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一集从游览洛阳桥开始。</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由时任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倡议建桥,历时六年建成(1053——1059),为泉州港的商贸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它贯通了洛阳江两岸,取代了危险的渡船,成为福州至泉州、漳州的交通要道,助力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p>
<p class="ql-block">洛阳桥的建筑技术突破:它首创了“筏型基础”,用船载石抛入江底,形成整体石筏状地基,稳固桥身,抵御潮汐冲击,并在桥墩缝隙中养殖牡蛎,利用贝壳附着力加固基石,是世界上最早将生物技术用于桥梁建设的案例。</p>
<p class="ql-block">在石桥向海的一侧种植了红树林,用来抵御海浪的冲击,桥面使用重达数十吨的花岗岩条石,通过潮汐涨落精准拼接,结构严谨。虽然经历了宋代的台风,明代的大地震,清代的桥体崩塌,但都及时得到了历任地方官的维护和修缮,使其至今仍巍然屹立于洛阳江之上。</p>
<p class="ql-block">2021年洛阳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走近洛阳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桥畔静静伫立的蔡襄雕像,他的智慧与担当见证着古桥的岁月,桥上南来北往之人,仍能从石像上触摸到往昔的波澜壮阔,感受着历史传承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看千年古桥静卧江海,石板路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行人漫步桥上,听潮起潮落,感悟万态人间,桥这头是人间烟火,桥那头是历史的回音,古今交融间,看城市新貌与古桥的沧桑对话,岁月悠悠,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浔浦村位于泉州湾晋江入海口北岸,背靠鹧鸪山,三面临海,海边可见停泊的渔船,展现出宁静而美丽的渔村风光。</p>
<p class="ql-block">元明朝时期这里开始有村落,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宋元时期浔浦村因扼守泉州出海口,商舶云集,千帆竞渡,商贸兴盛,明代中期,倭寇蜂起,浔浦成为海防门户。如今,这座千年古村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活化石”,依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辉,吸引着大批游客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蚵壳厝是浔埔村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它的外墙是以蚵壳为主要建材垒砌而成,在阳光下闪烁着银灰的光泽,宛若片片鱼鳞,蚵壳厝隔音好,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墙体坚固,具有很好的抗风雨效果,这些蚵壳大多是宋元时期古刺桐港远洋商船返航时垫空船转运而来,带有明显的海洋文化印记。</p> <p class="ql-block">老阿姨坐在摊前,专注处理着生蚝,头上那簇簪花是蟳埔女独有的风情,红袄黑裤与鲜活海味相映衬,市井的烟火气,在比刻被悄然定格。</p> <p class="ql-block">蟳埔老阿姨与老伴,每一步都是寻常日子里的珍贵风景,平淡却满是风情。</p> <p class="ql-block">泉州洛迦寺。位于石狮市闽南黄金海岸东畔宫屿岛,初建于唐朝末年(公元890年),一位印度高僧随商船而来,在宫屿岛的礁石间建立“普光寺”,宋、元时期,洛迦寺不断得到扩建和修缮,逐渐成为泉州乃至东南亚的佛教文化中心,明代时遭到损毁,文革时期更是遭到严重毁损,1997年3月27日举行奠基仪式,赵朴初亲自题写洛迦寺名,2001面3月首期竣工。</p> <p class="ql-block">洛迦寺红瓦翘檐,海浪轻拍,送来大海的低语。在朦胧天色下透着静谧与庄严,桥身横跨,连接着尘世与这方宁静天地,涨潮时四周环海,与碧海蓝天相映成趣,形成“海上看庙,庙里看海”的独特景观,每一处都是岁月与自然普写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在洛迦寺前,双手合十,让心静下来。周围的一切仿佛都静止了,只听见自己的呼吸和内心的独白,这一刻,远离尘世的喧嚣与历史和信仰相伴,感受着岁月的沉淀与心灵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泉州清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福二年(1009年),由阿拉伯穆斯林富商艾哈默德·贾兹尼出资修建,当时称为“圣友寺”。</p>
<p class="ql-block">元朝至大三年(1310年),波斯穆斯林艾哈迈德·本·穆罕默德·赛义德对寺庙进行了大规模修复,明万历35年泉州突发大地震,让清静寺遭受重创,奉天坛被无情摧毁,明万历37年重修,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遗产,是泉州第一座伊斯兰礼拜寺,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阿拉伯建筑风格清真寺之一,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奉天坛虽只剩残垣断壁,但仍能想象它当年的宏伟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极具闽南建筑特色的张飞庙。</p> <p class="ql-block">离开泉州,一路向北,奔赴江西景德镇。</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起源于汉代,唐代时景德镇的白瓷已声名远扬,当时叫昌南镇,宋朝时的皇帝宋真宗赵恒因喜爱昌南镇的青白瓷于公元1004年将年号“景德”赐与昌南镇,景德镇因此得名,并迅速发展为与汝、官、哥、钧、定并列的新兴瓷业中心。元代时,景德镇以元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瓷中心,推动了陶瓷与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的融合,奠定了千年瓷都的地位。明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景德镇陶瓷进入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生活世界。清世祖顺治十一年,清代的景德镇御窑厂正式设立,至乾隆年达到高峰。</p> <p class="ql-block">参观御窑厂。</p> <p class="ql-block">老夫老妻手牵手在此留影,这趟旅程因为彼此相伴而变得更加意义非凡。</p> <p class="ql-block">在景德镇,艺术不仅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这里的人们用双手创造出美轮美奂的瓷器,也用心灵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无论是青花瓷的素雅、粉彩瓷的艳丽,还是玲珑瓷的精巧,都如同这座城市卓越的韵味,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用心感受。</p> <p class="ql-block">到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参观御窑博物馆,感受“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古窑博览区,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和领略传统工艺的工艺魅力,感受千年窑火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窑神童宾雕像,他是明代烧窑的把桩师傅,因烧制大龙缸屡次不成,不忍他人受罚,毅然投身窑火,后龙缸烧成,人们感其精神尊他为“窑神”,并在景德镇修建了风火仙师庙来纪念他。</p> <p class="ql-block">手艺人的梦在这里延续,阳光映着张张朴实的脸堂,透过他们每一个操作的动作,都仿佛看到了千年瓷都的古老故事与发展脉络。</p> <p class="ql-block">走近这一座座古老的窑坊,砖石砌成的窑炉静静伫立,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它曾见证过无数瓷土在烈火中蜕变,如今虽不能熊熊燃烧,却依然散发着岁月沉淀的魅力,向每一位到访者诉说着陶瓷文化的悠悠历史。</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工人搬运瓷器的独特方式。</p> <p class="ql-block">陶溪川文创街区,由老厂房改造而成,汇集文化创意手工体验,娱乐观光,餐饮购物于一体,夜晚氛围极佳。</p> <p class="ql-block">随着夜幕的降临,高耸的烟筒、锯齿型、人字形厂房被灯光勾勒出优美的金色线条,展现着独特的工业风建筑之美,创意广场上,音乐喷泉伴随着动感音乐翩翩起舞,在灯光的映照下五彩斑斓,如梦如幻。</p> <p class="ql-block">晚饭尝尝正宗日式烤肉。</p> <p class="ql-block">夜市的商品琳琅满目,人头攒动,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光是咖啡杯就挑花了眼。</p> <p class="ql-block">经过千挑万选,视频沟通,才买了这款她自己满意的咖啡杯。</p> <p class="ql-block">此次行程因身体原因到此结束,明天我们将汽车托运回京,坐高铁返回北京的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旅游感受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在此感谢大家的浏览,不足之处请多多包涵,期待我的下次旅行和大家相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