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16国28天游记——克罗地亚、波黑篇

安妮

制作:吕安妮&nbsp; &nbsp; &nbsp; &nbsp;202507 <p class="ql-block">  5月29日,我们来到亚得里亚海的又一个明珠,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古城。它位于克罗地亚的南部,达尔马提亚海岸南部的石灰岩半岛上。197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克罗地亚与波黑紧密相连,我们白天去了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古城,晚上住在波黑的涅姆。5月30日去了波黑的莫尔塔瓦和萨拉热窝。</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英国浪漫诗人拜伦曾赋予杜布罗夫尼克为"亚得里亚海明珠"。著名剧作家乔治·萧伯纳在1929年访问这座城市时说:"如果你想看到天堂到底是什么样子,那么去杜布罗夫尼克吧!"在迈克尔·凯恩主演的电影《海底两万里》中,其中一个角色就提到了自己梦到来自杜布罗夫尼克的小精灵。</p> &nbsp; &nbsp; 杜布罗夫尼克城区分为旧城和新城,旧城仍保存着14—16世纪建的古城堡,分别体现了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等不同的建筑风格。现在这里是旅游和疗养的胜地。我们只去了旧城。 &nbsp; &nbsp; 我们从下图这座派勒门进去,它由哥特式拱门与吊桥构成,是主门。 &nbsp; &nbsp; 图为大喷泉,好像叫欧诺佛喷泉,是1438——1440年间建造的,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用于为城市提供水源。 &nbsp; &nbsp; 图为老城核心轴线斯特拉顿主街和钟塔,是白色石灰岩铺就的步行街。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这是修道院的钟楼。</p> &nbsp; &nbsp; 古城中有许多小巷,马导告诉我们,从这条小巷一直向上走,穿过马路,一直上山,在山顶的观景台上可以俯瞰古城与群岛。自由活动时,我俩从这条小巷上了山,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在山顶的观景平台我拍了个小城广角,看得范围大些。</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我先生录了一段视频。</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在山上观景平台上俯瞰古城码头。杜布罗夫尼克虽然是弹丸小城,但它是个海上的交通要道,城市拥有数量巨大的商船队,所以它是海上列强的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图为环绕老城的古城墙。全长1940米,厚5米,高22米。不过上城墙要收门票,我们没上去。</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虽然有坚固的城墙,但仍没挡住侵略者。1205年之后一段时间内,它处于威尼斯的统治之下,14世纪,它是匈牙利王国的附属国,相对独立些。15世纪它还建立过“杜布罗夫尼克共和国”。1806年,拿破仑军队占领该城。1815年,奥匈占领。1918年,归属南斯拉夫王国。1992年,克罗地亚军队解放了杜布罗夫尼克,归属了克罗地亚。2005年,绝大多数被损坏的建筑得到修缮。我们去时,仍看到钟楼前面还在修缮。</p> &nbsp; &nbsp; 图为耶稣会阶梯,是巴洛克式阶梯。 &nbsp; &nbsp; 图为一座教堂,好像叫圣布莱斯教堂,小岛上有几座教堂,我也没搞清准确的名字。我们到的时候这座教堂没开门。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图为总督宫,也叫斯宠扎宫。建于16世纪,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现在是档案馆。</p> &nbsp; &nbsp; 我们进到一所教堂中,拍了一点镜头。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到了集合的时间,我们来到停车点,就是这个雕像前,马导告诉我们,我们的车坏在半路了。2小时后,我们才坐上另派来的车,奔向今晚的住地:涅姆。</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晚上我们来到波黑的涅姆。为什么会让涅姆加在克罗地亚中间呢?回来上网查,我综合资料得出答案:1、涅姆在历史上就是波黑的领土,这是奥斯曼帝国的遗产。2、多年战争后,克罗地亚不想为涅姆港的2.4公里海岸线再起争执,同时念着双方在波黑战争中有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涅姆是波黑唯一的出海口,波黑不会放弃。3、但涅姆毕竟分隔了克罗地亚的南北,总有矛盾,为此,克罗地亚决定建佩列沙茨大桥,连接南北交通。建此桥主要资金来源于欧盟,而波黑一直想加入欧盟,所以他只能对建造大桥提难题,而不愿得罪欧盟。因为建桥的难度,中国最终拿到了这个项目,是中国帮助建造了佩列沙茨大桥。</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远处的大桥就是佩列沙茨大桥。</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我们住的宾馆。小城干净整洁。早餐前我们又出来散步。</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这里的海水清澈见底。</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街上行走的这两位老年妇女穿着色彩协调,看着舒适而美丽。</p> <p class="ql-block">  5月30日,我们先来到波黑的莫斯塔尔古城,后前往萨拉热窝。</p><p class="ql-block"> 波黑实际上是联邦形式。波是塞尔维亚人,黑是克罗地亚人,还有占50%的信仰穆斯林的人,但这穆斯林人还是斯拉夫族。</p><p class="ql-block"> 马导说,波黑容易出民族与宗教问题,现在有些地方上还有争斗。</p><p class="ql-block"> 图为莫尔塔尔古城的和平钟楼,2000年千禧年建的,希望永久和平吧。</p><p class="ql-block"><br></p> &nbsp; &nbsp; 下图是莫斯塔尔的圣彼得和保罗教堂。高耸的钟楼和正面的拱形门、圆形花窗是其标志性元素。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我们在石桥东边穆斯林聚居区的小餐馆吃午饭,饭馆后面古建筑的文字居然证实它是过去的土耳其浴场,现在好像是博物馆。石砌结构、拱形入口、圆顶都带着浓厚的奥斯曼帝国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过去在电影里看过土耳其浴场,它除了公共洗浴场所外,还是重要的社交空间。洗完澡后,他们会到我们这座小饭馆来吃饭聊天吗?我穿越了。</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图为著名的古莫斯塔尔桥,这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与象征。