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勇士——海洋石油船舶中心1994年风暴潮海上大营救

巧克力

<p class="ql-block">  “翻出船舷救人的,竟是我去世很久的父亲……短短几分钟的营救视频,这个背影总是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我只是清晰地记得他对我说过:‘人命关天的时候,是共产党员,你就得冲出来、豁出去’……”</p><p class="ql-block"> 刚刚看到的镜头,是海洋石油船舶中心选手崔舰亭,在胜利油田企业文化故事会中讲述父亲和同事们海上救援的真实经历。伴随着他的回忆,那场风暴潮仿佛从1994年的海上席卷而来,让现场所有人都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崔舰亭的父亲崔天华曾是261船的大副,他已经去世了。于是,我们找到了另一位亲历者,原胜利261船水手张路刚。</p><p class="ql-block"> 1992年,年仅20岁的张路刚从油田勘探技校毕业,分配到浅海总公司,次年便登上了胜利261船。这艘船是当时海上最大的三用工作船,承担着运送物资、人员及海上生产用料的重任。</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路刚(胜利油田海洋石油船舶中心安全总监):</p><p class="ql-block"> “我是1992年从油田勘探技校毕业,分配到浅海总公司,1993年到了胜利261船。上学时老师就讲过,我们要定向分配到这个单位,船都是什么样。当时的旗舰船就是胜利261。没想到真的分到261了。我是班长、优秀毕业生,分到这条船非常激动。”</p><p class="ql-block"> 张路刚回忆起初登胜利261船的情景,眼中闪烁着光芒。</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于很多人来说,印象中船舶人的房子就是那艘朝夕相伴的大船,家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然而现实并不像想象中那样总是春暖花开,这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更多时候,他们与风浪为伴,与孤独为伍。张路刚,作为胜利261船的一名水手,和同事们一起守护着海上生产安全。日日夜夜,他们的青春与热血和这片蔚蓝紧密相连,风吹浪打让他们迅速成长为一名名乘风破浪的勇士。</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路刚:“没想到的地方,就是它由于太大,常常找不到合适的地方靠岸,在船上一待就是多少天见不到陆地。那时是海上石油上产初期,原油在海上运输工作非常复杂。风浪天要拖带驳船到合适的锚地,这个过程比较辛苦。</p><p class="ql-block"> 船上有15个人,大概是干一个月休15天。倒班不及时,靠岸不及时,这个时间就不确定。</p><p class="ql-block"> 261船是当时海上最大的三用工作船,这个船平常在桩西是靠不了码头的,回龙口才能靠码头。我的印象里,最久在海上待了100天,感觉人的状态、情绪各个方面都不是太好,大家互相鼓励。</p><p class="ql-block"> 原先的工作任务没有牵扯到人命,没有抢险救人,只是进行日常工作。有风浪颠簸都是正常的,也是工作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1994年发生风暴潮时,这个船是连续在桩西海域工作了很多天,回来后靠码头,很多船员都回去休班了。我因为家在东营,就住在船上。”</p><p class="ql-block"> 1994年4月7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潮而变得不平静。下午,胜利261船刚靠码头不久,便接到紧急通知。气象预报显示,恶劣天气即将来临,而周边渔民的安全意识淡薄,接收气象预报的能力有限。能够在如此恶劣条件下实施救援的,只有胜利油田的船舶。于是,烟台海上救助指挥部、招远市政府、龙口市政府等各级领导的求救电话纷至沓来,油田领导电令胜利船舶,立即组织精兵强将,全力实施救援。</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路刚:“我们靠码头没多久,就接到了紧急通知。</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出海是4月7日下午三四点钟,我们呼叫渔民返航。有很多渔船都在养殖区干活。我们心里着急,用喇叭喊,用扩音器喊,给他鸣笛、示警、打手势,让他赶紧撤离,但是他们都不在意,认为没事。这样持续了几个小时,天黑之前就回到了胜利港。”</p><p class="ql-block"> 张路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两三个小时后,天色渐暗,风浪渐起,胜利261船返航后再次出征。这一次,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考验。</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路刚:“当时船上来了很多人,有招远市的市长、龙口市的领导,还有我们浅海总公司海洋船舶大队的领导。陆人杰局长下了指令,要求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救助。</p><p class="ql-block"> 因为有些老师傅们回去后住得比较远,现通知来不及了。就近找了一些船员,有大副崔天华,当时的船长是我们的领导李占禄。</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出海,天已经黑了,夜间出去非常危险。海上的风有11级左右。我们两个水手,刚开始上半夜操船的是我。在驾驶台什么都看不到,因为浪直接冲上了前甲板,冲上了驾驶台玻璃。雷达显示全是雪花,基本上只能通过扫海灯一点一点找。</p><p class="ql-block"> 养殖区的位置贴着边,不敢进去,因为里面全是一些网,养殖网如果缠到推进器,这个船就失去动力转不动了。这样船自身会有很大风险,只能在它的外围搜索。风浪非常大,船各方面的操控能力都受到限制。有老轨就是轮机长放映‘螺旋桨已经露出海面了’。这也是非常危险的。”</p><p class="ql-block"> 驾驶台上,张路刚和领导同事们坚守岗位,耳畔的风声浪声汹涌着呼啸而来,身体里是止不住地翻江倒海。船员们不能退缩,只能紧握舵轮,因为握紧的是渔民们生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路刚:“当时的风浪把这个船掀起来又掉下去,落差有几十米,在这个波峰波谷之间来回颠。所有人都高度紧张。螺旋桨一出水面,大家也很担心。万一船失去了动力,整个船就自身难保,但还是全力以赴去维持船的状态,整个一晚上就是在这种高强度、非常剧烈的颠簸中找人,难受的时候也没怎么休息。平常我不太晕船,但那天不行了,因为上船的这些人吐得到处都是。