿色更是处处与人相依相伴。无论走到哪里,身旁总有绿茵相随。天刚刚下了一场细雨,那份和绿色交织在一起的轻柔的凉意沁人心脾。</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莫斯科的街头,还是谢尔盖耶夫小镇,绿色从不缺席任何一处留白。鸽子在其间踱步,与游客的脚步互不打扰。居民区的木屋常被爬藤植物温柔包裹。导游小蒋说,许多居民楼保持着轮流照看楼前绿地的习惯,这传统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 </p><p class="ql-block"> 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列车上,窗外的绿浪也一路未曾停歇——针叶林与白桦林交替铺展,草甸在铁轨旁翻涌,连空气里都浸着草木的清冽。圣彼得堡市郊彼得大帝的夏宫里,修剪整齐的灌木丛围成趣味盎然的迷宫,百年椴树的枝叶在头顶交织成浓密的绿穹,阳光透过叶隙,温柔地洒在普希金曾经坐过的长椅上。导游小许说,圣彼得堡的古树名木大多登记在册,砍伐它们需要经过非常严格的审批程序,有时甚至要惊动议会。</p> <p class="ql-block">  俄罗斯人对绿色的执着守护,蕴含着东正教尊重自然的传统理念,也映照着苏联时期留下的环保遗产,莫斯科以其超过54%的绿化覆盖率著称于世,在公园里,年轻人在草坪上游玩时总会默契地带上垃圾袋——他们的环保意识,就像那些无处不在的绿色,早已悄然融入了日常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  离境那天,风光旖旎的莫斯科河畔飘着细雨,虹桥的倒影在碧波里组成一个椭圆。河边石栏上的鲜花五彩缤纷,竞相开放,远处克里姆林宫钟楼如梦如幻,教堂的金顶灿灿发光。我身依桥栏,将这一难忘瞬间定格。</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