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欲晓的美篇

东方欲晓

<p class="ql-block"> 旅俄散记(上)</p><p class="ql-block"> 李旭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在这里诞生。小学课本里,苏联的建设成就与中苏友谊的篇章,让这片土地成为我这个年龄的人童年记忆里最鲜明的异国印记。未曾想过有一天,脚步会踏上已恢复旧称的俄罗斯。此行聚焦莫斯科与圣彼得堡——前者是沙俄心脏,后者承载着苏联与今日俄罗斯的风风雨雨,即便走马观花,也足以触摸到一个真实的俄罗斯。</p> <p class="ql-block"> 慢节奏的俄罗斯人</p><p class="ql-block"> 6月14日清晨,太原起飞的Y7534航班穿越大漠与荒原。9小时航程中,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一小时经停,恰如快跑中的暂时歇息。落地莫斯科国际机场时,北京时间17点,太阳已经西斜,而当地正当中午——这里与北京时差有5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  随行的太原旅行社的男导游小宋反复叮嘱:“俄罗斯人办事像老座钟,得耐着性子等。”果不其然,入境窗口前,工作人员验护照、录头像、采指纹,再递出巴掌大的俄文临时通行证,每个人的流程都像慢镜头播放,七八分钟才过一个人。这张纸片被宋导称作“第二生命”,遗失便如断了线的风筝,寸步难行。</p> <p class="ql-block">  俄罗斯人把日子过成了平缓的溪流。苏联时期的福利被照单全收,有教育医疗全免费保驾,人们宁肯放弃加班费,也要在双休日带着全家去郊外别墅轻松两天。红场上,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台尚未完全拆除,列宁墓仍被围栏圈着,暂不开放,留下些许遗憾。无论在红场,还是在著名的阿尔法斯特古街,总可以看到遮雨蓬下有三三两两的老人或年轻人在闲聊,面前放一杯咖啡或几样美食。在郊外美丽的谢尔盖耶夫小镇的一个露天奶茶座前,一只黑羽鸟儿蹲在椅背上,歪着头向人们乞食。彼得大帝夏宫的草坪上,幼儿园孩童一声稚嫩的汉语“你好”拉近了与中国游客的距离,在一片笑声中,人们纷纷挤上去同他们合影。莫斯科“二战”胜利纪念广场,直插天穹的剑锋下,一队穿着崭新学生装的中学生在参观,想必是来接受“传统教育”吧,无忧无虑的笑声荡漾在他们脸上。</p> <p class="ql-block"> 红场:神圣与烟火的交响</p><p class="ql-block"> 莫斯科的导游小蒋姑娘是莫斯科大学的俄语博士,随后的几天内,在旅游车上,给我们“恶补”了许多新知识。</p><p class="ql-block"> “红场”之名已在时光里浸了360年,南北狭长的地块带着自然坡度,条石砖被岁月磨出了斑驳印记。红场不像天安门广场那般横平竖直,大小也只占其的四分之一。南端的圣瓦西里大教堂,九座"洋葱头"圆顶像一个调色盘,钴蓝、鎏金、绯红在阳光下争奇斗妍,据说当年伊凡大帝为防建筑师再造此奇观,竟下令剜去其双眼。北面是国家历史博物馆,北门外立着朱可夫元帅的铜雕,俄罗斯人至今铭记着这位伟大的苏联二战英雄。北宫墙下无名烈士墓前,五星状的火炬中央熊熊火焰几十年不灭,许多游客等待看“全国第一岗”的交接仪式。</p> <p class="ql-block">  红场周边的街道分布着便利店、酒吧、餐馆、咖啡馆和奶茶店。东边古姆百货商场的玻璃穹顶下,游客捧着格瓦斯与列巴,在廊柱间穿梭成流动的风景。街边小店出售各种俄罗斯传统小吃,快餐、热狗、披萨。红场上有老年妇女们摆的临时烧烤摊,撑起一个防雨防晒的红棚子,旁边围起了一圈的食客,出售冷饮、热茶、烤肉串、烤土豆等零食,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香味。红场宛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与其说是重要政治活动场所,倒不如说更像一个自由市场。在这里,神圣与世俗,历史韵律与现代气氛完美地交织在一起。参观完宏伟的瓦西里大教堂,转身就能进入一家热闹的酒吧或咖啡馆,品尝一份当地风味的小吃。</p> <p class="ql-block"> 克里姆林宫一瞥</p><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阳光分外耀眼,克里姆林宫红色的宫墙在蔚蓝色的天空衬托下更加壮观。过安检口,上一个斜坡,即来到克里姆林宫大院内。首先看到的就是总统府——一幢东西长的三层黄色楼房,典型的拜占庭建筑风格,穹顶上飘扬着俄罗斯国旗。1918年苏维埃政府从彼得堡迁都莫斯科后,列宁曾在这里筹划苏维埃政权的蓝图。如今普京是大楼的主人。总统府外面有岗楼,站着全副武装的卫兵,另外还有荷枪实弹的流动岗;游客走的路线距总统府约有50多米,地上有警示线,严禁靠近。此时此刻,警备森严与轻松旅游竟同框了,不禁令人感慨系之。