</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它始建于15-16世纪,原是座木桥,19-20世纪,奥斯曼土耳其时代,建造成石桥。该桥1993年波黑战争期间,遭炮击损毁。2004年才复建完成。</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2005年,石桥与周边老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光因为它的历史,而且还因为它是不同文化、种族和宗教社会之间和睦相处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桥下流淌着内雷特瓦河。它把两岸分开,一边是穆斯林居住区,一边是克罗地亚人、基督教徒居住区。两岸居民通过老桥相互往来。</p> <p class="ql-block">  据说每年夏季,有专业的运动员从桥顶跳入内雷特瓦河,不过这是付费表演项目,跳一次要收20-50欧元。我们在时,这位赤搏的小伙子,一直在上面转悠,始终没跳下来,可能是还没收到一定的钱数。</p> <p class="ql-block">  图为穆斯林区,鹅卵石铺砌的老街地面,街区两边许多铜匠铺和土耳其彩灯是它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跨过石桥,这边就是克罗地亚人、基督教徒们居住的地区。</p> <p class="ql-block">  克罗地亚人居住区弥漫的咖啡香味,下图街边有不少咖啡小馆。</p> <p class="ql-block">  在克罗地亚人居住区我们见到几座基督教堂。</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看到被战争炸毁的房屋,周边的房屋都修建好了,这一处看似就是想留作遗址了吧。</p><p class="ql-block"> 之后我们返回乘车地点,上车奔向下一座城市萨拉热窝——波黑的首都。</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我们刚进入萨拉热窝,车就路过下图被北约炸毁的当年南联盟的指挥部。马导说,现在有意保持遗址,让人记住北约的罪行。</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下图是萨拉热窝的市政厅。建筑外观采用了奥斯曼复兴风格。它也是萨拉热窝的重要地标建筑之一。</p> &nbsp; &nbsp; 图为圣心大教堂,它是萨拉热窝重要的宗教建筑和地标之一。它的圆顶和高耸的尖塔融合了新哥特式与拜占庭风格。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图为拉丁桥,就位于“萨拉热窝事件”出事地点对面。</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我们来到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地。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此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这个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现在,墙上挂满了当年的照片,旁边摆放的汽车也是跟当年斐迪南大公坐的差不多型号的汽车。地下还有当年凶手站的位置标注的脚印。</p> &nbsp; &nbsp;&nbsp;我们这个岁数的人都多次看过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马导特地领我们来到当年的电影拍摄地。图为从网上下载的。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图中的钟楼是电影中瓦尔特与德国鬼子激战的地方。大树旁,教堂门口也是老游击队员谢德为营救瓦尔特冒险来到教堂英勇牺牲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图为电影中的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它建于1531年,曾在战争中被损害,但修旧如旧,依然留存着电影中的记忆元素,现在每天仍有教徒们前来祷告。</p> &nbsp; &nbsp; 图为清真寺旁边的喷泉。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下图是铜器街,已有500多年历史了。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这条街巷里的铜匠们用敲打铜器的声音掩护瓦尔特和游击队员们撤退。</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现在铜器街依旧,我拍了几张土耳其的大茶壶。</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这是电影中出现的铜匠铺,门口还用中文写着“欢迎中国朋友”等。</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图为当年铜匠的儿子正在给中国客人购买的铜器上刻字。</p> &nbsp; &nbsp; 后来我们又返回来拍时,店里没有客人了,还是希望他们生意始终兴隆吧,中国人怀旧。 &nbsp; &nbsp; 图为在高高山顶上的黄堡,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军事要塞,现在看上去是白堡了。据说,如果登上去,可以俯瞰城市全景。 &nbsp; &nbsp; 我们没有上山,据说山上有好多如下图所示的坟地(图为网上下载),马导清晰地记得,新华社记者曾写过一篇描写萨拉热窝的文章,题目是:”半城烟火半城陵“。烟火指的是仍有人们在生活,陵指的是大片陵园。据说,当年内战时有25-28万人伤亡。 &nbsp; &nbsp; 今晚我们“嗨”啦!住萨拉热窝国会山五星级酒店。 &nbsp; &nbsp; 正巧看到一对新人办婚礼。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看,我们的房间面积很大,设备齐全而且高级。</p> &nbsp; &nbsp; 关键是阳台外的景色怡人。旁边的绿地是个小飞机场,跑道清晰可见。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傍晚时分,天边晚霞迷人。时而展示黄昏,时而红色又映红半边天。</p> &nbsp; &nbsp; 夜晚城市灯光璀璨。 &nbsp; &nbsp; 清晨,我又在阳台上拍了一些。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城市的晚霞与晨光,使我自然而然想起电影中德国鬼子的一句台词: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这座五星级酒店,楼下既有游泳池,也有体育运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图为体育运动场所内部。</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5月31日,我们离开萨拉热窝,奔向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途中在加油站遇到摩托车队,这行头和摩托车都太帅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