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鄂伦春族是居住在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总人口不到一万人。导游说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有一部份,黑龙江有差不多4000人。他们过的游猎生活很原始艰苦。以前在大、小兴安岭以打猎为生。后来保护森林,政府修好房子动员他们走出森林,他们直接从原始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对他们的生活很感兴趣,但是,只能在民俗展览馆的图片、实物展栏和文字介绍里去了解,因为他们早己不在森林中游猎,早已改变了生活地点和习惯。我们到了鄂伦春人聚居的黑龙江大兴安岭塔河县十八站乡,走近他们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鄂伦春民俗展览的 图片和蜡像,介绍鄂伦春人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从1500多年前开始,他们生活在大小兴安岭的深山老林中,狩猎和捕鱼为生,吃兽肉,穿兽皮,古朴原始的生活,充满了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 展厅里的蜡像和绘画,展现卾伦春人在深山老林里的游猎生活。</p> <p class="ql-block">图片记载,以前鄂伦春族人在大小兴安岭中过着游猎生活,他们用狍子皮和桦树皮搭帐蓬,用动物皮做衣服。不放牧,不耕种,打猎捕渔为生。</p><p class="ql-block"> 在民俗展览馆看了很多资料和实物,看鄂伦春人跳舞,开了眼界。</p> <p class="ql-block">展览大厅搭建的鄂伦春人的住房。这是狍子皮搭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桦树皮搭的。这种穹庐类居住房叫“仙人柱”,感觉他们生活很苦。</p> <p class="ql-block"> 游猎有时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有时获得猎物,一下子吃不了,食物放着会变质。鄂伦春人就搭建了这种天然的食物储存搁。把食物藏在里面,谁一下子找不到食物,可以把别人储存搁的食物取出吃,吃了要去打猎捕鱼把食物搁补充满。</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个天然冰箱。</p> <p class="ql-block"> 在鄂伦春的村庄里,修建了一个风情园,供游客参观。</p> <p class="ql-block"> 射箭是鄂伦春人维持生计的特技,打猎的工具之一。</p> <p class="ql-block">鄂伦春人的图腾柱</p> <p class="ql-block">鄂伦春风情园场景。</p> <p class="ql-block">鄂伦春风情园,没有什么游客。</p> <p class="ql-block">十八站乡,是鄂伦春少数民族的聚居地。1953年,政府动员并安置他们走出大山,告别了游猎,他们现在住着造型别致,颜色鲜丽的童话般的小屋,每家都有小院菜地,篱笆围栏都是政府统一打制的,生活稳定舒适。院子里的菜地,多数杂草丛生,有的干脆撂荒,也许他们民族喜欢游猎生活,不习惯农耕,封山育林,无猎可打,政府给他们发生活费。</p> <p class="ql-block">. 政府为他们修建的带小院和菜地的住房。</p> <p class="ql-block"> 这些住房造型别致,色彩艳丽,有童话色彩。</p> <p class="ql-block">每家都有小院,可以种菜。</p> <p class="ql-block"> 很难得有一家把菜园子打理得整整齐齐,蔬菜茂盛。</p> <p class="ql-block"> 鄂伦春人载歌载舞。</p> <p class="ql-block"> 他们的歌舞旋律和动作都非常简单,像幼儿园小朋友的表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