</p> <p class="ql-block">  绿地上的“炮王”已沉默450年,890毫米的炮口能容三人同钻,两吨重的炮弹静静守在脚下,但却从未与炮膛亲密接触过。所谓的炮王更像是炫耀武力的符号。紧邻的“钟王”蹲在座上,200吨的青铜身躯证明其当之无愧,随便掉下的一块碎片竟重达11吨。300年前刚刚问世时,一场大火光顾了铸造车间,当冷水泼向炽热的钟身时,先是痛苦得龇牙咧嘴,尔后便成了哑钟,未用即废。</p> <p class="ql-block">  大院内,圣母升天大教堂的鎏金穹顶在阳光下金光闪烁,历代沙皇与俄罗斯总统的加冕礼在此上演,壁画上的圣像睫毛微垂,目睹了无数权倾一时的历史匆匆过客。</p> <p class="ql-block">  总统府后花园清风习习,绿树成荫。大花坛一直延伸到远处,像是展开的锦绣地毯。游人们有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也有外国人,不过最多的还是中国游客。他们三三两两,或在草地上徜徉,沐浴着这难得的朗朗日光;或在花丛间拍照,将美丽的瞬间定格;或在长凳上小憩,呼吸着林间清新的空气,处处充满了祥和气氛。</p> <p class="ql-block"> “地下宫殿”</p><p class="ql-block"> 莫斯科地铁世界闻名。胜利公园站的自动扶梯像潜入深海的隧道,84米的深度,足足3分钟才到底。一条隐藏式灯带勾画出了中央大厅的轮廓,映入眼帘的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大型壁画和青铜浮雕,在射灯的映照下,立体感强烈,栩栩如生。来到1号线基辅站,感觉像是进入一座地下宫殿。地面铺红色花岗岩,拱门采用金色石膏线装饰,柱顶石膏雕麦穗花卉,拱顶悬挂枝型烛台水晶吊灯。两侧墙壁上绘有马赛克壁画, 都是歌颂俄乌友谊的。其中一幅是《俄乌友谊三百年》, 展现了从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首领归顺俄罗斯后,一直到二战时期,两国人民共同对敌共同建设的历史瞬间。</p> <p class="ql-block">  5号线基辅站又是另一番景象。地面铺红色花岗岩,两排白色大理石立柱分隔三条通道,每根立柱镶鎏金浮雕板,反映乌克兰工农生活、科技进步,艺术成就等内容。拱顶上是18幅串连的金色马赛克圆形天花板画,主题是“乌克兰的荣光”, 拱顶上悬挂7盏水晶吊灯,每盏伸出12支灯臂,璀璨夺目。东端主墙壁上,绘有大型壁画《乌克兰人民的节日》,描述乌克兰加入俄罗斯300年,载歌载舞,欢呼“俄乌永恒友谊”的庆典场景。鲜花和舞裙的华丽外表,掩盖了赤裸裸的血腥殖民本质。两家现在反目为仇,兵戎相见。导游小蒋说,这些马赛克拼贴的笑脸,如今看像一地碎玻璃。</p> <p class="ql-block">  地铁站风格各异,绝无雷同。所有壁画的边框都采用具有浓厚的苏联及俄罗斯传统艺术风格的图案,如麦穗、齿轮、红星、向日葵、月桂枝、玫瑰等,或采用东正教风格的藤蔓卷草纹作装饰,看上去庄重气派富丽豪华。</p> <p class="ql-block"> 在双层绿皮火车上</p><p class="ql-block"> 莫斯科有9个火车站,其名字很特别,比如开往圣彼得堡(苏联时期称列宁格勒)、赫尔辛基等西北方向的这个火车站就叫列宁格勒火车站,建于1851年沙俄时期,外观显得很陈旧, 属于受保护的文化遗产。像教堂一样,中央候车室穹顶上绘有精美的历史壁画,苏联时期亦未遭破坏,只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二层围栏顶部添加了工人、农民和科学家的形象,与沙俄时期主壁画共存。</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的绿皮火车很特别,车里又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各有两层卧铺,4人一个包厢,类似国内的软卧,这叫双层卧铺列车。车上准备有白床单、毛毯、牙刷牙膏、鞋拔子等用品。车里很干净,美中不足是夜里不提供开水。到圣彼得堡8个小时风驰电掣,一路不停,类似国内的特快列车。我位于下层的下铺,对面是一位俄罗斯老太太,约六十多岁。上铺是我们这个团的两位女士。俄罗斯老太太上了车,即拿出大包小包撕开,冲咖啡、喝奶酪,取面包,抹黄油,忙活了好一阵。</p> <p class="ql-block">  老太太很健谈,不停地和我们说这说那,还从手机里翻出家人的照片让我们看。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互相用手势比划,还是知道了她一些情况。她的心脏有点小毛病。有一个女儿和女婿,都在工作,但却始终没看到其丈夫的照片。我告诉了她我的年龄。问她的年龄,她笑了笑,婉拒了。老太太是一个热心人。由于俄罗斯的插座采用标准与中国不同,充电时须加一个转换插头,但我们仨的转换头都放行李箱内了。老太太见状,立即拔下自己的手机,让我们先充。(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