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葫芦创作体会:于生活观察中寻笔墨意趣

杨峰子竹斋

<p class="ql-block">杨峰 观葫绘墨图 136X68cm 2025年7月24日作</p> <p class="ql-block"> 在露台种养葫芦的过程,成了我水墨葫芦创作最生动的灵感源泉。养葫芦的初衷本是为国画创作积累生活体验,却在朝夕观察中,真正体会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从嫩芽破土到藤蔓绵延,三米的高度与数米的横展间,藏着自然生长的韵律。大叶的舒展、小叶的娇羞,前叶的鲜明、后叶的朦胧,还有那些缠绕在竹竿上的弯转细叶,每一处变化都让我对“疏密聚散”有了更鲜活的理解。五根竖竹与两根横竹交织成不规则的井字形,竹竿的刚硬与叶片的柔软形成天然对比,竹节的错落粗细更暗合笔墨中“骨法用笔”的节奏,这些自然形成的构图元素,为画面的结构层次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p><p class="ql-block"> 创作时,葫芦的刻画是重点。我选取了五个葫芦入画,刻意设计了遮挡与显露的关系:有的饱满外露,有的半隐叶间,有的被叶片轻盖,在虚实藏露中营造空间感。同时,我注重葫芦大小的错落与墨色的浓淡变化,避免画面单调,让每个葫芦既独立成趣又融入整体。</p><p class="ql-block"> 而叶片的表现则是笔墨情趣的关键。我反复琢磨叶的“浓淡干湿”,力求下笔既不失叶片的形态特征,又能通过墨色的层次变化传递生命力。大叶用浓墨显厚重,小叶以淡墨衬灵动,前后叶片通过墨色虚实区分空间,大小叶片的对比中自然生出节奏韵律,让笔墨在纸上“活”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次创作让我深刻体会到,水墨的情趣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与艺术转化。露台的葫芦藤蔓是自然的“模特”,竹竿的刚、叶片的柔、葫芦的憨,都在观察与写生中内化为笔墨语言。当自然的生机与笔墨的意趣在纸上交融,整幅作品便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这便是生活给予水墨创作最珍贵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在家里露台养的葫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