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晨光悄然爬上窗台时,我不经意间踱步到书桌前,目光掠过书柜上琳琅满目的书籍,鬼使神差地抽出一本《杨绛传》。其实此前,我在微信读书上听过某位主播讲述的《杨绛传》,那温柔又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还有书中的故事,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可惜听到精彩处需要付费,我便遗憾停了下来。后来在抖音上,也常刷到有关杨绛的评价,那些充满力量的话语,化作一个个励志的小视频,不断勾起我对这位传奇女性的好奇与向往。</p> <p class="ql-block"> 这一次,我没有像往常那样找个舒适的角落坐下阅读,而是站在书桌旁,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跳过封面与序,直接进入“故里家事,江左风流”的第一节“思无邪,纸上静好”,光是这充满诗意的章节名,就仿佛带着我走进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走进了杨绛的成长岁月,也认识了那位对她影响深远的父亲——杨荫杭。</p> <p class="ql-block"> 杨荫杭是晚清的知识分子,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从北洋公学被开除,到辗转求学于日本、美国,他始终保持着嫉恶如仇、追求公平公正的品格。而最让我钦佩的,是他那别具一格的教育之道。在教育子女这件事上,他没有像许多父母那样,将自己的喜好强行灌输给孩子。他热爱音韵学,却任由杨绛自由发展兴趣。当杨绛表现出对文学的喜爱,他不是直接把书塞到女儿手中,而是悄悄将书放在一旁,让杨绛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这种看似“放任”的方式,实则是在培养孩子自发的学习动力。就像杨绛分不清平仄时,他不急于教导,而是耐心等待,相信女儿“大了自然就懂”。事实证明,这种等待是值得的,杨绛最终无师自通,而父亲那不论对错的哈哈大笑,更是给了她无尽的包容与鼓励。</p> <p class="ql-block"> 反观自己,作为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却常常缺乏这样的耐心与智慧。孩子不懂知识时,我总是着急上火,恨铁不成钢;孩子取得进步,我也没能给予像杨荫杭那样充满赞赏的鼓励;孩子犯错,我甚至会用冷漠、言语,甚至更糟糕的方式去“教育”。杨荫杭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明白,教育不是急于求成的灌输,而是静待花开的温柔守候。</p> <p class="ql-block"> 文中关于杨绛和父亲的那个经典小故事,更是让我感触颇深。父亲问杨绛“如果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一个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杨绛的回答和父亲的共鸣,展现出他们之间超越普通父女的精神默契。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如同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在生活的点滴中,塑造着孩子的精神世界。杨绛从最初对杜甫无感,到后来理解并深爱杜甫的家国情怀,正是这种潜移默化影响的最好体现。</p> <p class="ql-block"> 杨绛把阅读比作“串门儿”,随性又自在,这让我也深有同感。读书本就该是一件随心的事,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才能真正沉浸其中,享受知识与情感的滋养。那些不感兴趣的书,即便强迫自己去读,也难以有所收获。</p> <p class="ql-block"> 这个早晨的阅读时光,就像一场温暖的心灵之旅。我不仅更深入地了解了杨绛,也从她父亲的教育智慧中获得了启发。我甚至开始期待,有一天能把《杨绛传》录成有声书,让这份美好与智慧,永远留在我的生命里,成为我前行路上的指引,也时刻提醒自己,在生活与教育中,保持那份从容与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