很多人是不抗风浪的,上去以后受不了都躺到各个地方,有躺到驾驶台的,躺到走廊里的,然后吐得满船都是难闻的气味。那种时候还必须要把舱门封闭,憋在这个环境里面本身就很难受,再加上这种剧烈的摇摆颠簸。最难受的时候,我用舵柱压在胃上,把着两个把手趴在操作台上。因为站不稳,一晚上都是这个姿势,怕摔倒。那个时候不知道害怕,就是高度紧张,不停瞭望观察,看能不能发现渔船。但是夜间确实是很难找到。凌晨一两点,我撑不住了,另一位水手上来,我下去的时候吐了也没地方待,找个角落稍微缓一缓。”</p><p class="ql-block"> 天亮时分,视距扩大,船员终于发现了有人在挥手求救。</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路刚:“五六点钟天刚蒙蒙亮就发现了有很多船。但是靠近一看,大部分船都是扣翻的,有的没翻船也没有人了。找到7点多的时候,发现一条船上有三个人,他们使劲挥手。渔船很矮小,把人救上来只能用船尾这一块,261船和渔船相接近的这个高度。用尾部去靠它,船员在船舷边上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它因为一起一落两边的落差都不一样。有的时候看这个渔船仿佛在天上,浪把它推得很高,我们正好在谷底被拍下来。不好救,要找合适的时机,一点一点先抛个锚,然后尾部慢慢根据它的波浪起伏规律靠到它,还不能碰到它,万一把船碰翻了,风险更大。找准了合适的时机就是一瞬间的事,把人直接连拖带抱地拽上来了。那个时候我们大副就是崔天华,他在船上,主要是他带领我们后面几个人配合,把这三个人一个一个救上来。这中间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万一失手人掉到海里,都有可能。需要操纵技术,也需要找到这种平衡点。”</p><p class="ql-block"> 生死面前,别无选择。看不清方向,党员冲锋的地方就是方向;没有退路,那就在滔天巨浪中杀出一条生路。船舶人伸出的那双手如此有力,让咆哮的海浪都畏惧了三分。</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路刚:“他们都是党员,包括老轨(轮机长)、大副。党员都是身先士卒,一直坚守在岗位上。船员都坚持在前线,没有休息的。”</p><p class="ql-block"> 张路刚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心中充满温暖。那三个人上来后,扑通一声向着救命恩人跪下了,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路刚:“救上来后,我们给他们盖上棉被、煮面条,吃点热汤面让他恢复体力,4月份水还是比较凉的,把自己衣服给他们穿。心情非常激动,能救一个是一个。”</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们又继续在海上搜寻,救上来另外两名渔民。</p><p class="ql-block"> 当水手只有两年,但千钧一发中伸出援手的经历却影响了张路刚一生。</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路刚:“一天一夜那种难受的感觉,那种紧张,印象非常深。4月8号中午下船,我们单位安排车辆把渔民送回去。”</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惊心动魄,每位船员都经历了无数次,风口浪尖的英勇前行铸就了他们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p><p class="ql-block"> 胜利261船1985年出厂,2019年到龄报废,2021年10月报废处置。服役34年,胜利261船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海洋石油船舶中心始终肩负起海上安全守护的重任。1994年成立至今,海洋船舶31年救助了共1043条生命。</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路刚:“最早的时候海上目标产量是40万吨,要一船一船去拉油。很多船穿梭在工区,现在全部是输油管线,单井拉油基本上没有了。海上建了地下管网,建成以后我们的作用主要就是监护,另一方面就是给其他海上工作单位服务,为平台运送物资,补给油料、水、钻井物资,拉送人员,再就是平台拖带、大型的海空吊装。</p><p class="ql-block"> 船是越建越好,越来越先进,人员的住宿各方面都有很大改观,以人为本。现在船的功率也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对海洋的保障能力也越来越强。</p><p class="ql-block"> 海洋船舶人‘以海为家,踏浪而歌’,最早的时候,海就是我们的家,船就是我们的家。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们去完成自己的工作,有风浪的时候抗争。随着油田的发展,海上生产任务的发展,我们有八大好传统,积淀下来一些精华、文化都含在里面,内涵比较丰富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是海上生产的主力单位,但是我们是最重要的保障单位,海上这一块这是不可或缺的。”</p><p class="ql-block"> 浩瀚的大海上,胜利舰队破浪前行。有了他们,平台便不再是一座孤岛。有了他们,海上生产得以保障,海上安全有人守护。</p><p class="ql-block"> 采访张路刚:“现在来讲,需要安全救助的相对越来越少。这说明人的安全意识是逐步在提高的,过去这种抢险救助很多,船舶每年执行很多次任务,有船舶失火的,有大风浪导致船舶走锚或失去动力的,很多这样的事经常发生。这几年来讲相对越来越少,人的安全意识在提升。</p><p class="ql-block"> 作为我们来讲,始终是备战状态。哪里有任务我们就冲在哪里,就抢在前面。海上这一块我们始终要做一个先锋。”</p><p class="ql-block">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心中有梦,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海上的胜利英豪们,正以热血和行动,践行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担当。</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艘胜利巨轮又开启了新的航程,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一次次扬起实干之帆、智慧之帆、奋进之帆。</p><p class="ql-block"> 前方,必将是是星辰大海,是春暖花开,是从胜利驶向新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厂歌《前进吧,我们的胜利舰队》:“前进吧,波涛滚滚,大海茫茫,胜利舰队,劈波斩浪……”</p>